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妹寧
【摘要】教學的終極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學生的發展。“教育學的關系是溝通中的相互作用關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是交互主體性的伙伴關系。”關注課堂生成,彰顯生成魅力,是課堂的活力花樹。借課堂“生成”的花,結出教育智慧的果,一樣是不能拒絕的精彩!
【關鍵詞】生成;《飛奪瀘定橋》;《兩塊銀元》;師生關系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我們的課堂,就是學生積累知識,掌握本領的舞臺和訓練場。在這樣的課堂,常常會迸射出教師經驗的火花和學生智慧的光芒。可有些時候,還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案例及其評析】
案例1:《飛奪瀘定橋》
師:(投影出示:敵人看到這邊的火把,扯著嗓子喊:“你們是哪個部分的?”我們的戰士高聲答道:“是碰上紅軍撤下來的。”對岸的敵人并不疑心。)請大家讀讀這段話,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生1:我從中體會到了紅軍戰士很聰明。生2:紅軍戰士必須在僅剩的20多個小時里步行到120公里外的瀘定橋,如果和敵人交戰的話,即使勝利了,也要花去不少時間,從而趕不到瀘定橋,所以,在當時,這個辦法是最好的。生3:老師,我有意見。
師:(意外地)請說。
生3:我覺得當時紅軍這么做是有危險的。當時,紅軍戰士是假裝成敵人的同伙,雖然書上說“對岸的敵人并不疑心”,只不過是敵人太大意,太笨了。
師:哦。不簡單。大家討論討論,這位同學說得有道理嗎。(經過討論,大家都覺得這位同學說得很有道理。還有的同學認為,為了不損害共產黨和紅軍的形象,把文中的冒號引號,即直接表述改為不用冒號引號的間接陳述。)
師:這位同學讀書真細心。提出修改意見的同學也不錯,想得周到。老師要向你們學習。大家都要向他們學習。不迷信書本,書上也有疏忽的地方。“一字不宜疏,句句悟其神。”(板書)
得到充分的肯定甚至老師的引導,同學們學習的勁頭更大,咀嚼文字的甜味關注語言的變幻。
評析:
課堂,真是一個思維碰撞的大舞臺。那么,教學中,只有允許師與生的這種碰撞的存在,學生才有進步,才有創新。這種碰撞,就是教學“生成”的火花,蘊含著求異的火花。對學生的這種舉動,教師除運用豐富的應變經驗之外,還應該站在智者和德者的立場,像呵護葉尖上的露珠那樣細心謹慎且寬容開放。肯定這一創意的 發現后,鼓勵全體學生都這樣讀書,我個人認為,這是又一成功之處——把個別經驗個人行為推廣為普遍行為肯定為讀書態度,這是應變之舉,更是正確之舉。讓“生成”變為創新,是課堂的活力和生命力。創新,質疑,質疑,創新,我們能將它拒之門外嗎?
教師正確的選擇了關注“生成”,于是產生了精彩的教學結果。
案例2:《兩塊銀元》
老師正在教學《兩塊銀元》。一位男生舉起了手:“劉司令員和鄧政委真小氣,一把茶壺才賠兩塊銀元。”教室頓時起了波瀾。
師:嗯,為什么這么說呢?
生:老師,昨天,我爺爺要我陪他一起去買了一把茶壺,要二十幾元。劉司令和鄧政委才賠兩塊銀元,不是太少了嗎?難怪孫老漢不肯收?
師(有些不知所措。又鎮定下來):你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很好。但我要告訴你,當時的兩塊銀元,不是現在的兩元錢,已經不是小數目了,知道嗎?
