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瑩瑩
【摘要】在情境中展開“讀寫結合小練筆常規化”,就是圍繞小學語文教科書中課文的某一個重點或中心,創設情境,設計與之相
關的“寫”的訓練,進行小范圍、短篇幅的寫作練習,使閱讀、寫作、思維訓練三者融為一體。
【關鍵詞】情境;想象;表達;思考;辨析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小學中段的孩子作文剛起步,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較之低年級已經有了一定的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綜合運用能力也都在形成和進一步完善提升的過程中。通過日常課堂的情境創設進行“讀寫結合小練筆”的訓練能有效地教會學生寫作文,發表自己的觀點,在閱讀力、想象力、創造力、理解力等多方面得到訓練,讓學生思維得到發展,能力得到提升。多年的教學中,我不斷摸索,反復實踐,積累了指導學生讀寫結合的一些實踐經驗。
一、入情入境,想象表達,訓練續寫
畢加索說過:“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那我們能不能說孩子們天生會講故事呢?對于剛進入中段、剛起步寫作的孩子們,我們就在故事中展開訓練!這種類型比較簡單,操作性較強,對學生的要求也不高。每個孩子均能根據自己的認知、想象、能力入情入境地完成自己的續寫任務。
比如三年級上冊《小攝影師》一課,就是講了一個小男孩去給高爾基拍照,好不容易見到高爾基,得到拍照許可,并且花費大量時間設計好造型正要拍攝時,尷尬的事情發生了:小男孩忘記帶膠卷了。孩子離開,高爾基卻在心中默默等待男孩的再次到來。在教學中,我主要設計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高爾基為什么同意小男孩給他拍照?第二個問題來自課文的最后一段:“請轉告他,我很忙。不過,來的如果是個小男孩,就一定讓他進來。”為什么高爾基拒絕雜志社記者,而希望小男孩到來。通過問題把孩子帶到故事中,幫助孩子們學文后續寫故事。在這兩個問題的設計中,學生能夠感受到小男孩的聰明、彬彬有禮,高爾基對小男孩的喜歡,從而引出續寫內容:小男孩回家以后,發生了什么事?在我們的傳統教育教學中,更多是人文性、思想性的集中體現,學生大多續編故事結局是小男孩取了膠卷趕回來拍照!這個結局應該是完美的、不留遺憾的。然而有個別續編的故事結局是小男孩放棄了拍照!
通過學生小練筆,我們知道這個看似讓人遺憾的故事結局更加體現出心靈的美好。因為孩子們覺得從之前紙條上的話語“拍完立刻就走”這句話可以看出這個小男孩考慮問題是很周到的,這么有思想、有智慧的小男孩一定能夠通過其他途徑完成他的板報,他不愿意再去耽誤高爾基的時間。一個懂事、聰明的小男孩的形象在孩子筆下因為這個結局更豐滿了,那這個看似留有遺憾的結局豈不是更加美好!其實,文章寫到這里已經停了,作者要表達的意圖也已經很明確了。無論學生續編的故事結局有何不同,都要符合人物的年齡特點,符合原文所表現的人物性格才對。
課文的故事結尾讓人心生遺憾,但又像電影大片的結尾處一樣留有余地。續寫故事,讓意猶未盡的孩子們過了一把編劇的癮,讓故事隨著自己想象發展,賦予人物自己附加的性格特點,但又不突兀,不知不覺中,學生就像講故事一樣完成了續編的任務,一篇短小的寫話躍然于紙上。在這一訓練中,學生入情入境地想象,不同程度地得到訓練、提高。能力較強的孩子可以細致描寫小男孩的心理活動、語言動作、神態表情,甚至是與高爾基的對話等,而學習相對慢一點的孩子至少完整表達了自己要講的故事結局,想象力、寫話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鍛煉。
二、創設情境,規范表達,訓練仿寫
仿寫是指仿照給定的句子造句或者仿照所給的語段、短文等寫作語段或短文。在小學中段作文課標中也明確指出:學生要嘗試在習作中運用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我們教科書中的文章都是千挑萬選的經典作品,尤其一些名家名篇更是膾炙人口,不僅值得小學生學習,就算成年人讀上一讀也是心曠神怡、賞心悅目!所以在學生寫作初期創設情境,讓學生仿寫也不失為一種有效途徑。比如三年級上冊第十一課《秋天的雨》,學習這篇課文時正是秋季,學生對或大或小的秋雨有最直接的體驗,而如何把這種感受通過文字、文學的手法表達出來,正是本課要學習的。這篇頗具抒情意味的散文,借秋雨書寫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點,從秋天的到來寫起,寫了秋天繽紛的色彩、秋天豐收的景象,還有深秋中各種動物、植物準備過冬的情景。課文的第二、三、四段都可以成為學生仿寫的素材。第二段中大量使用色彩詞語,如五彩繽紛、黃色、紅色、紅紅的、金黃色、金色、橙紅色、紫紅、淡黃、雪白,這些色彩詞語的運用在我們面前繪制了一幅油畫,讓我們感受到秋的美麗宜人。第三段中“秋天的雨,藏著非常好聞的氣味”這句中的一個“藏”字,讓縹緲無形的氣味一下子具象化。而第二句中的“躲”字,讓我們覺得童氣十足,似乎在和雨滴做游戲。最后一句“小朋友的腳,常被那香味勾住”的“勾”字,把孩子們與秋天融為一體。三個動作詞“藏”“躲”“勾”的運用讓秋天更加生動、活潑、貼近孩子們的認知體驗。我在學生的仿寫訓練中出示PPT圖片,例如播放冬天的雪、夏天的樹、豐收的果園等,創設情境,讓學生學習課文的描寫方法,用上大量的色彩、動作詞等來表達抒發自己的情感。我們熟悉的《荷花》《觀潮》《桂林山水》等課文都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訓練。
教科書規范的表達,是學生仿寫最好的模板。學生一邊學習文本,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意思,一邊在我們創設的情境中仿照文本,進行小練筆訓練,讓學生對所學的詞語、句式、表現手法達到很好的積累鞏固、活學活用的目的。
三、結語
通過在情境中“讀寫結合小練筆”多種形式的訓練,使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學習、訓練,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中悟寫、讀寫結合,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切實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能力得到提升!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