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優化設計,指古詩詞教學設計中,讀不能少,要重視知人論世,在設計中找準突破口,賞析語言是關鍵。應尊重古詩詞鑒賞的規律,尊重中學生個性化的閱讀體驗,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巧妙引導,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去理解內容,體味古詩詞的情感,進而掌握詩詞欣賞的常用技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古詩詞;優化設計;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初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是較難的內容,在“中招”指揮棒下,一些語文老師急功近利,緊盯考試,長期以技術性訓練為主導,老師們更注重鑒賞技巧的灌輸,教學中機械地套用經驗,甚至舍棄了學生對課外古詩詞的廣泛閱讀和積累,目光所及就是課標內的三十四首詩詞。逼迫學生套用鑒賞詩歌的方法和模式、背老師總結出來的做題“寶典”,繁重的作業訓練使學生疲于應付,既違背詩詞鑒賞的規律,又導致學生長期處于被動,沒有真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剝奪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和快樂,降低了詩詞的美育功能,抑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審美力,長此以往,何談傳承經典?
我也曾是這個教師隊伍中的一員,教學模式單一,一般都是先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然后讓學生自己讀或全班齊讀幾遍,檢查會背了就翻譯詩句了解大意,然后賞析個別重點詩句,最后歸納詩歌主旨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只有做大量的練習來記住老師總結出來的東西,因為沒有自己的領悟,學生的練習也是漏洞百出,效果極差。研究這個課題使我迷途知返,深深領會了優化教學設計的重要性,不僅高效完成教學任務,還能真正引領學生走進詩詞畫卷,陶冶性情,凈化心靈,提高人文素質。
古詩詞優化教學設計中,讀不能少。應試教育的嚴重影響,很多教師用繁瑣的講解代替了朗讀,從字詞句節、篇章結構到中心思想、寫作特點,分析得頭頭是道,往往把韻味足、意境美、情感真的詩詞分析的索然無味,教師過多的分析講解,學生少了朗讀。也有許多教師以練代讀,不去引領學生欣賞感悟,而是鉆進題海,讓學生做大量的機械性的默寫和賞析性的練習題,學生少了個性化的情感體驗,頭腦里盡是文字符號和標簽,得到的也是支離破碎的知識點,沒有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記憶既感到累也不久遠,對學習厭煩對老師怨聲載道。古詩詞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內涵蘊藏在凝練的語言中,“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是古詩詞的美妙所在,朗讀包含諸多美的因素,反復吟誦方能品味詩的韻味。
傳統教學中,老師范讀,男生讀、女生讀,師生對讀,男女生對讀,只是讀的重復性動作,白白浪費時間,沒有讀出層次和感情來,讀的沒有意義和效果。掌握朗讀技巧固然重要,但培養朗讀的興趣,讀出個性化的體驗尤為重要。教學設計中,我先讓學生自行處理朗讀的節奏、語速的快慢、感情的基調,第二遍朗讀提示學生領會作者的情感和詩歌的意境,腦海里展現詩歌所呈現的畫面,學生來了興趣。比如學《天凈沙·秋思》,讓學生想象曲中的畫面:幾根枯藤纏繞著凋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在荒涼的古道上,飽嘗鄉愁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馬,在深沉蒼茫的暮色中不知歸途的踽踽前行。潺潺的流水、裊裊的炊煙,更勾起了游子心切的思鄉情。此情此景,怎能不肝腸寸斷,怎能不撕心裂肺!羈旅他鄉的游子的心已痛徹心扉、鮮血淋漓。經老師啟發,學生沉下心來,讀出了韻味。第三遍我又播放了一段游子騎馬走在荒道上的視頻,配樂誦讀,學生興趣高漲,爭先恐后地舉手示意老師讓自己讀。第四遍,我讓學生有創意地誦讀,有的學生根據熟悉的歌曲旋律填詞,有的即興編曲,有的表演誦讀,熱情空前高漲,但“悲傷”卻籠罩在教室上空。當然,不同風格的作品,朗讀時的設計也不盡相同。
古詩詞的教學一定要重視朗讀,不但可以增強學生對整首詩詞的熟悉程度,還培養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語感,更有鑒賞能力的培養。古詩詞的優化教學設計,不能輕視知人論世。“知人論世”最早見于《孟子·萬章下》,“知人”是指鑒賞作品時必須了解作者的身世、經歷、思想狀況及寫作原因等;“論世”是指聯系作者所處的時代特征去考查作品的內容。
傳統教學中,我也在學習開始就講作者簡介、寫作背景,研究課題后發現,我只是在履行課堂程序,走過場,并沒有對理解作品有多大幫助,學生聽了以后也沒有深刻印象,甚至左耳進右耳出。李白有七首詩被選入人教版初中語文課本,分別是《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聞笛》《送友人》《渡荊門送別》《行路難》《月下獨酌》。李白年少時好游俠,喜縱橫,是飄逸灑脫氣質的形成時期;青年仗劍遠游,可視為李白氣度和詩文風格的發展時期;后來帶著自己希望建功立業的理想來到長安,沒有機會出任就此沮喪,不免苦悶發發牢騷,但李白一生意氣風發,充滿自信,昂揚奮發。了解了李白,知道是他什么時期的作品,對詩歌主題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當然其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法還得細細品味咀嚼。“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的馳騁的想象、豪放的風格、超凡脫俗的神奇境界都得益于他的游歷。“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的思鄉之情溢于言表;“多歧路,今安在”的彷徨苦悶以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堅定樂觀,無不與李白的為人處世息息相關。
