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秀
【摘要】創新是素質教育的關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不斷學習、探索,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本文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創新與激趣具體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激趣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更好地進行創新與激趣。
一、在創設情境中,激發興趣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創造性的課堂導入時間雖短,卻可以誘發學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如《只有一個地球》一課,以美國的《時代周刊》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你聽說過美國的《時代周刊》嗎?它一般以極有影響力的人物作為封面,而有一期周刊的封面卻是地球。你想說些什么?讓學生帶著疑問自學課文。
二、在引導求異中,訓練思維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生性格不同,愛好也不相同,在閱讀教學中的感悟有各不相同的角度,它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
如教學《媽媽的賬單》一課,引導學生感悟彼得從不懂事到懂事這一過程時,先把兩份賬單做成圖表的形式,然后進行對比閱讀。讓學生發散討論:從兩份賬單中,你讀出了什么?最后在爭辯中達成共識:彼得羞愧萬分,知道自己做錯了。這樣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同時又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三、在科學延伸中,拓展視野
課外活動作為一種教學途徑,相對于課堂教學在開發學生創造潛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
在教學《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后,我讓學生調查周圍的生活環境,小組商定活動計劃、展示的方式和內容。既學到了知識,又鍛煉了他們的團結、協調能力。
在教學中,我還利用班級圖書角拓展學生閱讀視野,培養學生的讀書習慣,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從而提高學生閱讀理解水平和作文水平。為此,我要求學生每人至少有一本課外讀物,組織成立“班級圖書角”,讓學生自己制定計劃和規章制度,自己組織實施,這樣不僅讓學生學會了看書、愛書,拓寬了視野,也培養了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四、在善對怪問中,鼓勵參與
學生敢于說話,敢于爭辯,無所顧慮,有著良好的心理環境,是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前提,如果教者運用鼓勵、表揚,報以極大的熱情,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保護學生的自尊及難能可貴的積極性,將有利于語文教學,有益于創新意識的培養。如教學《你們想錯了》一課,當學到“方志敏淡淡地說:‘哼!不要做出這種難看的樣子來吧,我確實一個銅板也沒有,要從我這里發財,你們想錯了。”時,一個學生刷的一聲站起來說:“方志敏,他不老實,他撒謊,難怪敵人不相信,像他這樣的大官怎么可能連一個銅板也沒有呢?”我對這意外的收獲,只是淡淡地一笑,說:“很好,這個同學提得有道理。”緊跟著我又說:“為了解決疑難,請同學們先回答老師的提問:‘人為什么當官?當官為的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討論開了,最后進行點撥,不是所有當官的人都是為了發財,如孔繁森、方志敏等人就是,那么他們當官為的是什么呢?請同學們說說……這樣因勢利導、放而不縱,既縮短了師生間的距離,又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既調節了課堂氣氛,又培養了學生敢說、好問的習慣,一舉數得。
如何變“厭學”為“樂學”是當前學校教育的突出問題。變“厭學”為“樂學”的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對學習產生了喜好的感情就能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對問題的理解變得比較敏銳,記憶增強,想象豐富,情緒高漲,克服困難的意志力也隨之增強。
1.愛心奉獻,和諧氣氛。教學活動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發揮智力,同時也是師生之間的一種感情交流活動。老師那充滿愛意的眼神和微笑、熱情洋溢的鼓勵、贊揚的話語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起到了一種“潤滑劑”的作用。它能促使學生帶著一種高漲、激動的情緒進行學習和思考。例如對問題回答得十分完美的學生贊一聲:“你說得真好!”對以往不敢主動回答問題的學生說一句:“你今天真行!”對回答問題答得不夠圓滿的同學說:“你說的雖然不完全正確,但只要再想一想,你一定能回答得更好。”讓學生在老師的贊揚聲中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體會成功的喜悅。
2.精心提問,以問激趣。(1)設置懸念。所提問題不要求立即解答。讓學生帶著懸念精讀課文,待學生真正讀懂課文后“懸念”不解自明。如教《草船借箭》設置如下懸念:諸葛亮愿意與周瑜立下3天之內造10萬支箭的軍令狀是他整個借箭計劃的第一步。計劃的第二步是什么?這樣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突出了草船借箭在這場斗智中的決定作用。(2)從課文中的有趣之處入手。如《少年閏土》中寫閏土心里的無窮無盡的稀奇事一段富有兒童情趣,同學們讀到這里常常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對農村和大自然豐富多彩生活的向往。因此可以從這部分入手:作者從哪幾方面寫了閏土心底的哪些稀奇事?為什么要這樣突出地描寫他的那些稀奇事?(3)變換問題的角度。如教《我的戰友邱少云》時問:邱少云這位戰斗英雄怕火嗎?何以見得?請在課文中找出依據來說明。這樣的問題很能激起學生探討和爭論的積極性。
3.利用插圖,以圖激趣。課文中的插圖一般都能概括地表現文章的主要內容,把文字描寫的內容形象地表現出來,對孩子的吸引力較大,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如《飛奪瀘定橋》教奪橋一段之前 先引導學生看圖,觀察思考:22位英雄沖鋒在怎樣的橋上?他們為什么不先鋪上板,攀著鐵鏈,而是面對面地和敵人展開激烈的搏斗?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閱讀奪橋一段,通過勇士以“拿著、背著、帶著、冒著、攀著”一節,激起對英雄戰勝一切困難,所向無敵的敬佩之情。
創新是素質教育的關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不斷學習、探索,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