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玲
[摘 要]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在古代生產資料相對匱乏的歷史時期,農作物生產量與生產力決定了當地經濟繁榮的情況。可以將農業生產作為衡量地區經濟水平的重要指標,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農作物種植結構的演變推動了區域經濟增長,因此研究農作物種植結構也是評估農業生產對于經濟發展規律的總結。本文研究古代農作物種植結構的調整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機制,探討經濟作物演變對區域經濟推動的基礎效應,以便為現代農業結構調整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古代;歷史變遷;農作物結構;區域經濟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所謂農作物種植結構,是農民在長期生產過程中總結的農業種植規律,并以此為范式延伸到穩定的農業生產行為之中。在我國古代,農作物種植對于區域經濟產生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在《氾勝之書》《齊民要術》《陳敷農書》《王禎農書》《農政全書》等史料記載中,對于農作物生產規模、生產量、生產結構調整的變化皆有詳述。其中不乏針對農作物種植結構轉變產生的經濟效益探討,以此可以探析不同歷史階段種植結構轉換對于當地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研究古代農作物種植結構的歷史變遷,可以以史為鑒,針對我國新常態下農業生產與經濟發展提出寶貴意見,從而總結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對于農業生產的需求與認同。
1 古代農作物種植結構的歷史變遷
據考古專家證實,我國早在新石器時代便已開展農作物耕種。距今八千年前的河北武安磁山遺址中發現了碳化粟米粒,距今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遺址的出土物中,有大批稻谷、米粒、稻根、稻稈堆積物。這些豐富遺存,證明早在七、八千年前,中國黃河下游、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掌握了粟、水稻種植技術,并將粟、稻米作為重要的食糧作物。雖然當時的歷史條件對于農作物種植結構而言過于簡單,但是以“粟”和“黍”等糧食作物為農作物種植結構中心,相對的生產能力得以保障,可以維持當地最為基本的食物需求。
夏商周時期,已有“五谷”“九谷”“百谷”之稱。《尚書·舜典》稱當時人們種植的作物為“百谷”,而《周禮·天官·大宰》謂“九谷”,《周禮·天官·疾醫》中則謂“五谷”。農作物種類增多,并廣泛種植,使農作物生產結構呈現出多樣化發展趨勢,從而豐富了糧食結構的供給量與種植量。多元化農作物結構的最大優勢在于規避單一農作物品種顆粒無收造成的經濟波動,那么相對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有所上升。
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我國農業生產結構基本成形,其種植體系與技術相對穩定。《呂氏春秋·審時》記載:“種禾不時,不折必稴,稼熟而不獲,必遇天災。”“凡農之道,厚(候)之為寶。”分別記載了當時歷史階段的農業生產因地制宜、因時播種等生產要素的形成。同時也初步建立了以糧食生產為主的農作物生產模式,基本保障一年一熟。秦漢時期農作物種類更加豐富,已經廣泛種植麥、稻、粟、蔬菜、油料等為主的農作物,進而更加穩定了當時的農作物生產結構。據東漢許慎著的《說文解字》記載當時:麥的品種 8 個,禾有 7 個,稻有 6 個,豆有 4 個,麻有4 個,黍有 3 個。唐宋元時期,農作物種植結構進一步發生變化。據唐末韓鄂著的《四時纂要》記載的作物品種較前有所增加,其中糧食作物除傳統的粟、麥、稻、黍、菽外,又有薯蕷、蕎麥等,并形成了南稻北麥的生產格局。
2 明清時期的農作物種植結構的變化及其產生的經濟效益
2.1 外來農作物經濟的驅動力
在明清時期的農業生產中,玉米、甘薯、馬鈴薯、煙草、甘蔗等外來農作物已經大量引進及推廣種植。如《道光內江縣志》記載:“蜀中南北諸山皆種之(玉米)”。而在川、陜、湖三省交界山區,也是“遍山漫谷皆包谷”。 使得許多旱地及山地得到利用,擴大了耕地面積。另據《天工開物》記載:“甘蔗……產繁閩、廣間,他方合并,得其十一而已。”相應的農作物種植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即便當時小麥依然為主要的農作物,但經濟作物已呈現出大規模種植的發展趨勢。經濟作物在總體農作物種植結構中改變了傳統經濟的發展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生產變革。傳統糧食作物能夠滿足農民自身的食物需求,額外繳納賦稅所剩無幾。而經濟作物能夠產生的額外經濟收入較高,農民可以將剩余農作物帶到自由交易的市場中,形成農作物以銷售為核心的商品價值。這樣,經濟作物成為農民獲取經濟收益的重要方式。
2.2 經濟作物區域化種植進一步強化
宋元之際,中國開始推廣植棉,到元代,“江東陜右已多種” 。明初朱元璋大力提倡植棉,洪武初年下令,農民有田五至十畝者棉半畝,十畝以上者倍之,不種者,則棉布一匹。以后又規定多種棉花等者,則蠲免賦稅,極大地刺激了棉花的廣泛種植。到15世紀末棉花已是“遍布天下,地無南北皆宜之,人無貧富皆賴之,其利視絲枲蓋百倍焉。”其中北方主要產棉區在山東、河南、北直隸,而南方主要產棉區則在江浙沿海地區。明熹宗時,松江府屬兩百萬畝耕地“大半植棉,當不止百萬畝”。到清代,棉花種植區域進一步向內地擴展,如長江中游的兩湖、江西也發展成為棉花的集中地。
