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IGCSE(I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為英國中等教育證書考試,得到了全球范圍內學術機構的廣泛認可。本文分析了IGCES中文第一語言測試特點,并試圖探索其對國內語文閱讀測試的啟示。
【關鍵詞】IGCSE;中文;閱讀測試;特點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劍橋大學國際考試委員會(Cambridge International Examinatio-ns)推出的IGCSE中文作為第一語言測試主要面向中文母語學習者,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參加到該項測試中來。
IGCSE中文第一語言閱讀測試(下文簡稱IGCSE中文閱讀測試)分為綜合性理解、總結性閱讀兩部分,占考試總分的百分之四十。測試選文中既有名家名篇,也有網絡文章、報刊文章乃至優秀作文。筆者通過分析2010—2015年IGCSE中文閱讀測試題目,其特點總結及啟示如下:
一、話題式展開,精讀文章
GCSE中文閱讀測試每套題均圍繞一個話題展開。話題主要以家庭教育、大學教育、人際溝通、人格培養為主。這些話題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使學生的感情、人格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李勝建指出話題式閱讀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深度理解文本。話題式閱讀考查文章理解程度,以2014年卷二為例:綜合性理解的文章節選自莫言的《母親》,9個問題分別針對6個段落,需要學生精讀文章后,理清每段意思,才能落筆作答。測試題目引導學生在整體感知文本的基礎上,層層遞進,最終理解文章的主旨含義。
閱讀理解是文本與讀者之間的雙向對話。話題式閱讀重在搭建考生和文本之間的對話,層層遞進的閱讀模式減輕學生考試緊張感,進而幫助學生理解文本。
二、使用有效閱讀策略
IGCSE中文閱讀測試總結性閱讀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況兩篇文章內容,字數要求200字以內,共計25分,占閱讀總分50%。如2011年題為“看了以上兩篇文章,用自己的話簡述一下,師生間應該有怎樣的關系及這種關系是如何構建的”,2014年主題是“嫉妒心及其壞處”。
寫總結作為認知閱讀策略,能幫助考生深度理解文章,需要考生從文章中辨識出重要與不重要的信息;摘取文章重點、忽略細節選擇主題句;然后綜合這些信息創造出連貫的、新的文章以代表原來的內容。寫總結的過程是重新構建文章意義的過程,用幾個句子來描述文章中最重要的觀點,整合新舊信息。
IGCSE中文閱讀測試要求學生使用寫總結策略,從命題方面對材料進行深加工,以便于閱讀理解。孟悅研究后得到結論,策略教學對學生外語閱讀理解整體水平的提高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重視語言使用規范
書面語規范使用是指對語言中的語音、詞匯、語法等進行處理,使其統一和完善,被人們普遍接受。IGCSE中文閱讀測試語言規范使用分比重分大,共占閱讀卷總分的20%。語言使用規范評分標準從語法、詞匯、漢字方面等列出,共分五檔。
在語法教學方面,黃殿英分析指出20世紀90年代以后,由于受國際上淡化語法教學方法的影響,我國語文教學也呈現出淡化語法教學的傾向,導致學生語法知識不成體系、語法問題頻現。詞語、用字受到網絡不良影響,語言規范使用亟待提高。此外,傳統書寫方式當下受到電子化沖擊顯著,很多學生書寫能力降低。
IGCSE中文閱讀測試將其20%的分數賦予語言規范運用,足以體現考試局對規范語言使用的重視。這也給我們國內教師敲響了警鐘。當然IGCSE中文閱讀測試評分表中沒有體現出標點符號的運用,只是籠統概況。在日常語言運用中,我們也應當注意學生的標點運用規范。
四、構建批判性閱讀
IGCSE中文考綱中,考試旨在培養具有批判性眼光的閱讀者與寫作者。所謂批判性閱讀,是指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梳理文章脈絡,明確要點,評價內容,評析作者的態度,進而形成自己的看法等。王榮生提到“批判性閱讀”,是指把書面文字中包含的“事實和意見區別開來”。
閱讀理解是讀者與原材料進行的互動過程。IGCSE中文閱讀測試也在構建批判閱讀:讓考生確定作者的目的和態度;分辨信息重要程度,確定作者的意圖;撰寫關于所讀內容的總結性文章;推理作者言外之意,得出合理的推論。
從總體來看,IGCSE閱讀測試具有:話題式展開,精讀文本,要求學生使用有效閱讀策略,重視語言使用規范,構建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等四大特點。該項測試基本做到了讓閱讀測試回歸語言本身,適度地為學生提供生活情境,回歸到語言文字應用上。
參考文獻
[1]李勝建.略談話題式閱讀教學中的話題選擇[J].語文教學通訊,2014(3).
[2]原露,陳啟山,徐悅.國外閱讀策略的教學模式及其啟示,全球教育展望,2015(7).
作者簡介:李琛,女,1989年生,山東淄博人,碩士研究生,中教二級,研究方向:國際漢語課程、教師發展。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