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業 徐靜
摘 要:隨著城鎮化的深入,城鎮居民對于自身真正需求的意愿越來越強烈,而不僅僅是簡單的土地城鎮化或者物的城鎮化。黨和國家也意識到這些變化,自十八大以來,加強了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發展的頂層設計,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等重要決策。本文針對滄州市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發突出的問題進行探析,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為該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提供有效的路徑。
關鍵詞:以人為本;新型城鎮化;路徑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4-0038-02 中國圖書分類號:F299.27 文獻標志碼:A
如今滄州市新型城鎮化建設如火如荼,據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滄州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2.60%,連續3年保持3.95%以上的增長率,同時近三年的增長率同比下降。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難度加大,城鎮居民的需求呈現多元化,對實現美好生活的向往越來越強烈。以前的城鎮化模式已成為過去時,進城后返鄉的可能性增大。因此,探索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現實意義重大。
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其核心在于首要考慮實現城鎮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將他們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在此基礎上體現出新時期城鎮化與以往建設發展的不同。目前各級政府正在大力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工作,農民依然擁有承包權,為農民進城解決了后顧之憂。在此背景下,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重點解決農民市民化的問題,轉變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提高思想意識,從根本上推動他們融入城鎮生活和生產體系,真正提高生活水平,實現美好生活的愿景。
為探究滄州市以人為本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調查組走訪16個區縣市,每個縣域選取2個建制鎮,其中運河區選取一鎮一鄉,新華區只有小趙莊鄉,故共計調研31個鄉鎮。每個鄉鎮發放調查問卷10份,年齡涵蓋20-70歲。共計獲得310個樣本,其中有本地戶籍的城鎮居民為87人,樣本占比28.1%,外來常住人口49人,樣本占比15.8%,居住在城鎮但戶口在農村的有23人,樣本占比7.4%,農村居民有151人,樣本占比48.7%。
1 滄州市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突出問題分析
通過整理分析調查數據,發現滄州市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突出問題及制約性因素如下:
1.1 城鎮化水平偏低,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
2017年,滄州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2.60%,低于河北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5.01%。且在調查的過程中,明顯4個縣級市的城鎮化發展水平高于其他縣,調查結果顯示4個縣級市的調查對象對城鎮化的滿意度大于其他縣,就整體而言,大部分縣城鎮化水平提升空間很大。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大部分受訪者表示不盡人意,甚至有極端者認為政府不作為或者懶政怠政。城鎮基礎設施差與各地的經濟相關,而經濟水平的提高需要循序漸進,改變這個現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受訪者普遍認為這是政府主導的事情,就應該由政府來完成。實際上,新型城鎮化的最終目標是人,是讓人過的舒服,簡單的依靠政府是行不通的,需要全社會力量共同推進。
1.2 生活成本較高,缺少就業崗位和培訓
現如今農村的年輕人結婚,大部分會要求在城鎮有車有房。調查中我們也發現年輕的受訪者90%以上在城鎮有房,但是大部分是父母給買的,自身工資水平一般,僅夠日常開銷。而年齡較大的受訪者,30%左右的是通過宅基地置換的住房,10%左右是自己購買,20%左右是租房居住,剩下的40%每天往返于城鎮和農村。除了住房的制約,教育和醫療的花費也比較大,這些既影響著已經進城的農民,也制約著有意向進城的農民或者農民工。與此同時,城鎮接納的勞動力有限,基礎性工作需要的人員逐漸飽和,更高端的產業工作者卻比較缺乏。學歷比較低的受訪者表示很想參與城鎮化建設,但是沒有合適的工作崗位,而且沒有或者很少接受正規系統的就業培訓,無法勝任工作。因此,如何提高職業技能,改變生活生產方式是下一步要解決的。
1.3 身份認同感低,社會權益享受較少
在調查中,農轉非的本地戶籍居民和擁有農業戶口而長期居住在城鎮的居民紛紛表示雖然被納入城鎮化率的統計范疇,但是仍然覺得融入城鎮比較困難,身份認同感比較低。農轉非后,沒有了承包地,而城鎮的社會保障屬于最基本的。如今鄉村振興如火如荼,農民的收入比以前高很多,進城后反而不如以前。另外,一些用人單位不與務工人員簽訂勞動合同,不給他們投保,而務工人員處于弱勢地位,需要工作,所以他們的人身安全和合法的勞動權利無法得到保障。
2 探索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
2.1 拓寬融資渠道,鼓勵社會力量和個人參與新型城鎮化建設
城鎮化建設的主體是政府,資金來源也主要依靠政府。但是政府的資金有限,單單拆遷補償、農民進城就耗費大筆資金,所以財政供給短缺,因此拓寬政府的融資渠道是解決此種情況的良方,同時,城鎮化建設的最終目標是讓人民生活幸福,所以也要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和個人參與到新型城鎮化建設中來。政府制定城鎮化建設的規劃時,激發他們的民主意識,更多征詢人民群眾的意見。根據本地區發展情況,制定吸引企業入駐的優惠政策,比如政府為企業減免稅收,降低土地轉讓金,企業協助政府搞好基礎設施建設等等,使企業也參與到建設中來。
2.2 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增加就業崗位,鼓勵自主創業
從農村到城鎮生活,生活成本較以前提高。而大部分城鎮居民收入來源只能依靠工作,不像以前不僅有種地收益,還有閑時打工收益。所以提高他們的就業質量,提高經濟收入是最緊要問題。政府要對已經或者即將進城的村民進行職業技能培訓,通過建立導師負責制、細分工作小組、課時計算、實踐操作等方式,讓他們掌握技能。同時積極引入企業,增加崗位需求,通過企業去培訓這些進城村民,降低政府成本。除此之外,響應國家大眾創業的號召,鼓勵有志之士自主創業,享受國家優惠政策,政府邀請創業導師指導他們,這樣既解決了個人就業問題,又創造了就業崗位。從居民的需求出發,新型城鎮化的建設才會越來越健康。
2.3 破除戶籍壁壘,加強成果共享
當前戶籍城鎮化率在30%~40%之間,遠遠低于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很多沒有城鎮戶籍的常住人口在辦理公共事務的時候會比較麻煩。因此要打破戶籍限制,逐步破除城鎮居民與其他人員的區別對待管理模式,堅持城鎮化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不論是公共產品的供給還是社會保障的標準,都要一視同仁。只要在轄區內居住,工作,就有權享有成果,從內心深處植根主人翁的意識。只有分享成果,滿足居民的需求,使他們享受到精神滋養和實質的利益,他們才能樹立認同感。有了主人翁意識,城鎮化建設的進程中他們的干勁會更足,更加推動建設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強,王昊.什么是人的城鎮化[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2):1-7+150.
[2]陳鶴松.以人民為中心視角的中國新型城鎮化動力機制與路徑重構[J].改革與戰略,2017,33(01):113-116.
[3]李吉鵬.以人為本視角下中國新型城鎮化問題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