知人論世是廣為人知、影響深遠的傳統的鑒賞詩歌的方法,對更透徹、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詩詞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新課改下,我們既要傳承好這一傳統方法,又要有所創新和改進。我們要有的放矢地運用好這一方法,既不能喧賓奪主,浪費教學時間,還要為學生掃清理解障礙,建構文學史框架。
古詩詞的優化教學設計,要找準突破口。在同課異構教學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一詞中,我改變以前多年的傳統教學模式,先抓住詞眼“愁”,然后抓意象,問學生最能表達作者感情的詞語是什么,學生很快找到“愁”,又問從哪些地方看出作者的愁,學生能很快進入文本,結合具體詞句,分析得頭頭是道,有板有眼。有的學生從關鍵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比喻效果來分析;有的學生從“無言”“獨”“鎖”“寂寞”等煉字角度來回答;更有學生從詞中的意象入手分析:“梧桐”“西樓”“鉤月”“清秋”。離愁本身是一種抽象的思想情緒,看不見,摸不著,對它做具體描寫很難,而在這首詞中,李煜這個“千古詞帝”把這亡國之愁寫得經典永恒,唯有細細品味,方得其中各種滋味。這樣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教學設計,學生都積極動腦動口,既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又提高了學生的鑒賞能力,還豐富了學生的語文素養。真正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就要搞好教學設計,找準契合點,提高契合度,師生愉悅的語文之旅才能走得更遠。
古詩詞的優化教學設計,賞析語言運用是關鍵。不同作家有不同的語言風格,王維的清新典雅,陶淵明的清淡自然,李白的豪放飄逸,杜甫的沉郁頓挫,蘇軾的豪邁曠達,陸游的悲壯憂憤,李清照的柔婉雋永,辛棄疾的雄渾悲慨,了解作者的風格有助于理解整首詩詞的感情基調。語言賞析一般側重從含義、煉字、修辭入手。含義豐富的詩句要注意理解,往往是言簡義豐,立片言以居要。要么運用了典故,要么蘊含言外之意,要么運用雙關、反語等修辭手法。要挖掘含義深刻的詩句,非得結合寫作背景不可。“懷舊空吟思舊賦,到鄉翻似爛柯人”中的“思舊賦”“爛柯人”,唯有把其中的典故搞清楚,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劉禹錫思念舊友,感慨時光流逝、世事變遷的思想感情。“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知道詩人以“沉舟”“病樹”比喻自己,是抒發詩人的身世之感,就理解了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的哲理。煉字上把握對表達主題、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關鍵作用的詞。例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見”,使陶淵明悠然自在、物我兩忘的生活深入人心。“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的“鐘”“割”,使泰山秀美高大的形象入情入境。“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奇特壯美的邊塞風光描寫中,“直”和“圓”似乎用絕,再也找不到替換的詞了。修辭手法上常用的對偶、比喻、擬人、夸張、反問、設問、互文,告訴學生不同修辭的具體作用,結合詩句都能領會到妙處,因為在文學作品中也經常賞析修辭手法的妙處。
初中古詩詞的教學,對處于審美意識、審美觀念初步形成的學生,教師應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活水,要加強專業技能和文學素養的培養,增強厚實的詩詞藝術功底和駕馭詩詞的理論厚度。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應尊重詩詞鑒賞的規律,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體驗,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巧妙引導,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去體味作品的思想內容,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掌握詩詞創作的常見手法,掌握詩詞欣賞的常用技巧。初中古詩詞的優化教學設計的研究,能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古詩詞永遠煥發青春活力,在文學殿堂上熠熠生輝。
附 注
本文系2016年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重點課題(課題名稱:初中古詩詞教學中優化教學設計的研究; 課題編號: JCJYB16011509)。
作者簡介:盧春梅,女,1974年生,本科,研究方向:語文教學與研究。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