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帥
[摘要]城鎮建設用地增加掛鉤是指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將若干擬整理復墾為耕地的農村建設用地地塊(即拆舊地塊)和擬用于城鎮建設的地塊(即建新地塊)等面積共同組成建新拆舊項目區(簡稱項目區),通過建新拆舊和土地整理復墾等措施,在保證項目區內各類土地面積平衡的基礎上,最終實現建設用地總量不增加,耕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城鄉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標。
[關鍵詞]增減掛鉤;土地復墾;耕地;阜陽
[中圖分類號]P625 [文獻標識碼]B
阜陽市是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市,戶籍人口1053.2萬人,其中常住人口771.6萬人,城鎮化率36.2%;農業人口905.4萬人,鄉村人口676.9萬人,鄉村戶數230萬戶,自然莊約2.3萬個。總面積101.2萬hm2。耕地面積65.13萬hm2;建設用地20.32萬hm2,城鄉建設用地18.25萬hm2。其中:城鎮用地3.31萬hm2;農村建設用地14.94萬hm2。自2008年開展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作以來,嚴格執行相關文件要求,堅持“政府主導、國土搭臺、部門聯動、鄉鎮實施”。在破解用地瓶頸、推進經濟快速發展,用實用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逐漸探索出了符合阜陽實際的利用增減掛鉤統籌城鄉發展的路子,然而也存在一些急需研究解決的問題。
1 阜陽市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存在的問題
1.1 重視指標,輕視質量
阜陽市本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到2020年全市建設用地總規模為20.67萬hm2,截至2014年,全市建設用地總規模已達到20.62萬hm2,總規模空間僅剩余0.05萬hm2。2016年省政府追加阜陽市建設用地總規模4286.67hm2,調整后全市建設用地總規模為21.1萬hm2(到2020年)。即便如此,到2020年阜陽市可用建設用地總規模也僅有0.48萬hm2(與2014年相比:21.1-20.62=0.48)。2014年至2016年,因各類建設需求,阜陽市每年報批土地均在2667hm2左右,以此計算,這剩余的0.48萬hm2建設用地規模也僅夠2年使用的,因此,從現在到2020年(本輪規劃期末年)阜陽市建設用地規模已嚴重不足。所以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部分縣市區存在“重建新,輕拆舊”現象。對指標分配環節較為重視,而對拆舊區的拆遷、補償、安置、整理等工作重視不夠。片面的追求耕地數量平衡,弱化“占優補優”政策,補充耕地的質量等級往往停留在耕地質量評價報告上,無法真正達到被占用耕地的質量,背離“耕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的要求。
1.2 拆舊復墾區工作難度逐步加大
全市變更調查數據顯示,2014年末,全市建設用地總規模20.62萬hm2,農村居民點面積為14.96萬hm2,占全市建設用地總規模的72.55%。一方面城市建設面臨空間及規模的不足,另一方面農村居民點用地粗放,城鄉建設用地結構不合理。拆舊復墾區選擇按照“搬遷量少、搬遷成本低、復墾整理容易、增加耕地面積多”的原則進行。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這種地塊越來越少,拆舊空間越來越小,拆遷任務越來越重,投入成本越來越高,實施難度越來越大。再加上部分農戶受傳統“戀土難移”思想禁錮,不愿輕易搬遷,很難做通農戶思想工作,拆舊工作進展較為困難。此外,個別鄉鎮領導由于擔心拆遷會引發上訪,影響穩定,產生畏難情緒,對該項工作積極性不高,拆舊復墾工作開展難度大。
2 解決阜陽市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問題的對策
2.1 深入宣傳城鄉用地增減掛鉤政策,扭轉“重建新、輕拆舊”觀念
建議各級政府成立由政府主要負責人牽頭的工作班子,負責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的實施工作。明確各成員單位的職責分工,并層層分解落實,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時把增減掛鉤拆舊區復墾工程列入工作目標考核,建立相應的考核、獎懲、檢查、監督制度,制定科學的管理體系以及符合農村實際的補償機制,積極宣傳掛鉤政策,增強開展增減掛鉤拆舊區復墾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確保掛鉤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達到節約集約用地的目的。如臨泉縣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明確和規范農村土地整治工作的實施意見》,對納入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項目,鄉鎮可自留下達的增減掛鉤指標30%,用于拆遷安置、美麗鄉村和集鎮建設,并按照省市驗收確認的新增耕地面積給予50000元/667m2以獎代補資金用于美麗鄉村及集鎮建設,有效推動了增減掛鉤項目拆舊區土地復墾工程的開展。
2.2 科學編制規劃,合理安排復墾規模
阜陽市有村莊建設用地14.96萬hm2,農村居民點(自然莊)分散、規模小、空心村現象較為普遍,宅基地戶均、人均面積都遠超規定標準,村莊建設用地復墾潛力巨大。若按鄉村人口估算,新增耕地潛力約為6萬hm2,按鄉村戶數估算,新增耕地潛力約為5.33萬hm2。因此,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用地需求,科學編制規劃,合理確定和安排農村建設用地復墾規模,制定復墾計劃,積極開展農村建設用地復墾,為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提供拆舊復墾保障。如阜陽市潁州區西湖景區白行村白行村位于西湖風景名勝區的西岸,北靠阜臨路,西臨西湖鎮,人口3850人,居住戶數859戶,土地面積178.7hm2,原舊村莊占地84.47hm2,共17個自然村,24個村民組。白行村圍繞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要求,規劃將原來17個自然村合并建設1個中心新村,占地面積17.53hm2,建成后可節約土地60多hm2。目前已建成住宅樓30棟175戶、街道門面房8棟50戶、配套建設了自來水廠、純凈水廠、公廁、村部大樓等設施;整體拆遷舊村莊兩個莊三個村民組,復墾土地12.2hm2;流轉土地133.33hm2。村集體經濟得到了發展,村民實現了進新村、住新房。
合理用好增減掛鉤政策、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節約集約利用建設用地事關我國城鄉協調發展,因此,需要城鄉用地布局更合理。要促進工業化、城鎮化“雙輪驅動”戰略,每個部門、個人必須真正負起責任來,從長遠目標著想,為子孫后代造福。
[參考文獻]
[1] 王振波,方創琳,王婧,等.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觀察與思考[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1):96-102.
[2] 易小燕,陳印軍,肖碧林,等.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運行中出現的主要問題與建議[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1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