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亞明
[摘要]在新時代背景之下,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是解決當前黨內問題及隱患的重要方式,可以有效的防止權力被濫用,保證領導干部對人民負責,從根本上整治腐敗;深入推進依法行政,提高國家法治化進程。但黨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仍然有一些難題,所以在新時代我們要不斷完善機制,形成制度安排;牢記法治觀,樹立監督和被監督意識;暢通黨內民主監督渠道,營造黨內民主監督環境;明細黨內的權責清單,保障權力的有效運行。
[關鍵詞]新時代;權力運行;權力制約;權力監督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既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關鍵環節,也是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的有力舉措。新時代下,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敢于對自己“開刀動手術”,正視“權力運行”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這五年來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建設有效實施,黨的民主法治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1 新時代加強對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新時代”作出了重要界定,指出其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而在新時代下,黨要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戰斗力,就要勇于直面問題,敢于刮骨療毒。只有繼續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才能把住權力關隘,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以不斷深化國家的法治化進程。
1.1 防止權力被濫用,保證領導干部對人民負責
我們黨是長期一黨執政的大黨,手中握有人民所賦予的權力,為廣大人民謀利益、求實惠,是我們黨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如何才能不辜負人民對黨的信任和支持,實現權力真正為民所惠,是黨一以貫之的核心議題。而“權力不論大小,只要不受制約和監督,都可能被濫用”,特別對于某些位高權重的領導干部,一旦出現權力的濫用,會對黨造成巨大的傷害,也會嚴重危及人民的幸福感。新時代下,習近平總書記從嚴治理黨內政治生活,揪出了一批“大老虎”,也再次表明:權力越大就越需要進行有效的制約和監督。否則將難以避免“燈下黑”的情況。只有去除等級之分和層級之別,保證對權力的監督不留死角,才能讓領導干部與普通黨員一樣,時刻接受黨和群眾的監督;才能把住權力關隘,保證領導干部對人民負責。
1.2 從根本上整治腐敗,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群眾最痛恨腐敗現象,腐敗是我們黨面臨的最大威脅”,而當前,“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鞏固壓倒性態勢、奪取壓倒性勝利的決心必須堅如磐石”。其實腐敗問題,追根溯源仍舊脫離不開“權力”這個關鍵點。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權力一旦出現問題,腐敗就會極易滋生”。因此,怎樣才能形成權力的約束,真正地管住權力,對黨的反腐敗斗爭來說極為關鍵。所以在新時代,我們黨既要治標,更要治本,只有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才能從根源上整治黨內的腐敗,進而打牢權力的籠子,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最終“壓縮腐敗現象生存空間和滋生土壤,恢復風清氣正的黨內政治生態”。
1.3 深入推進依法行政,提高國家法治化進程
完善我國的法治體系,促進國家政治制度變得民主和有效,是新時代以來黨中央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戰略。但一段時間以來,在權力運行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卻嚴重阻礙著國家的依法行政及法治政府的建設。部分黨組織、領導干部肆意濫用人民所賦予的權力,忽視法律界定的約束力,為所欲為、隨心所欲,極大的破壞了國家的法治化進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如果法治的堤壩被沖破了,權力的濫用就會像洪水一樣成災”。所以我們黨在新時代就更不能放松對自身權力的制約和監督,一定要守住法律的紅線,不能讓法定的權力變為國家法治化進程的“攔路虎”。
2 新時代制約和監督權力運行中存在的難題
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就一定要正視當前黨內所面臨的主要難題,習近平總書記就曾指出,“對權力運行的監督和制約,存在著少有嚴格要求,少有監督、不敢監督、遵章守紀基本上靠自覺的問題”。黨內大量問題案件也表明,許多黨內高級領導干部,之所以會發生違紀違法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同級和下級根本不敢放開手去監督,最終造成了他們權力的失控。
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于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上,黨依然存在著制度漏洞,只要沒有打牢制度的籠子,就會使權力有流失的空間,讓領導干部有鉆空子的機會。并且全黨依然缺乏對權力監督的觀念,一旦黨沒有形成科學有效的民主監督渠道,沒能構筑健康優良的民主監督的環境,就會致使黨無法管住權力、看住領導干部,就會使領導干部手中的權力擴大化,讓原本就難以監督的權力,變得無從監督。更關鍵的是全黨還缺乏授權者對權力負責的意識,無論權力在哪里出現了問題,上下級之間都不主動承擔責任,進而發生層層推諉的現象。權責不明確,最終會造成無人對權力的失控和濫用負責,致使一些掌權者變的更加無所顧忌。
