劉偉 崔常銘 趙文志 李碩
摘 要:“雙困生”幫扶工作歷來是高等農業院校學生工作和就業工作的重點。本文在吉林省高等農業院校開展“雙困生”就業幫扶工作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出具有高等農業院校特色的“12345”——“雙困生”就業幫扶途徑,提升“雙困生”就業能力,幫助“雙困生”走上自強就業之路,從根本上解決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難問題。
關鍵詞:“雙困生”;就業;幫扶;途徑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2-0028-02 中國圖書分類號:G717.38 文獻標志碼:A
近年來,黨和國家將“雙困生”幫扶作為教育民生工程來抓,通過實施“雙困生”就業能力提升拓展培訓計劃等措施,提升“雙困生”就業能力,幫助“雙困生”走上自強就業之路,從根本上解決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難問題。這是一項關系到學生切身發展、關系到家庭幸福未來、關系到社會和諧發展的教育民生工程,是真正為百姓辦實事的務實之舉。高等農業院校由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比重相對較大,且這部分學生多來自農村生源,在發展空間、社會資源、發展機會和自身技能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距,在當下越來越激烈的就業競爭中,也明顯處于弱勢。因此,“雙困生”幫扶工作歷來是高等農業院校學生工作和就業工作的重點。本文在吉林省高等農業院校開展“雙困生”就業幫扶工作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出具有高等農業院校特色的“雙困生”就業幫扶途徑。
1 樹立一個理念
高等農業院校要始終高度重視“雙困生”就業幫扶工作,充分認識到加大雙困學生幫扶力度是學校“以人為本”辦學理念的根本要求,是提升學校育人質量的重要舉措,更是促進到社會發展的民生工程。堅持樹立“以人為本,育助結合,齊抓共管”的工作理念,,充分把握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心理、就業等方面狀態。特別是針對“雙困生”群體,充分揮學生處思想教育和經濟幫扶、心理咨詢中心心理幫扶、就業工作處指導服務和能力提升幫扶、輔導員從入學到畢業不斷線幫扶工作模式,以制度化、科學化、人性化為目標,建立了措施保障機制、結對幫扶機制和動態管理機制,推動幫扶工作向縱深發展。
2 提升兩項素質
就業技能和心理素質相對薄弱,是導致雙困生就業能力較弱的癥結所在。因此,高等農業院校要確立提升就業技能素質和就業心理素質兩項素質為幫扶目標,幫助雙困生增強職場競爭力,克服自卑心理,保持良好心理狀態,實現雙困生就業工作新突破。
2.1 提高就業技能素質
通過開設《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就業指導》等課程,引導學生樹立職業目標,注重積累職業功底,熟練掌握就業技能。建立個性化就業規劃方案,緊扣“三個關注”,即關注“雙困生”學習狀況、擇業進程、畢業意向,針對“三個不同” ,即針對“雙困生”不同家庭環境、不同專業方向、不同經濟情況,推出個性化“就業規劃方案”,進而通過聯系就業指導老師和專業課導師,在實習、實踐環節特別加強他們的技能培養,增強他們的就業本領。
2.2 提高就業心理素質
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源優勢,通過開展講座教育、咨詢輔導、素質拓展等形式對雙困生進行系統的心理調適教育和輔導,及時解決特困生就業過程中的心理困擾,克服消除消極的就業心理,幫助學生正確對待自己,以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態,積極就業。開展“雙困生”團體輔導,幫助雙困生克服了自卑心理,提升了自信心,培養自我調控能力,增強勇于挑戰自我、善于把握機會的意識。針對個別雙困生由于心理壓力而產生心理危機,實施必要的心理干預。
3 搭建三個平臺
高等農業院校要積極整合教育教學資源,將教學與科研、生產緊密結合,直接同社會需求接軌,拓展雙困生幫扶渠道,通過積極搭建能力培訓平臺、實踐創新平臺、就業服務平臺——三個平臺,重點做好雙困生就業技能指導、能力素質提升和企業對接推薦三個環節,促進雙困生成功就業。
3.1 技能培訓平臺
一是落實“雙困生”就業能力提升拓展培訓計劃,開展雙困生選拔培訓。二是加強就業專項技能培訓,將就業教育融入思想教育,各學院邀請相關專家、合作企業高管、行業領軍人物來校給學生作輔導報告。三是通過活動促進技能提升,開展模擬求職、就業形象設計、模擬招聘等活動。四是組織學生參加資格認證,積極創造條件。五是加強課程教學指導,選派輔導員開設《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選拔優秀專業教師擔任就業導師。
3.2 實踐創新平臺
