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賽勇
【摘要】因材施教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教學原則,不只在學科教學中應該遵循,更重要的是在人格教育中必須得到運用。本文試圖從孔子關于“勇”、關于“仁”、關于“孝”三個教育事例中闡明以下道理,那就是因材施教對于塑造學生的社會自我和培養學生健全人格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僅如此,因材施教還是為師者的自我教育,是教學相長最生動的體現。這是孔子的教育實踐給予我們的啟示,是圣人留給我們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財富。
【關鍵詞】因材施教;人格教育;自我教育;啟示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在現代教育理論中,因材施教是與啟發性、循序漸進等具有同等地位的重要教學原則,是千百年來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也是教育教學中必須遵守的基本要求。這幾乎已經成為當下教育人的共識。在孔子的教育中,因材施教的例子很多。本文列舉筆者認為最為典型的二例,并從人格教育作為切入點簡析之。
例1:《論語·先進》中,孔子答弟子問勇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知道了某個正確的道理是不是就應該立刻實行起來呢?同一個問題,孔子回答子路說,應該與父兄商量;回答冉有說,立刻實行。要是籠統地回答,像詞語解釋一樣給“勇”下定義,那就應該誰問都一樣,否則,豈不是“雙重標準”甚至多重標準?對于人格與品質,孔子似乎從未下過什么定義,但為了敘述方便,我們不妨把人格視為人的本質的存在狀態與生存方式。教育者如果能夠洞悉受教育者的人格特征,就應該著眼于他們的社會自我的生成與塑造,提升他們的本質能力,培養盡可能健全的人格。對于自己的弟子,孔子的了解是深刻透徹的。子路性格粗野,果敢好勇,做事冒進,“兼人”就是好勝的意思。為了使子路能在行事方面收斂一些,孔子教子路,有父兄在,還是應該先找他們商量商量,不能一聽說是正確的就干。對冉有卻很堅定地回答說:“聞斯行之。”因為冉有性格懦弱,行事優柔寡斷,所以要激勵一下他,使他變得果斷起來。在這里我們看到,由于受教育者性格的差異,同樣的問題,孔子做出了幾乎相反的回答。
例2:《論語·顏淵》中答弟子問仁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
同一個“仁”字,孔子在不同的場合回答不同的弟子,有很不相同的回答。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他問仁,孔子回答:“克己復禮。”這可以說是儒家對“仁”最經典也是最權威的詮釋了。當我們要解釋“仁”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有兩個,一是所謂的“仁者愛人”,是在《論語·顏淵》末尾孔子回答樊遲問仁時說的,另一個就是“克己復禮”了。“克己復禮”猶言約我以禮,用禮來約束我。仁存于心,禮見之行,內外心行合一,這是道德達到一定境界的人才能心領神會真正接受的。朱熹《論語集注》按語:“此章問答,乃傳授心法切要之言。非至明不能察其幾,非至健不能致其決。故惟顏子得聞之,而凡學者亦不可以不勉也。”孔子一再感嘆“賢哉回也”不是沒有道理的。下文“四非四勿”的“心法切要之言”只有像顏回這樣的弟子才能聽得到。
仲弓就是冉雍,孔子曾說他有帝王之器,是一個可以當領袖的人物。所以孔子回答他的話就與顏回很不一樣了。回答顏回是從內心修養的角度說的,而回答冉雍則是從外用的角度說了。“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是敬,而且是對所有人都要心存恭敬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所謂人同此心,以自己之心去體察他人之心;“在邦無怨,在家無怨”是忍,這里的無怨,不是人不怨己,而是己不怨人,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像冉雍這樣可能當大官的弟子,孔子實際上是在教他如何行仁政。
司馬牛即司馬耕,字子牛。他可能是個習慣于放言高論且有些浮躁的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牛多言而躁。”“讱”有忍或難義,在這里可理解為說話遲鈍。說話有什么難的呢?仁者言由心出,心感其事之難,才會感到說話的不易。這個意思,孔子曾經不止一次提到過。《論語·八佾》樊遲問仁,孔子就說過這樣的話:“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論語·雍也》子曰:“剛毅木訥近仁。”“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意思是,因為知道做起來難,所以知道,說起來哪能不難?對于一個浮躁又愛亂說話的人,教他多想想做事之難,然后明白應該保持理性,而不應處處口無遮攔,這是極有針對性的。
孔子的教育是關乎人生的教育,發掘人性之善,造就高貴人格,是謂修身,是修齊治平的起點。人性是沒有區別的,而人格卻有高下,所以,孔子在教育弟子的過程中離不開因材施教的原則。從上述兩例中我們不難看出,因材施教與啟發性和循序漸進原則是有著重大區別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它關注的是此學生與其他學生的區別,亦即學生的個性,充分理解學生的差異性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因此,因材施教對有效的師生互動以及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很高的要求。因材施教在人生觀教育和人格塑造方面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完全可以這樣說,因材施教不單純是一個教育問題,只有做到不自欺,身為自心所主,才能真正理解他人,為師者才有可能因材施教。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