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立峰 張美鑫
摘要 針對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教學材料的建設、創新性教學方法的應用、建立科學有效的考核體系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以期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為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及培養適應于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提供參考。
關鍵詞 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教學改革;實踐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18-0215-02
Course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Disease and Pes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orticultural Plants
ZHAI Lifeng, ZHANG Meixi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8000)
Abstract 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practical teaching process of disease and pes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orticultural plants, the teaching reform was made from the aspects of updating teaching material, applying the creative teaching methods,establishing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evaluation system,so as to effectively mobiliz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cultivate their practical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s effectively and cultivating highlevel applied tal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modern agriculture.
Key words Disease and pes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orticultural plants;Teaching reform;Practice
長江師范學院園藝學專業自2010年設立以來,就定位于培養滿足地方園藝產業發展需求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該專業于2017年被立項為重慶市高等學校“十三五”市級重點學科,已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優勢。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是園藝學專業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1-2],主要通過給學生講授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的基礎知識和實踐技能,進而培養其在相關領域的創新精神和綜合素質,樹立其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的觀念,為適應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及相關工作崗位需要奠定理論和實踐基礎[3]。該課程的培養目標是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園藝產品生產活動中病蟲害防治所必需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
傳統的課堂教學主要以理論講授為主,對學生吸引力低,導致學生常感覺枯燥乏味,且動手能力很差,不能有效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難以讓學生樹立對于解決園藝植物保護問題的自信心[4]。因此,為了提升學生對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知識的理解,以期更好地完成培養計劃,適應園藝專業教學改革的需要,最終提高學生對該課程的應用能力。筆者結合當前重慶地區園藝植物的實際生產需要,圍繞培養學生的創新應用能力,對該課程的教學進行了一些探索性改革,旨在為提高教學效果提供參考。
同時,為了增加課程容量,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學習更多知識,筆者廣泛收集了多種園藝植物病蟲害癥狀及危害圖片,將生產實際和國內外最新科研成果通過多種渠道融入到教學過程中,使課堂教學圖文并茂,增強了學生對園藝植物病蟲危害的直觀認識。此外,通過引用一些媒體中報道的園藝植物病蟲危害相關的新聞,利用相關學科知識進行剖析,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園藝植物保護與經濟生態健康的認識。
1 教學材料的建設
1.1 教材的選擇
教材是教學過程中教師施教和學生學習的基本依據,是專業內涵建設最重要、最直接的育人載體,優秀的教材是決定教學質量的基本要素之一[3-5]。目前有關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的綜合性教材較少,且一般作為高職高專院校、職業技術學院、成人教育、五年制高職園藝專業的教學用書,課本主要介紹病害與蟲害的識別與防治,而缺少植物保護系統理論知識的講解,教學過程中學生很難深入理解所學知識。因此,針對筆者所在學校的性質,選用黃云、徐志宏主編的《園藝植物保護學》“十二五”規劃教材。該教材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園藝植物保護基礎的總論部分,主要介紹園藝植物病理學、園藝植物昆蟲學的基礎理論知識;下篇為重要園藝植物病蟲害及防治的各論部分,主要介紹重要南方園藝植物病害的癥狀、蟲害危害癥狀以及相應病原物、害蟲的形態特征、發生規律及防控方法。該教材吸收了植保科技領域的最新成果,增加了教學新內容,使學生能夠了解到園藝植物保護學的發展趨勢,并且將其應用于對常見病蟲害的識別與防治,以體現該學科的實用性和先進性,滿足園藝專業的培養要求。
1.2 教學進度計劃的調整
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理論課程為32學時,課程前部分為病蟲害基礎理論,后部分為各類園藝植物病蟲害及其防治技術。在此前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后半部分內容的學時較少,不能全面講解當地普遍存在病蟲害的特性及其防治,而這部分內容是該門課程的核心部分。因此,可以將32學時的理論課增加至48學時,同時調整基礎理論部分與各論部分的比例,增加西南地區常見園藝植物真菌病害、細菌病害、病毒病害以及果樹害蟲、蔬菜害蟲、觀賞植物害蟲的授課學時,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常見病蟲害的習性、侵染規律等,以更好地對病蟲害進行防治。
1.3 教學內容的調整與更新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社會需求、園藝產品生產實際以及科研的需要,及時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和更新。對該課程中某些比較簡單的內容章節,例如緒論、園藝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發生及流行、昆蟲的體外特征和昆蟲的習性等,可以通過列出學習提綱,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自己查閱資料來制作課件或小組交流寫出小結進行課堂匯報。后部分的各論講解可以根據學校所在地的特點,適時跟蹤重慶地區、特別是三峽庫區主要園藝病蟲害的發生情況,例如柑橘衰退病、柑橘煤污病、觀賞植物炭疽病、榨菜根腫病、蚜蟲、菜青蟲等,以這些主要病蟲害為案例,講解植物病蟲害防治的基本思路,讓學生自行設計合理的治理方案,真正掌握該類知識體系的核心。同時,將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科研上取得的最新成果和正在推廣應用的新科技成果引入到教學中,讓學生及時了解園藝植物病蟲害產生的危害、動態變化等。
