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清英
【摘要】課堂教學中,問題是核心,是建立師生對話平臺的基礎,教師的設問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課堂有效教學的基本手段。有效設問應該從學生的認知結構、技能結構以及認知能力出發,有的放矢,讓學生有所思有所得。問題要有一定的創意,有一定的思維負荷,生成思維的驅動力,以此推進有效課堂教學中的交往與對話。
【關鍵詞】課堂教學;有效交往;對話;遵循原則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課堂教學中的交往與對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通過心靈的溝通、意見的交換、思想的對接、合作的探究,實現知識的共同擁有。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是地位平等的,要做到相互尊重、互相信任,通過言談和傾聽來達到雙向溝通、共同進步。實現師生間有效交往與對話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營造寬松、平等、和諧的交往對話氛圍
教和學特有的授受關系,常常使師生之間的交往、對話由于年齡、知識等因素出現不平等現象。教師要放下架子,跟學生打成一片。教師要“蹲下來”看學生,尊重學生,寬容學生。教師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伙伴,這樣才能在師生間建立起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才能在課堂上營造出寬松、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才容易達成對話的有效性。
二、整體性設計提問,把握好提問時機
在聽課中,我們經常發現有的教師課堂提問效率不高,提出的問題往往不夠精準,沒有什么實際意義,隨意性很大,問的問題過于簡單,對理解文章意義不夠深刻,導致課堂低效。課堂上教師的提問要把握好對理解課文內容的有效性,筆者認為首先應該提高教師自身的語文能力。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能力,才能問到關鍵處,才能問出水平來。其次要在學生學習中遇到疑難處設問,能突出重點,分散難點,能幫助學生掃除學習困惑。筆者在教學《拉薩的天空》一文時,課文中有一句話:“說話的聲音能碰到藍天,伸出手來能摸到藍天。”老師問:“同學們,誰知道這句話的意思?”整個課堂靜悄悄的,沒有一個同學敢回答,老師:“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回答錯了也沒關系,總比不敢回答強。”這時有個女同學小心翼翼半舉著手,老師用鼓勵的眼光看著她,請她回答。她小聲回答道:“天空很矮,離地面很近。”老師:“有不同意見嗎?”第二個同學也站起來回答:“這句是說拉薩的天空很藍,很干凈,所以給人感覺離地面很近,說話的聲音能在藍天上聽得見,伸出手來能摸到藍天。”老師及時地表揚了這兩個同學,讓同學們用掌聲鼓勵他們。受到表揚的兩個同學心里暗暗高興,其他同學接下來也就敢于大膽回答后面的問題了。在學生思維受阻時,遇到難于理解文中句子含義時,教師要對癥下藥,采取果斷措施,釋疑解惑。比如筆者在教學《拉薩的天空》一文時,課文中有一句話“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老師:“哪個同學知道這句話的含義?”看到同學們流露出迷惘神情,這時老師說:“大家平時是用干凈的水還是用不干凈的水洗臉呀?”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用干凈水洗臉。”課堂頓時活躍起來。接下來有個女同學大膽地站起來回答:“這句話的含義是說拉薩的藍天如干凈的水一樣純凈、明潔。”老師帶頭鼓掌,其他同學也跟著熱烈地鼓起掌來。除此之外,課堂提問要 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抓住中心發問,不能濫用提問,否則學生無所適從。課堂提問還要有靈活性、目的性、啟發性。課堂提問的問題要有吸引力,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他們樂于探究新知,迅速接受新知,并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課堂提問不能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地提問,問題也不能太淺顯,只讓學生不經思考就能回答“是”或“不是”,更不能太空洞或太抽象,讓學生摸不著頭腦,而要從學生實際出發,以調整和改善教學的活動。課堂提問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我們知道并不是通過一兩次研討就能提高教師提問的技巧和藝術,但我們更愿意相信,只要老師們勤思考、多分析,勤學習、多鉆研,只要巧妙使用課堂提問,把握好課堂提問的時機,就能“問”出課堂的精彩,“問”出學生的激情。
三、精心設計課堂,抓住關鍵內容提問
抓住關鍵內容提問,是指對全篇課文有牽一發而動全文之處,或是學生不易理解的疑點、難點的提問。
筆者在教學《三袋麥子》一文時是這樣設計提問的,老師:“小豬、小牛、小猴都收到了一袋麥子,可由于他們的做法不一樣,結果也就不一樣了,你喜歡誰的做法呢?” 學生A:“我覺得小猴的方法好。小豬把麥子做成白面饅頭和烙餅,沒幾天就吃完了。小牛呢,也吃得只剩下了半袋子,只有小猴,麥囤里堆得滿滿的,一袋麥子變成了很多麥子。”學生B:“我也覺得小猴的方法好,你看他把麥子都種下地,收獲了更多的麥子。”學生C(不大好意思):“我喜歡小豬。”老師:“能談談你的想法嗎?”學生C:“我覺得快要過年了,小豬做些好吃的過年吃沒什么不好,再說了,我們過年也都吃好東西,像小牛和小猴那樣,他們過年就沒有好東西吃了。”老師:“你有你的想法,也有一定的道理,沒關系,我們 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學生D:“我和前兩位同學的想法一樣。大家可以看圖上的土地爺爺,他也十分喜愛小猴,不然他怎么會摸著小猴的頭呢?”老師:“你能夠通過看圖并結合課文來發表自己的見解,值得大家學習。”學生E:“我要補充,小豬本來就貪吃,所以他才不會把麥子做成好吃的。”……老師:“大家在討論中盡管想法不一樣,但都能說出理由來。我想對大家說:你們真棒!”
同學們在討論中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在教師的引領下,通過師生間的有效交往與對話實現有效、優質的活動,從而真正提高語文教學水平。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