明代北方蠶絲種植受到植棉的影響而遭到排擠,但在南方的太湖流域,由于優越的自然條件及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出現了興盛局面。如杭州府“春來遍地是桑麻” 。到清代,江南桑蠶種植得到進一步推廣。杭嘉湖三地,“地窄人稠,民間多以育蠶為業,田地大半植桑”。棉花、桑蠶等作物的大面積種植,且形成了專業的區域化農業生產中心。而農業生產的專業化極大地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區域性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3 古代農作物種植結構的調整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機制分析
古代農作物種植結構的調整對區域經濟產生了良性互動的影響作用。這種影響作用主要體現為:保障農民農作物耕種權益;推動規模化生產,提高種植產量;改善農業種植環境;推動與農相關產業蓬勃發展。
3.1 保障農民農作物耕種權益
“以農為本”“以民為本”是我國古代優良的傳統思想和政策。為了保證農民耕種利益,我國古代政府采取了多種保障措施。如明朝時期,就設立了衙府田吏等專業職務,用于監督管理農業生產,從而為農作物種植提供了相對穩定的保障條件。清朝政府一開始就極力倡導實施農作物土地耕種的分配制度,其根本目的在于切實加強保護農民的耕種利益,從而也有效地維護了地方經濟的穩定。此外,我國古代非常重視土地產權的劃分與規劃,在管理上土地產權實施國家和地方綜合管理,進而形成層級管理的保護機制。通過實施一系列農作物種植結構的保護措施,實現了區域農民土地耕種權益的合法化,進而促使了區域經濟持續性的發展。
3.2 充分推動規模化生產與提高種植產量
在我國古代農作物種植結構的變化推動農村土地實現初步規模化生產具體為兩種模式。一方面,當地政府刻意淡化了農奴制體系的生產管理形式,通過鼓勵農民包攬土地實現農業生產集中效應,有利于規模化生產的產生和發展,為當地區域經濟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此外,通過農戶包攬土地、規模化種植農作物,使區域經濟在多數集中種植的農作物產量上得到提高,進而將這種農業模式推廣,提升了當地農業經濟的整體發展。另一方面,當地政府服務于農民積極配合農戶生產,形成了更為廣泛的承包效應。農民在原有耕種的基礎上承包耕地,耕種更多的農作物,既能夠保證自身的經濟效益穩定,也拓展經濟發展。另外,政府不斷提高土地流轉資源供給量,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也拉動了農民生產的持續熱情,進而轉化為區域經濟增長的原始動力,形成可持續增長的基礎動力保障。
3.3 改善種植環境,興修農業基礎設施
《齊民要術·收種》云:“ 粟、黍、粱、秫,常歲歲別收,選好穗純色者,劁刈高懸之。至春,治別取種,以擬明年種子。”由此可見,早在北魏時期我國就意識到選育良種的重要性以及生物和環境的相互關系問題。我國歷代封建統治階級對于交通和水利相當重視,而水利與交通也是農作物實現商品交易價值的必要基礎和條件。例如明朝時期普遍建立了相當完善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管理機制,明確了地方政府管理職責。通過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促進了區域農作物中心的集中發展,能夠為農村交通運輸和水利基礎設施保障體系的建設提供大量資金支持。國家和地方政府定期巡視農業生產較為落后地區,同時調查水利與交通的建設情況,從而保障了農業建設資金的落實。此外,對于支持地方農業的水利與交通運輸環境,依據地方政府的財政情況進行合理布局,在監督機制的保障下得以貫徹落實。而各地區在政府調控的制約下,財政體系相對穩定,進一步促進了區域經濟階段性發展的規劃,從而提升了政府對于農業的支持與管控,進而轉化為有效的經濟效益。
3.4 推動與農業相關產業蓬勃發展
我國歷代封建王朝在推動農作物結構合理調整的過程中,也加強了對與農業相關產業的關注度,進而同步發展涉農經濟,產生了相互促進的經濟效益。尤其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傾向于政府集中管理模式。區域經濟由朝廷和地方直接管控,國家宏觀調控能力有所增強,這樣,地方農業經濟的保障體系相對完善。地方政府也可根據農作物結構調整的實際情況對農村的各類資源實施合理的調整與分配,以實現本區域中農業經濟的協調發展。而農業資源分配與管理對均衡地區經濟的推動力,既包括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也涵蓋經濟作物的技術引導。從當時的發展條件分析,涉農經濟的相關產業不僅促進了經濟循環的良性運轉,同時也對地方經濟發展產生了支持作用。既有賦稅收方面的收益,同時也存在與經濟作物與糧食作物在現實交易中的資金流動。那么區域農業公共產品的合理分配,本身也是對于農作物種植結構的優化配置,相對而言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得以擴大。并且充分利用了政府的支持力度,確保了當地農戶能將主要精力投入生產勞作,從而實現了農業產業的全面發展。
4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分析農作物種植結構歷史沿革能夠明確我國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農作物種植結構演變發展,同時以明清時期的農作物種植結構的經濟效益作為衡量標準,可以見證農耕制度在經濟發展上的推動力。各地區在農業發展中獲取的政策支持,可以視為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的基礎推動力,而影響效果也會反映在農民增產的現實維度中。那么農業資源的合理分配與管理制度,本身也是保證國家支持資金得以落實的必要措施。同時農業資源優化配置,納稅、人口、土地利用等因素,同時從不同維度支持了農作物產量穩定,進而推動了區域經濟實現更為良好的循環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戰國]呂不韋著,張雙棣等譯注.呂氏春秋[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 [清]嚴如煜.三省邊防備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76.
[4] [明]邱浚.大學衍義補[M].北京:京華出版社,1999.
[5]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