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逸飛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速度也在持續推進之中,由此而產生了農村地區和城市之間的發展距離變得愈來愈大。為了進一步促進廣大農村地區的發展,一定要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尤其是要重點強化種植業精準扶貧工作,從而促進我國農業朝現代化方向加以發展,真正引領廣大農民群眾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本文分析了當前我國種植業扶貧中存在的問題,闡述了精準扶貧理念,并提出了新時期下推進種植業“精準扶貧”工作的幾點思路。
[關鍵詞]新時期;種植業;精準扶貧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識碼]A
所謂精準扶貧,是由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1月對湖南湘西地區進行調研講話中首先提出的。習總書記要求以實事求是和因地制宜的原則,通過分類加以指導,以實現精準扶貧的目標。到了2015 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貴州省調研,又一次提出了成敗在于精準的扶貧觀念。此后,國家不斷增加對包括農村種植業在內的農業產業的扶持強度,從而讓精準扶貧發展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當前我國種植業扶貧開發的關鍵性內容。
1 當前我國種植業扶貧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諸多農業人口和不夠規則的分布規律,決定了我國種植業發展格局中產生了大量的小農經濟意識,而此類滯后與陳舊的生產力狀況不但極大地影響到我國農村農業生產率之提升,而且還導致各省份均存在著嚴重狀況不一的貧困農村人口問題。盡管早在新中國成立后不久即出臺了相關種植業扶貧政策,但數十年來種植業扶貧已經過了時代的多次變遷以及戰略趨勢的巨大調整,但還是具有粗放與失衡等明顯問題。這一時期的種植業扶貧之本質在于讓貧困農村地區的政府部門能直接受益,而并不是讓真正意義上的貧困種植業人口直接得到實惠。這就意味著傳統意義上的種植業扶貧形式已經難以全面細化至每一位貧困農民。這樣一來,為了能夠推動種植業扶貧的不斷深化,應用特色化種植業產業來促進脫貧已經成為一種十分重要的扶貧方式。但是,運用特色化種植業產業來促進脫貧僅僅適用于那些交通比較發達,水源較為豐富,而且還具有良好開發條件的農村或者山區。以上區域的種植業人口貧困僅僅是一種相對的狀態,比貧困地區有更大的資源優勢。一旦較大數量的政府補貼進入到并不是非常貧困的農村之時,就會形成實質上的馬太效應。
2 精準扶貧理念闡述
我國實施精準扶貧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精準扶貧主要是對農村地區的貧困戶加以識別,并且對其各自的致貧原因加以研究,并且制定出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開展集中性幫扶。在實施精準扶貧之前,應當對其中最為重要的環節加以研究,重點是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持續推進改革,并且對具體工作體系加以創新,落實貧困農村創新性考核體系,完善精準扶貧體系,全面改革現代金融服務工作,落實財政扶貧資金管理體系;二是要關注工作實際效果,對工作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予以全面解決;三是要強化組織管理工作,確保各項工作能夠真正地得到落實。
為了實施好精準扶貧工作,主要應當抓好以下四點:首先是要全面壓實領導責任,開展好各項工作,確保在明確目標與政策的情況下,確保資金能夠到位,并且在指導與檢查過程中全面發揮出領導方面的職能。地方政府各部門領導干部以及工程項目負責人還應當全面而深入地進行調查研究,并且依據實際狀況加以部署與實施。其次是要確保扶貧具體化與精確化。在實際實施扶貧的過程中,應當依據具體情況加以分析,做到因地制宜。要分別針對不同狀況分別實施不同的扶貧幫扶策略,可運用鼓勵以及支持別的發展思路以確保扶貧工作能有序實施起來,如可大力支持就業與生產,落實醫療救助工作以及生活保障等工作。再次是要認真開展統籌發展與協調戰略,努力集合社會力量。全面運用社會各方綜合力量,切實調動起社會各界的主動性,促進扶貧大開發的新進程。同時,還應全面發揮出政府部門的主導性力量,保障扶貧工作能夠有充足的資金,而且還應當全面吸收社會上各類資金之投入。然后是要不斷強化基層組織體系建設,不斷加快創建優秀扶貧工作團隊的進程。最后是要促進廣大農民群體的增收致富,推動我國的城鎮建設實現大轉移,促進我國農業產業實現新的升級,進而實現我國農業的產業化與現代化。
3 新時期下推進種植業“精準扶貧”工作的幾點思路
3.1 妥善處置好精準扶貧中面臨的問題
明確扶貧的對象以及最為常見的扶貧程序,并且落實好建檔與立卡的問題,這可以說是精準扶貧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內容。在調查中造成貧困的主要因素,依據各戶實際情況針對性地實施好指導工作。一旦發現其中有沒有勞動能力,還肯運用低保和扶貧等保障體系讓其維持最為基本基本的集體生活。如果一些貧困村缺少足夠多的勞動力,那就要全面研究本地的生產、生活等條件,依據個人的技能以及意愿,推動具有突出針對性的扶貧方式。因為少數村中尚存在殘疾人團體,這部分人可以在康復扶貧貸款等的大力支持之下切實改變生活的實際狀況。在條件許可的狀況下,還可以推動其加以轉業,能夠讓村民們的收入能夠處于更高水平。一些家庭因為勞動力資源相當缺乏,而是該入齡的兒童人數眾多,必須要認真組織教育培訓,切實改變家庭貧困狀況。一些村莊的發展潛力非常巨大,但是卻因為缺乏發展的資金。應當全力宣傳促進種植業開發的相關理論知識,切實幫助種植業經營者們得到其所需貸款以及補貼,大力鼓勵種植業戶家庭建設家庭農場。在識別貧困種植業戶的過程中,應當依據幫扶對象的實際狀況,運用合理的宣傳教育手段,推動廣大農戶進行積極申請,落實種植業村民民主管理機制,通過上述舉措,讓精準扶貧能夠在最大限度上發揮出自身作用。當然,還應當對導致貧困的成因開展充分分析,明確種植業貧困戶與貧困村的實際狀況,深入調查本地的地質與氣候等各類自然條件,并且深入到每一位種植業農戶家庭當中,調查其主要經濟收入來源,并為農戶們建檔立卡,落實好入檔備查等工作,明確幫扶舉措,對種植業戶扶貧檔案開展動態化管理。
