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摘要】語文閱讀教學生活化已經成為時下學術界研究的熱點。但由于諸多因素制約,語文閱讀生活化的教學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本文認為,語文閱讀教學生活應該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創設特定情境,關注學生情感體驗,以不斷強化學生文本理解能力,達到閱讀教學之目標。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生活化;情境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生活化已經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導向。語文閱讀是提升學生表達能力的基礎,對開拓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都大有幫助。本文則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生活角度出發進行探討,希望能夠有效強化語文閱讀教學與日常生活實踐的關系,從而提升語文閱讀有效性。
一、語文閱讀教學生活化
“閱讀”主要是指讀者與文本之間的相互對話。從本質層面而言,閱讀是讀者自己對文本的再創造、再解釋,從而不斷提升自我閱讀水平、強化閱讀理解能力。“閱讀教學”則自古就有,主要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已有知識建構獲取文本意義的重要過程。“閱讀教學”是提升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在豐富學生語言知識,提升學生理解能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生活”的概念非常寬泛。本文論及的“生活”主要是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的“生活”,主要包括師生生活體驗、文本作者生活體驗等。“生活化”則主要是指學生將抽象枯燥的課本知識與自然生活相互聯系,在日常生活中尋找語文教材內容,以此來完成知識建構,提升自我語文綜合素養的過程。
關于“語文閱讀教學生活化”的概念,研究界尚未能夠達成統一共識。本文認為“語文閱讀教學生活化”主要是指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身心特征和生活閱歷,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聯系日常生活,加工處理教材內容,以提升學生語文閱讀水平、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為目的的教學方法。從本質層面而言,“語文閱讀教學生活化”立足于學生社會實踐基礎上,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打破傳統教學與社會實踐的壁壘,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感受生活真諦。語文教材中選取的文章大都來源于生活。閱讀教學與學生生活相互聯系,既能夠讓學生體驗作者情感,還能夠將自我情感代入到文中,實現學生與作者的“對話”。
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生活化策略
實施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生活化,關鍵在于尋找語文閱讀教學與學生生活實踐的契合點,從而將語文閱讀延伸向社會生活。本文認為高中語文閱讀實施生活化教學途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努力:
(一)深入挖掘教材內容
語文教材是教學的重要工具,更是教師思想加工的主陣地。教師要想實現閱讀教學生活化,就必須立足于語文教材,從教材內容中提煉生活化信息。以《荷塘月色》為例,朱自清先生寫作背景、寫作時間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有較大差距,但文章中的部分內容仍然具備生活價值,例如文中對荷塘以及相關景物的勾勒描繪。除此之外,大部分學生會有飯后散步經歷,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課文中內容與眼中所見相互聯系,啟發學生更好地觀察身邊。再如《蜀道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教材內容與重慶交通相互聯系,再向學生解釋《蜀道難》的寫作背景,以加深學生理解。
當然,教師要想深入挖掘教材內容,首先就必須提升自我綜合素養,培養自我文本分析能力。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僅僅抓住學生生活與教材內容的關系。
(二)構建情境閱讀模式
語文閱讀教學生活化的實現,需要依賴教師營造特定的情境,將生活內容引入課堂,以便于學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內容。教師需要借助自我經驗教學與學生知識建構現狀,從紛繁復雜的生活情境中尋找與教材內容契合的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文本。
首先,大膽引入生活素材。語文閱讀課堂教學要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就必須承擔自我責任,引入生活素材,突破現有教學方法。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熟悉的生活資料穿插到教學內容中,既能夠聯系學生生活,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夠開拓學生視野,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其次,強化學生情感體驗。學生語文閱讀過程往往與情感體驗緊密聯系。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有感情的閱讀,體驗生命意義,強化學生自我感悟。采取如此的教學模式,既能夠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也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從而更好地將閱讀學習與生活相互聯系。
(三)完善課堂實踐活動
首先,營造良好的課內實踐活動。高中學生注意力已經有了較大提升,但與成人仍然存在差距,教師如果能夠構建較為新穎、活躍的課堂實踐活動,必然能夠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提升語文閱讀學習興趣。以語文教材《背影》為例,很多學生都沒有仔細觀察過父親的背影,但他們能夠想起父親的事情。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則讓學生回想印象深刻的事情,然后在進行閱讀教學,這個時候學生往往能夠將自我人生經歷與教材內容相互聯系,形成共鳴,既能夠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也能夠更加理解父輩的不易。
其次,構建完善的課外實踐活動。語文與生活的聯系非常緊密,但由于學生理解能力有限,教材中精彩的語言往往無法發揮其最大功效。一旦教師缺乏對教材理解,就會導致學生非常疲憊。而課外實踐活動則是讓學生能夠真正聯系生活的重要陣地。例如在學習《中國建筑的特征》時,筆者就要求學生參觀重慶博物館,重點關注“山水之間”陳列展中“三峽傳統民居建筑”,對部分參觀內容進行記錄,撰寫參考心得。如此,學生對中國建筑往往有了初步了解,教學過程不再枯燥,學生更加愿意學習。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戶外學習,參與社會相關活動,以不斷提升自我意識。例如學生可以對日常所見、所聞進行評論,以關注生活、思考生活。長此以往,學生閱讀興趣必然會得到提高。
三、結語
教無定法。語文學習必須與社會生活相互聯系,閱讀教學生活化應該利用生活化的理念來武裝課堂,不斷提升語文課堂創新效率,真正發揮閱讀的重要功效。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