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秀玲
【摘要】賈平凹說:“讀書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有預料之先。不為苦而悲,不受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單時不孤單。所以決權欲,棄浮華,瀟灑達觀,于煩囂塵世而不悲、不畏、不俗、不諂。”相信通過恰當的方法來讀書,可以達到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目的,更可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讀書;方法;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初中階段的學生往往閱讀面不夠寬泛,對于讀物的選擇也不夠精準,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不夠深刻,只是停留在對文字淺層的理解上,究其原因就是讀書不得法。古人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這句話強調的就是閱讀要講求讀書方法,那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呢?在這里向學生介紹幾種讀書的方法,希望對學生能有所幫助。
一、由課內走向課外,延伸閱讀相關的讀物
我們的語文課本是一套精讀教材,用心品讀必不可少,但是要想汲取大量的書本營養,只閱讀教材上的文章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進行拓展式讀書,也就是“得益于課外”,最簡單的方法便是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教育家潘菽在《教育心理學》中指出:“學生課外閱讀的數量和內容與課內理解課文有密切關系,前者對后者的影響不但直接而且明顯。”為此,我們在進行語文課本上相關文章的學習時,可以進行有聯系的由課內走向課外的讀書。例如在學習魯迅的《藤野先生》時,我們可以聯系閱讀魯迅《朝花夕拾》里面的其他文章;學習蒲松齡的《狼》時,可以聯系閱讀《語文主題叢書》中有關“狼”的作品;學習談可楨的《奇妙的克隆》時,可以聯系閱讀《科學知識》雜志、科技小品文等;學習節選內容的課文如《雷電頌》時,可以提前閱讀《屈原》全篇等。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補充和延展,我們通過課外閱讀來進一步理解課內所學的知識,拓展我們閱讀的深度和廣度,進而由一斑而窺全豹,由一點而帶動全面。課外閱讀促進了課內的學習,課內學習成績的提高又刺激了閱讀的積極性,這樣,應該就能形成良好的循環。
二、邊讀邊作批注來閱讀
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有效提高閱讀能力的方法之一就是邊讀邊作批注讀書法,閱讀的時候要做到圈、點、批、畫、注,這樣對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在讀書的過程中,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用不同的符號圈點勾畫出文中的好詞佳句,邊讀邊批注自己的理解感悟。以閱讀余光中的《鄉愁》為例,同學們在朗讀的過程中可以用“——”勾畫出詩歌中的事物: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用“~~~~~~”勾畫出詩歌中的比喻句;用( )標出詩歌中表時間的詞語;在相應文字邊上的空白處寫下自己的閱讀發現和感悟。這樣,就能做到邊讀邊動手,邊讀邊思考,讀書過程就成了一個消化吸收的過程,長此以往,閱讀能力應該就會有所提高。
三、精讀細研來閱讀
閱讀能力的提高與精細化讀書也是分不開的,精讀的目的就是為了掌握閱讀方法和閱讀技巧,所謂的“得法于課內”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在語文課堂上,我們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積極參與思考賞析,將好的閱讀方法學到手。
學生在閱讀時要注意小到一字一詞都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在楊絳的《老王》這篇文章里有這么一句話:“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句中的“直僵僵”寫出了老王怎樣的狀態?從“鑲嵌”這個詞上你又讀出了什么?如果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將這兩個問題讀出來的話就說明是真正理解了課文的精彩之處。讀書只有做到如此精細,才會對文章有所理解,才會在理解的基礎上,對文章所表達的思想內容,作者的觀點、感情以及遣詞、造句、謀篇、布局、表達方式等各個方面做出分析和評價。
四、選擇優秀的閱讀書目進行閱讀
讀書不應該是盲目地讀,要有選擇性地讀,我們應該選取內容積極健康的、有哲理有深度的好書來讀,作為中學生,我們可以試著從以下三個標準來擇優而讀。第一選擇“經文”來讀,即經典文章,經典的魅力與價值是永不過時的。課外閱讀好處多,但開卷未必有益。閱讀思想健康、內涵豐富的優秀作品會促進同學們形成“讀好書、好讀書”的良性循環,應該多讀像《傅雷家書》《水滸傳》等優秀書籍,要用心品讀,能夠真正地走進文本,體會作者在其中寄寓的道理,與作者達成共鳴。第二選擇“美文”來讀,即語言表達優美流暢的文章,當前不少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欠佳,尤其是書面表達能力,所以應該多讀讀此類文章,有益于提高學生的語言修養。第三選擇“時文”來讀,即多讀些新聞作品。新聞作品時效性強,關注社會生活,既有利于了解時政動態,也有利于應對中考時對新聞閱讀的考查。
五、借助吟誦來閱讀
學生們雖然是初中生了,但是大多數學生的文章鑒賞水平還是有待于提高,讀書時往往只能讀出文字中淺層次的內容,對于文字深層的哲理、情感等讀得不夠深,主要原因就是語文素養不夠高。要解決這個問題,在平常閱讀的時候多吟誦一些優美句段和經典古詩詞,如唐詩宋詞之類的文章,把自己對詩文的理解化成聲音的長短、輕重、高低、緩急,在吟誦中增強語感,陶冶情操,這樣久而久之就一定能夠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
六、化文字為表演的形式來閱讀
學生可以將讀書的成果適時地用話劇表演、情景再現、劇情改編、詩歌朗誦等形式將書的內容活靈活現地體現出來,把自己感興趣的讀本改編成舞臺劇來直觀地展示閱讀結果。扮演讀本中的角色能讓你們對文本有著更深入的體會,這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獨特經驗”的一種反映。同時表演這一形式也可以讓未讀此書的學生通過看表演而引發出對該作品的閱讀欲望。如將《唐雎不辱使命》《周亞夫軍細柳》《智取生辰綱》等作品改編成舞臺劇,將讓學生對書中該段情節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