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 王東生
[摘 要]本文以某高校在校大學生為對象,針對其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知進行調查,包括參與創新創業競賽的滿意度、對自身創新創業知識和技能滿意度對自身人際關系處理滿意度、對創業選擇和所學專業相關度滿意度、對各方面創業阻力造成影響的認知滿意度等五個方面,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開展有效創新創業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認知;團隊;風險;專業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2010年5月,教育部頒布《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在高等學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積極鼓勵高校學生自主創業”的要求和相關舉措;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了全面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主要任務和措施等。上述《意見》的提出明確了創新創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掀起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高潮。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學生是創新創業教育的主體和參與者,其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知程度直接決定了其參與的積極性和效果。
本調查以某高校在校大學生為對象,對學校開展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運行機制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涵蓋了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創新創業教育成果,以及創新創業教育現狀等34個問題,本文從中選取參與創新創業競賽的途徑、對自身知識和技能的滿意程度、團隊合作能力、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學習、創新創業阻力等五個問題進行了結果分析。
1 調查結果分析
本次調查將學生分為工學、理學、管理學三類,共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問卷780份,其中管理學有效問卷266份,工學有效問卷281,理學有效問卷233份。為方便進行對比分析,本文對上述三種分類分別抽取了233份問卷進行統計分析。
1.1 關于“參與創新創業競賽的滿意度”的調查
調查顯示,學生的滿意度達到了78.11%。雖然滿意度比較高,但同時也反映出學生參加比賽的機會非常有限,同時局限性很大,不管是哪類學科的學生,都存在這樣的問題,這也反映出學生不僅參加競賽少,而且真正的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社會中的實際問題中更是有限。而出現這種結果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學生能力、時間、精力以及金錢等等的制約,身為學生,參加校外比賽的機會很少,即使有機會參加,校外的比賽大多為實干,對知識、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學生經驗不足,也少有人愿意相信大學生目前的能力。當然,在各類學科中也不乏許多優秀的學生,他們有機會接觸更多的比賽,由于家庭、社會關系人脈以及個人能力的原因,但這類學生總體而言還是偏少數。
1.2 關于“對自身創新創業知識和技能滿意度”的調查
調查顯示,大多數人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足,對自己在創新創業方面的知識儲備不滿意,其中管理學略多于工學和理學,這也符合實際情況,管理學的學生創新創業方面的競賽多,但創業的結果不令人滿意,因為對創業來說,不論是個人能力,知識儲備還是創新意識要求都非常高,而大多數管理學專業同學在這方面能力上都有所欠缺。對于理學和工學的學生,本身接觸的創業競賽就少,對于這方面能力的培養與鍛煉較為不足,因此對自身情況估計不足或過高。
1.3 關于“對自身人際關系處理滿意度”的調查
盡管多數學生對自己人際關系的處理能力很有信心,但還是有部分學生在此方面有些擔心,覺得自己不擅長處理人際關系,管理學及工學的學生相對于理學學生來說這方面的顧慮會少一些,這是與所學的學科性質有關的。
1.4 關于“對創業選擇和所學專業相關度滿意度”的調查
通過問卷信息數據可知以管理學和理學專業為代表的一部分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興趣并不在本專業內,多數人對自己所學專業和自主創業的目標并不相符。一方面因為很多同學在選專業時,對所選的專業并不了解,等進了學校真正接觸到自己所選專業才發現真實的情況和自己想象中的有所差距;有的學生選專業主要由家長決定,導致這一部分學生對所選專業并沒興趣,學習被動。
1.5 關于“對各方面創業阻力造成影響的認知滿意度”的調查
通過數據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學生都存在創業阻力的困惑,因為經濟狀況、專業知識等,幾乎對于每個大學生創業都是一個難以逾越的坎,多數學生即使有創業的想法,也會因為各式各樣的阻力和現實條件畏懼而止步不前,例如:受資金限制,大學生剛從學校出來,沒有足夠的資金能夠支撐自己的創業夢;創業需要完整的理論知識支撐,如企業注冊、管理、市場營銷等以及創業所需專業技術多方面豐富的知識,大學生剛從學校出來所學知識受專業限制,倉促貿然地創業必然會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處于劣勢;還有經驗限制,大學生所學知識,與創業相關的直接和間接經驗幾乎都為零,即使有學到一些創業知識,也都只是“紙上談兵”。
2 研究結論
從學生的創新創業認知及期許來看,81%的學生認為學校培養創新創業精神很有必要,82%的學生意識到專業課的實踐、實習活動不能再循規蹈矩,而是要注重創新,與時俱進;64.5%的學生同意創新和實踐能力需要同時具備,且72%的學生希望學校請相關人士講述創新創業方面的經驗,通過講座、宣講會等形式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創新創業道路上所面臨的巨大挑戰與風險;約57.9%的學生會選擇和本專業相關的領域進行創業,從學生的認知角度來講,一方面意識到對本專業所涉及的領域情況比較了解,掌握的知識體系與實踐經驗相對系統與具體,可操作性與可控性更強一些;另一方面又發現自己掌握的知識非常欠缺,與創新創業工作的要求相差甚遠,很多學生選擇了其他領域,因此對于高校培養專業化程度高的人才目標來說,需要加強專業課的教育教學工作;從調查結果中發現,72.5%的學生認為學校的重視程度將直接影響自己的實踐活動,79.3%的學生期待學校組織大家去創業基地進行實地考察,82%的學生希望可以盡早地進行本專業的實踐實習活動,可以提高對實際問題的認知度,而且可以了解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此外,多數學生認為創新創業教育應該加入大學必修課程,讓每一位學生可以系統、全面地學習創新創業的知識與技能,激發更多學生的創新創業潛能。對于高校現有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改革成果來說,部分學生希望高校可以在此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盡可能地將工作落實到讓越來越多的學生享受改革成果。
3 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建議
根據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學校需要在創新創業教育現狀、學生創新創業條件的局限性以及學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對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認知、期許等多個方面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改革,切實抓好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教學工作,使每一位學生享受改革成果,為社會輸出更多的人才,真正成為人才培養與輸出的基地。
變更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考核機制,以往的創新創業教育類課程從選修課改為必修課,為學生更大范圍地提供學習的機會,讓想要了解此類課程的學生不再因為沒有機會而選擇放棄。實施學分制,讓即使對于今后不打算創業的學生,也可以從中了解現實的商業運作機制,為日后參加工作打好基礎。改變傳統的考查類考試的考核方式,設置基礎知識考試與實踐相結合的考試類考核方式,可以利用網絡平臺,模擬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制作企業創新創業項目運營方案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培養學生靈活多變的思維模式,讓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得以應用。除此之外,可以實施“學分置換制”,讓有能力的學生憑借自己在創新創業方面取得的成績換取相應的學分,這樣不僅可以激勵更多的學生施展自己的能力,也可以為學生提供順利畢業的保障途徑。
[參考文獻]
[1] 許德濤.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D].山東大學,2013.
[2] 王賢芳,孟克.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之重構[J].教育教學論壇,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