3 新時代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對策
3.1 完善防范機制,形成制度安排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努力在全黨形成健康、規范的監督氛圍。其實是要不斷地完善機制,將權力牢牢的關在制度的籠子中。而只有把法律作為設定、規范、制約、監督權力的唯一標準,才能真正對權力起到約束的作用,才能確保廣大人民所賦予給黨的權力最終能夠讓人民獲得實惠。所以在新時代,首先就要健全各類公開辦事制度,不斷推進政府工作部門構建權力清單,避免權力運行出現的不合法、不透明等現象,使廣大黨員都能夠有渠道來監督權力,從而形成對權力運行的有效制約。其次,還要建立違反法定程序干預司法的登記備案通報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填補黨員干部在權力行使過程中的各種漏洞,使權力的運行真正能起到其應有的效果。最后,還要教育全黨,絕不能因職務高低來破壞、違反法律,否則一旦非法的行為開了頭,不良的意識就會在黨內蔓延,就會在黨內造成“破窗效應”。這樣黨才能把那些處在籠子之外的權力都抓回去,構筑不能腐的防范機制;才能進一步對鎖入籠子里的權力施加更嚴厲的約束,讓權力鉆不出來,建成不易腐的保障機制。
3.2 牢記法治觀,樹立監督和被監督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權力是一把雙刃劍,在法治軌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則必然禍害國家和人民”。所以全黨必須從思想層面樹立正確的法治觀、權力觀,形成監督和被監督意識。而在新時代,首先就要教育全黨,任何人都不可能擁有法律以外的絕對權力。共產黨員更沒有“特權”也不應有“特權”,全體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在行使權力的時候,必須謹記理想信念宗旨,以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為基本追求。其次,全黨還要時刻注意按照法定的權力開展活動,凡是法律規定的權力界限,絕對不能觸碰和逾越,更不能找任何借口以權壓法。最后,繼續堅持將依法辦事、遵守法律,當作全面和客觀的考察識別一名黨員干部的重要標準,努力增進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意識,使其自覺接受人民監督,絕不能因為手握權力而懼怕監督、逃避監督,更不能出現個人利益至上的觀念而放棄監督、拒絕監督。這樣,全黨便能在思想上逐步樹立科學正確地觀念和意識,以更好的提升制約和監督效果。
3.3 暢通黨內民主監督渠道,營造黨內民主監督環境
黨內監督不同于其它監督,其對保持我們黨的純潔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一段時間以來,某些地方出現的塌方式腐敗問題,涉及的黨員、黨組織之多,讓我們不得不反思,黨內監督到底是怎樣運行的,權力又在怎樣的條件下巧妙地避開了黨內監督。實際上,不是黨員不愿反映情況,而是黨內監督的代價巨大,由于對黨員民主監督權利缺乏相應的法律保護,致使黨內監督變成了一些正直的黨員想觸碰、卻無法觸碰的危險禁區。糾其根源,反映出的是黨內監督缺乏便利性和安全性,只要對權力的檢舉信息“逃不出”領導干部的手掌心,就會成為天空中消逝的電波,而一些黨員在利益集團的迫害下,更是難逃英雄式的悲情命運。所以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就要保證能為黨員提供一個安全、穩定的監督平臺,讓其能夠行使監督的權利,敢于向黨組織及時反饋黨內的不良傾向及問題。唯有黨內監督渠道暢通,才能使廣大黨員對權力運行中出現的問題不再“熟視無睹”,最終形成監督的大勢,營造出健康的黨內監督環境。
3.4 明細黨內的權責清單,保障權力的有效運行
黨對權力和責任的清晰界定,是加強對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而明析黨內的權責清單,一方面能夠讓全黨都了解每個部門、每位領導干部的具體權力和責任,方便黨員有針對性地開展民主監督、預防權力濫用。另一方面還能督促干部履行職責,主動地約束自己的權力,在他們認清自己的權力界限、分清權力范圍的同時,自覺避免去觸碰政治紀律的底線和紅線。否則黨組織及黨員在使用權力時就會出現各種問題,更無法切實的監督權力。所以黨在新時期,一定要強化公開,“推行地方各級政府及其工作部門實行權力清單制度,依法公開權力運行流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讓廣大干部群眾在公開中監督,保證權力正確行使”。并且還要注意強化責任追究,和事中事后的監管,保證對權力的監督意見落實到位。只有黨全方位的打牢制度規定、不斷深化權責清單,才能有力的推動對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最終避免制度成為“紙老虎”、“稻草人”。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打鐵還需自身硬,關于全面從嚴治黨[N].光明日報,2016-04-28(09).
[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光明日報,2017-10-19(02).
[3] 習近平.領導干部要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帶動全黨全國共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N].光明日報,2015-02-03(01).
[4] 習近平.積極借鑒我國歷史上優秀廉政文化,不斷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N].人民日報,2013-04-22(01).
[5] 習近平.領導干部要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帶動全黨全國共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N].光明日報,2015-02-03(01).
[6] 習近平.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光明日報,2013-11-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