2 創新性教學方法的應用
2.1 以學生為中心,多種教學方式綜合運用
目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論已在國內各高校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得到廣泛認可和使用,該理論要求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引導作用,以充分調動學生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6]。在實際教學中應以該理論為指導思想,以“為學生服務”為教學出發點,積極營造學生愿意學、樂于學的學習氛圍。
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傳統教學手段與多樣化的現代媒體技術的協調配合已越來越多被用于高校教學過程中,其中多媒體教學作為新媒體教學手段之一,是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文字、聲音、圖像等多種形式的媒體信息有機結合,使教學內容更具直觀性[7]。例如,“植物病害的病原”部分內容比較枯燥,但卻是學習該門課程的重要基礎,教師在講授時可以采用板書、PPT和影像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直觀地將各類病原菌的特征和引起的相應植物癥狀進行比較,對該內容有感性的認識,并且分組進行討論,加深學生對所授知識的理解,使傳統課堂教學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參與式教學,真正實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過程。
此外,由于該課程涉及病蟲害基礎知識、防治技術兩部分內容,而且學生個體的知識儲備存在差異,所以在講解不同知識點時,要運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傳統講授教學法與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等新型教學方法相互配合應用。在講授植物病蟲害基礎知識部分時,主要通過課堂提問和啟發式講授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講授植物病蟲害防治技術部分時,主要通過討論式和探究式的講授方式以及讓學生撰寫某種病蟲害防治綜述論文的形式,增強學生獨立思考、協作、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2 注重現場教學,培養創新能力
園藝植物有害生物的危害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時效性[8]。根據該課程的內容設置特點,適時有效地開展現場教學更易于直接簡明地呈現新知識,同時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將新知識從感性認知升華為理性理解。例如在學習園藝植物真菌、細菌和病毒病害的種類特征、識別和危害癥狀時,單純通過課堂教學進行理論知識講授,大多數學生難以理解重要知識點,而通過現場教學則可以使學生更直觀地認識這些病害,進而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其相關防治措施。因此,現場教學在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教學大綱的要求及地域特點,可將現場教學安排在校園、溫室及當地果樹、榨菜種植基地中。例如在樟樹葉斑病、杜鵑黑斑病、薔薇銹病、榨菜根腫病和百合病毒病等病害暴發時,指導學生觀察危害癥狀并調查危害程度,以增強學生對不同病害癥狀的認知和學習植物病害調查方法等相關知識;在園藝植物害蟲(如蚜蟲、紅蜘蛛、網蝽和介殼蟲等)高發期時,安排學生采集相關的害蟲制作成標本,并保存于標本室,供以后的學生學習,鍛煉學生的動手和觀察能力。將教學設置在教室以外的現場,讓學生可以現場觀察、學習與交流,并在掌握新知識和新方法的同時,培養其觀察能力、創新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
3 建立科學有效的考核方式 課程考核一方面能夠檢驗教學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對新知識、新技能的領悟和掌握能力。因此,建立科學、有效的考核體系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能真實有效地反映教學效果。但是,在前期教學中發現30%的平時考核成績所占比例較低,且平時考核的形式較為單一,不能很好地反映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今后教學中平時考核可采取課堂論文、課堂提問、課堂出勤和小組討論匯報等多種形式,且將平時考核成績所占比例由原來的30%提高至40%,通過加強課堂管理,使學生充分掌握課堂教學內容。
4 結語
課程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長期工程,以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越來越不適合當前的人才培養模式。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以及課程教學理論的不斷更新,教學的進步和發展離不開改革和創新。筆者通過對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教學改革進行長期探索和嘗試,以期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仍需進一步改進:果園和榨菜種植基地距離學校較遠,且交通不方便;溫室中栽培的園藝植物較少等,導致不能很好的開展現場教學。同時,教學改革對教師的要求也相應提高,不能只局限于傳統的說教式教學,需要教師定期參加進修、培訓、觀摩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進而轉變教學方式,以更好地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總而言之,課程教學改革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努力,從而提高整體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
劉志萍,陳力,吳俊平.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實踐教學改革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6):1867-1868.
[2] 朱麗梅.《園藝植物保護》教學改革的思考[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05,21(2):98-100.
[3] 李珍.《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教學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08,14(10):89-90.
[4] 劉紅芳.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33):12907-12908.
[5] 馬建,徐昭煥,向妙蓮,等.園藝植物保護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24):128-129.
[6] 張亞楠,朱秀云,張慧君,等.園藝專業觀賞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6):337-338.
[7] 段海明.園藝類《植物保護通論》課程學生學習動機的調查分析及對策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4,20(18):139-142.
[8] 甘麗萍,丁博,石汝杰.在應用型人才培養背景下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改革與實踐[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5(11):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