3.2 強化種植業實用技能應用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發展目標。解決三農問題始終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十分重要的內容,而消除種植業貧困與改善民生也就成為精準扶貧十分重要的內在性要求。要認識到當前我國種植業扶貧中的各類不利因素,強化種植業科技創新以及推廣工作,通過科技來推動發展。在實施精準扶貧的過程中,應當把貧困地區種植業的脫貧致富列為我國種植業科技發展的主要趨勢。要不斷推進我國種植業實用技能成果進行轉化的力度,從而對貧困農村的水土流失以及土壤風蝕等問題實施全面控制。要全面引入最近種植業科研技術成果來提升農村土壤所具有的肥力,改進由于土地貧瘠而對種植業開發所導致的不利因素,從而為種植業發展予以積極支持。水土流失始終是我國中西部貧困農村發展種植業中最大的不利因素,應當充分運用種植業技術在噴灌和滴灌、節水等方面優點,提升當地水資源之運用率,切實改進水土不足之困難,推動本地種植業實現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升種植業農民之收入,為開展精準扶貧予以強力支持。
3.3 切實提高種植業生產能力
依據一項調查,我國種植業生產者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具有相當文化程度的中青年農民大多數都到城市去務工了,在家從事種植業的多為老年人和婦女等,其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所以,應當引入專業化種植業培訓以提升這部分種植業者的文化水平以及技能水平。科技是推動我國種植業生產十分重要的驅動力。我國政府部門應當深入實施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宣傳教育活動,大力普及種植業相關文化、技術等知識,從而讓種植業農民能夠真正從中得到實惠,并且讓該活動成為一種常態,提高我國農村種植業的發展進度。政府部門應當負起應付的責任,切實增加資金的投入,明確相關責任,這樣才能夠處置好相關問題。應當邀請種植業方面的專家到農村地區開展調研,對本地種植業生產中產生的問題做出全面分析,從而讓種植業生產能夠在精心指導之下得到更好的發展。
3.4 加大農村種植業信息化發展步伐
現代種植業若想做到高效與優質,就一定要認真應用網絡技術來加以助推。在農村地區應當積極建設種植業服務的連鎖網點,應用現代信息化與市場化等方式,對我國的農村資源實施全面整合,如此不但能夠有效降低種植業的生產成本,而且還能夠拓展種植業商業領域。當然,還應當在農村地區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在種植業的生產經營以及管理過程中進行大量應用,這也是對種植業發展模式的一次革新。同時,農村地區種植業電子商務應用好網絡平臺,能夠對當地農村全部種植業資源實施全面而充分的整合,從而在最大的限度上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同時,還應當健全種植業所生產的農產品之流通途徑,把電子商務與實體加以連接,從而建成新型農產品市場化流通機制。可通過網絡建設網上種植業農貿產品市場,并且積極打造具有較高水平的現代農產品品牌。要增加農副產品在生產中的信息化程度,切實提升其附加值。同時,還應對農產品物流加以改造,對加工、倉儲以及物流等諸多環節加以健全。
3.5 形成規模化與品牌化種植業運行模式
應當抓緊建設種植業產品電子溯源體系,讓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綠色、安全、無污染農產品能夠借助于技術手段來提升品質,并且不斷提高知名度。如今,電子溯源已經成為國外食品安全行業中十分流行的一種操作方式。為擴張我國綠色農產品的市場銷路,就應當在種植業精準扶貧過程中吸收與借鑒國外種植業發展中已經相當成熟的電子溯源體系,從而滿足市場對于農產品的苛刻要求。我國廣大農村應當引入并運用好此類先進技術措施,從而讓自身特色農產品能夠走向國外,努力提升精準扶貧的規模化與市場化程度。
4 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種植業“精準扶貧”工作已實現了良好的起步,而且擁有很好的發展前景。在如今經濟不斷發展的新形勢下,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加大對農村地區廣大貧困群眾的幫扶力度,致力于改進我國農村地區的環境以及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提升各位干部群眾脫貧與致富的干勁,努力將現代種植技術引入到農村生產之中,并且不斷推動種植業向數字化與信息化的新方向加以發展,進而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鄧維杰.精準扶貧的難點、對策與路徑選擇[J].農村經濟,2014(06).
[2] 黃承偉,覃志敏.我國農村貧困治理體系演進與精準扶貧[J].開發與研究,2001(02).
[3] 鄧小海,曾亮,羅明義.精準扶貧背景下旅游扶貧精準識別研究[J].生態經濟,2015(04).
[4] 葛志軍,邢成舉.精準扶貧:內涵、實踐困境及其原因闡釋[J].貴州社會科學,2015(05).
[5] 何雄浪.扶貧開發視域下的中國農業現代化[J].甘肅社會科學,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