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 焦心舒
摘 要:2016年以來,六師強化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落實各項扶貧開發政策、深化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和低保兜底各項工作,脫貧攻堅取得一定成效。本文梳理了脫貧攻堅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以強化脫貧攻堅作風為抓手,探索出一條貧困人口持續穩定增收的路徑和辦法助50團和北塔山牧場實現脫貧。
關鍵詞:六師;脫貧攻堅;精準扶貧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4-0019-01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8 文獻標志碼:A
1 六師扶貧開發的基本情況
2016年摸底的全師貧困戶1 708戶,4 780人,2017年計劃2 886人,實際實現脫貧3 016人,完成計劃的104.5%,六師托管的南疆50團的貧困人口由141增加至218人,兵團共有10個貧困團場,六師占2個,北塔山牧場和代管南疆三師的50團,北疆地區一個貧困團場就是北塔山牧場,六師脫貧攻堅任務重,目前北塔山牧場的扶貧主要通過團場集體代管和異地搬遷安置,南疆50團的脫貧思路主要靠輸血和造血結合。
2 六師脫貧攻堅存在的問題
增收致富渠道不寬,目前貧困戶的收入來源還是靠種養殖、土地流轉和國家政策幫扶為主,外出務工只占收入的一小部分,收入較少,而且近幾年外出務工的形勢不好,收入不穩定。
貧困戶的內生動力不足,缺乏自主脫貧,自主就業、自主擇業、自我發展意識,“等靠要”思想嚴重,部分有勞動能力的也依靠國家政策性補貼,自主脫貧的意識不強。
幫扶措施不夠精準,幫扶形式過于單一,成效不明顯。
貧困戶檔案不健全不完善,調研中發現個別團場對自己團場的貧困戶的情況不清楚,尤其是對基本信息、家庭情況都掌握的不準確,沒有按照“因納就納,因退就退”的原則實現動態管理。
3 六師脫貧攻堅的思路和對策
3.1 強化扎實的脫貧攻堅作風
以扶貧領域作風建設為抓手,強化扎實的脫貧攻堅作風,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黨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做到“兩不愁、三保障”。落實全國扶貧開發工作的會議精神,由關注脫貧的速度向脫貧的質量轉變;由開發式扶貧向“開發式+保障式扶貧”相結合,自治區也提出在脫貧攻堅上不要冒進,不要急于求成,要聚焦精準發力,清晰的掌握貧困戶的底數,掌握動態管理的過程。
3.2 探索貧困人口持續增收的路徑
3.2.1 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發揮政府在協調各方、營造企業生產經營良好環境、獲取信息等方面的優勢,實行師市統籌謀劃、部門協力推進、團場狠抓落實的三級聯動機制,有效整合資源。一是將各種扶貧資源轉化為扶貧資產。二是利用政策和財政資金撬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參與扶貧。
3.2.2 發揮合作社的載體作用。將合作社作為整合扶貧資源、組織貧困戶和職工參與市場經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平臺,建立資產收益扶貧長效機制。由連隊黨支部和連隊管理委會牽頭,組建由專業大戶領頭的專業合作社,吸收本連隊貧困戶為社員,鼓勵貧困戶以土地、物資、勞力、資金(政府貼息貸款)等入股脫貧。
3.2.3 發揮貧困戶的主人翁作用。通過貧困戶入股企業或合作社,將貧困戶的利益與企業或合作社的發展捆綁在一起,有效調動了貧困戶的積極性。企業和合作社通過優先流轉貧困戶土地、優先聘用貧困人口務工,幫助貧困戶積極參與產業發展,逐步在貧困戶中培養出一批帶頭人和能人,讓貧困戶、貧困農牧團場進一步增強投身扶貧帶來的獲得感,改變等靠要心理,從而增強擺脫貧困的主人翁意識。
3.2.4 發揮村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堅持“黨建領航脫貧攻堅”的思路,推動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共同發展、同步提升。黨支部積極為駐團(連)企業服務,主動引進專業大戶,為企業和合作社落實扶貧資金、貼息貸款,協調好企業和職工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連隊“兩委”的職能作用,增強職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協調解決合作社內部社員之間的矛盾糾紛,促進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機制;加強基層人才培養,努力培養“三農”工作隊伍和團場新型職工。
4 脫貧攻堅的具體辦法
做好北塔山牧場的集體代管,異地扶貧搬遷,分四年搬遷300多戶1 500多人,主要在共青團和芳草湖、新湖農場進行安置,在住房方面按照師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政策安置牧民。北塔山牧場是邊境牧場,從北塔山搬遷下來牧民的享受護邊員的待遇,必須履行戍邊護邊的義務,土地資源按戶分比較合理,由奇臺農場和紅旗農場來代管北塔牧場的農一連和二連,奇臺和紅旗農場人均0.4hm2地,奇臺農場和紅旗的少數民族人均0.67hm2地,為保證公平性建議按照戶來劃分。派工作組進入牧場,解決北塔山牧場草場補貼問題。依托產業、就業、資金、民生、兜底等工作手段對貧困戶實現動態管理。做好北塔山牧場的集體代管,異地扶貧搬遷,2018年計劃脫貧465戶,1 33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