開展了一系列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的活動。一是通過“挑戰杯”大賽等實踐創新活動,增強專業技能,幫助雙困生直接對接企業成功就業。二是通過科技支農、掛職鍛煉等社會實踐活動,提前認識體驗社會。三是開展專業技能、職業技能和就業模擬競賽,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3.3 就業服務平臺
一是就業洽談服務,重點并優先推薦“雙困生”。二是加強校企聯合,深化董事會辦學體制、校縣合作機制、掛職模式等,幫助學生在頂崗實習、掛職鍛煉后直接就業。三是專任教師優勢,依靠專業領域“關系”優先推薦,“一對一”指導幫扶,全程跟蹤、負責到底。四是社會資源支持,與校友辦積極聯系,在知名校友和“雙困生”之間互發通訊錄;主動溝通在設獎助學金企業,懇請其吸納學生就業。
4 完善四個結合
4.1 思想教育與就業幫扶相結合
高等農業院校要始終把“雙困生”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通過思想教育和行為養成教育提升學生就業能力。一是通過“我的中國夢”等主題教育,開展三觀教育、責任教育、感恩教育、勵志教育,教育學生堅定信念、明確目標、實現自我、回饋社會;實施平安墻、學風建設、誠信育人等工程,提升學習能力,樹立誠信意識,保障就業安全。二是培養“三農”樸實感情,鼓舞和引導“雙困生”到基層建功立業。三是加強典型培養,評選自強自立大學生,組建成才勵志宣講團、優秀校友報告會等,用典型帶動學生就業。
4.2 經濟資助與就業幫扶相結合
一是做好調查認定,建立檔案,動態跟蹤,為遴選“雙困生”培訓打基礎;建立求職檔案,詳細登記求職情況、家庭情況等,針對性幫扶。二是解決經濟困難,通過獎、助、貸、減、補等資助渠道,設立求職補貼,幫助“雙困生”解決就業過程中的經濟困擾。三是實施“校內見習崗位安置計劃”,通過勤工助學崗位,提供鍛煉機會,減輕經濟負擔。
4.3 心理教育與就業幫扶相結合
一是以心理普查為基礎,積極組織心理普查,要求輔導員詳細掌握數據,有針對性的關注幫扶。二是以教育活動為載體,舉辦“抗壓訓練營”等團體輔導,提高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三是以談心輔導為手段,建立輔導員談心制度,為學生排解憂慮。
4.4 隊伍建設與就業幫扶相結合
一是建立了“個人自修、內外培訓、團隊促進、以賽代練、課題研究”等“五位一體”的學工隊伍素質提升模式。二是出資組織輔導員參加心理咨詢師、就業指導師等培訓,擴充必修課程教師、選修課程教師、校外兼職就業創業導師三支隊伍。
5 強化五項措施
5.1 分類指導,個性服務
一是密切掌握動態,實行就業“月報制度”,輔導員實時了解就業狀況并登記入庫。二是特殊群體問題排查,針對技能欠缺、身心殘缺、家庭困難等特殊群體,分類解決問題。三是入學啟動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員從新生入學起,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提前進入狀態。
5.2 重點項目,重點推進
組織完成“西部計劃”、“三支一扶”、“到村任職”、“特崗教師”、“大學生入伍”等項目的報名、選拔、推薦工作。通過這些基層就業項目的宣傳、組織、實施,鼓勵引導學生到基層建功立業。
5.3 追蹤回訪,推薦再就業
一是為雙困生“優先提供就業信息、重點推薦就業崗位、就業技能培訓、心理咨詢輔導”;二是實行追蹤回訪制度,持續關注就業情況,全面跟蹤、及時推薦,一個不落。
5.4 人文關懷,營造氛圍
一是通過輔導員、班主任深入班級、寢室,關心就業情況,了解就業困難,從思想上解惑,從情感上貼近。二是輔導員加強與任課教師溝通,幫助指導學業困難學生完成畢業設計、論文撰寫,確保順利畢業;三是輔導員、班主任洞察雙困生心理狀況,及時進行有效輔導和干預,為雙困生創造和諧就業氛圍。
5.5 協調配合,合力促進
雙困生就業幫扶是一項系統工程,學校始終站在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的角度上推動工作;從多維度、多渠道協同進行,教育管理、就業指導、心理教育、后勤保障等各職能部門密切聯系,協調配合,形成了合力,建立起了雙困生就業幫扶工作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劉義.高校家庭貧困畢業生就業援助和幫扶體系建設探析[J].科教導刊,2012(10):234-234,256.
[2]金登宇.和諧視域下的大學生就業援助體系探索與構建[J].價值工程,2014(8):236-238.
[3]王占仁.“經由就業走向創業”教育體系建設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166-171.
[4]梁小花.論高校畢業生弱勢群體就業援助體系的構建[J].民族論壇,2011(2):48-49.
[5]白玲.遼寧省困難家庭高校畢業生就業援助和幫扶體系建設探析[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2):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