生:哦。(仍舊一臉茫然)
老師繼續上課。剛才所發生的小事被熟練的處理,一切又恢復平靜。
評析:
每一堂課,都是老師與學生互動的舞臺。如果只有老師的教授,沒有學生的回應,它只能是沒有生命力的枯樹。
課堂的生成就是鮮活的教學資源。可是,這一堂課,卻與“生成”擦肩而過,該有的火花,沒有勃發,早已凋零。
“劉司令員和鄧政委真小氣,一把茶壺才賠兩塊銀元”是學生生活經驗和文本對話的“成果”。這種理解,正是教師該珍視和尊重的。它是有價值的生成,它蘊藏著許多有益的信息。表面上,學生不了解兩塊銀元的價值,以為兩塊銀元就是兩元錢。實際上,因為不了解兩塊銀元的價值,而淡看了軍民魚水情。這些信息都應該是本課背景和目標。它們的缺失將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巧妙的是,學生把教學目標通過質疑暗示出來,這是多好的教學資源,又是多好的教學切入點。它即將造就的是一堂好課的“課眼”,只是因為它躲藏在不起眼的甚至招人白眼的“生成”中, 案例中那位教師坐失了出彩的機會。
【比照】
兩則案例,引人思索。
面對學生的質疑,一揚一抑,一重一輕,有因生成而輕松恰當引導學習的,有失去生成而遺憾的缺失教學人文目標的,可見,把握課堂生成,避免教學尷尬,細微中求精彩,不可小視。
【設計】
面對生成的學情,不妨如此設計《兩塊銀元》:
1.“兌”銀元,算價值,顯珍貴。
(1)一塊銀元到底值多少人民幣?
(2)兩塊銀元就是200元人民幣,遠遠超過一把茶壺的價值。
2.“花”銀元,估價值,更珍貴。
(1)當時老百姓和解放軍的生活條件怎樣?
(2)出示資料:看看當時的物價水平。(一塊銀元可買180多個饅頭)
(3)用上這兩塊銀元,孫老漢可干些什么?解放軍又可做那些事?
(4)在當時的艱苦條件下,孫老漢和解放軍需要這兩塊銀元嗎?雙方又是怎樣對待這兩塊銀元的呢?
(5)為什么要相互推讓?(初步引出“軍愛民,民擁軍,軍民一條心”)
3.“思”銀元,解價值,永珍貴。
(1)幾經周折,銀元還是到了孫老漢手上,他熱淚盈眶,用你理解的感情朗讀。
(2)面對銀元,老漢做出哪個動作?為什么“捧”?銀元重嗎?是什么重?(劉司令員和鄧政委對老百姓的情誼重)
【反思】
一、“生成”是活力
傳統的課程評價往往過分地強調預設教學目的達成,往往過分地拘泥于教學思路與程序的精巧,要求教學過程環環相扣,邏輯有序,緊緊把握住學生的心理并引導其到達認知彼岸。這種教學的最大優點就是能高效傳授知識,而最大缺點就是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的刺激,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得不到最好培養。顯然,它是失去生命力的方式,而關注課堂生成,彰顯生成魅力,是課堂的活力花樹。
二、“生成”是超越
面對隨機出現的超出預設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情境的行為,不采取回避的態度,不“糾正”學生的“越軌”,而是敏銳地發現蘊含其中的價值,因勢利導,調整預設,促成生成,在斷裂之處綻放出思維的花朵,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積極地參與進去,教師與學生共享教學的愉悅,其中必定不乏高水平的思維與智力加工及積極的情緒體驗和情感高峰。這樣靈動、智慧、自主、個性、創造性的課堂,為什么要拒絕呢?
由此可見,新課程把生成看作課堂教學價值的追求,是課堂教學由封閉走向開放,由重復走向創造的超越。
三、“生成”是機會
教學的終極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學生的發展。“教育學的關系是溝通中的相互作用關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是交互主體性的伙伴關系。”
新課程特別關注學生的地位提升,關注教學的“生成性”,把教學看成是一個個活的、流動的進程,一個充滿人的情感、有著審美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預料之中”的探險過程。所以,生成是機會,是給予學生探險的機會,是給予教師審美的機會,是教學雙方教與學、主導與主體互動的達到認知彼岸的機會,是升華為教育智慧的機會。
借課堂“生成”的花,結出教育智慧的果,一樣是不能拒絕的精彩!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崔允淳,張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 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周俊文.讓生成之花綻放[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5(34).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