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標提出,語文教學要積極利用課程資源,在教學中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善用教材,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陶冶心靈、啟迪思想。培養良好素質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情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情感教育,在語文這個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中,是教學的重中之重。新課標也提出,要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體現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即注重情感體驗、廣積語言、培養語感、啟迪思想。豐富的人文內涵是語文課程特有的,深廣地影響著學生的精神領域,積極利用課程資源,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培養孩子好學、善思、樂美、求真等良好素質不可或缺。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蘇教版的語文教材,因選文文質兼美,既有時代氣息又具典范性,語言規范且富有童趣,孩子們都喜歡,憑借它的這些優勢,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順勢而為,正如一泓清泉,泉水無聲卻汩汩流淌進學生的心田,蓄就一池春水,潛移默化,讓閱讀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挖掘、點撥,以情動情
蘊含豐富的情感,本來就是語文教材的顯著特征。在讀這些文質兼美的課文時,字里行間蘊含的情景氣勢、內在含蓄、感情色彩 等,在人的大腦產生作用,激發人對語言文字的“內在視像”,即腦海中再現栩栩如生的畫面,這就是語言的形象再現感。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領悟漢語言文字中的審美因素,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正是需要這種對語言形象的再現感。我想,教學中,教師應經常挖掘教材中的蘊含情感因素,讓學生在理解、感悟、想象、美讀的過程中,在抽象的語言文字符號與形象的再現畫面間架起橋梁,感受語言的優美,體會課文的意境,獲得閱讀的樂趣與美的熏陶,順勢引導,令他們如入其境、觀其景、聞其聲、嚼其味……《草原的早晨》勾勒了動人的畫面:鞭響、羊涌、人歡,奏響了歡快的晨曲,創設了人畜喧騰、相映媲美的感人意境,情與境交融和諧,十分感人。我沒有對課文進行過多的講解,而是讓學生通過多媒體與音樂,在“草原牧歌”的天籟中閉眼想象,放飛思緒,馳騁在草原上……學生心馳神往,沉浸于草原的美,誦出了無盡的歡樂。
《長城和運河》:讓我們與作者一起俯瞰雄偉壯觀的長城、秀麗靈動的運河,驚嘆于中華民族祖先的偉大。
《廬山的云霧》:云霧姿態萬千、瞬息萬變,文字優美傳神,頓覺飄飄欲仙,遐想無限。
《趕海》:讓我們這些生活在海邊的孩子,重溫了趕海的無窮樂趣,使我們更加熱愛大海、熱愛生活。
《槐鄉五月》:讓我們心醉于花海,心動于槐鄉孩子的美善,領略生活的甜美……
一篇篇美好的文字、一幅幅鮮活的場景,如夢幻長卷般展現在學生面前,孩子們的情感伴隨著教學活動起伏,文字與心中的形象融合,悲喜愛恨與作者共鳴,筆端奇幻美麗文字的領略,讀者情感的不斷升華……此時,老師應盡量免去繁瑣的分析與講解,而是培養學生通過形象去感悟,把握文章內在心靈的東西,從而誘發出豐富的想象和情味來。
二、激情、導趣,以情促學
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認為,若觸及兒童的情緒,觸及兒童的精神需要,教學便能取得高效。兒童天真敏感,猶如明鏡的湖面,投入一顆細細的石子,便會水波蕩漾。要激發孩子學習的主動性,使教學活動就成為學生的主觀需要,教師應在教學中喚起學生的情感,使學生的認知與情感活動合二為一。
首先,教師授課時自身應充滿情感,進而才能喚醒、激發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營造自然、和諧的情感交流的氛圍。這種氛圍,師生之間的情感能相互交融和影響,生生之間也能相互感染。當然這就需要教師要深諳傳情的藝術,以情動情,教師既可以從語言的“示范”“抒情”“溝通”“激勵”等方面努力,充分應用,有效提高教學語言的感染力,也可以通過動作、姿態、談吐、表情,不露痕跡地牽引,引發學生相應的情緒反應。
其次,讓語文課堂充滿情趣。學生如能主動投入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學習《沉香救母》《木蘭從軍》前,組織學生觀看《寶蓮燈》《花木蘭》的動畫片,學生對課文中的人物便會感到親切,學習課文的興趣倍增;學習《鳥島》《跟蹤臺風的衛星》前,興致勃勃地利用網絡資源,查找有關資料,做手抄報;學習《水上飛機》《恐龍》后,不拘形式地辦一回小小科技展覽活動;學習《微笑著承受一切》一課,學生被桑蘭堅強不屈的精神折服,主動表示要寫一封信給桑蘭姐姐,鼓勵并感謝她,我便趁機指導學生寫信……充分運用多種手段,創造了生機勃勃的語文課堂,學生也在課堂上興趣盎然,學習起來不僅主動,而且富有創造性。
三、喚醒、感悟,以情育人
古人云:“文以載道。” “道”既有作品呈現出來的生活的本質規律,也是作者領悟到的人生哲理,或對人生的態度。教材中有許多課文,飽含豐富、生動的德育因素,引導學生透過感性的形象,在潛移默化中凈化情感、陶冶心靈。列寧認為,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于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見,思想教育,重在一個“情”字。
《春筍》一課,僅僅是讓學生感到春筍娃娃的可愛嗎?當然不是,作者賦予春筍人的性格,“沖破”泥土、“掀翻”石塊、“冒”出來,多么難以阻遏的生命力啊!課文收篇處,“向上,向上,再向上”,孩子們充分感受到了春筍節節拔高、騰騰直上的特點,感受到春筍銳意進取、不斷向上的精神,從而產生聯想,由物及人,獲得有益的啟示。如《小河與青草》《三個小伙伴》《這兒真好》等都是借助生動有趣的童話,告誡小朋友:“人類要保護生態環境,否則,會失去動物朋友,毀滅人類自己!”另外,《誰的本領大》《做什么事最快樂》《小松樹和大松樹》……這些課文都生動有趣,理寓事中,學生所受到的思想教育不言而喻。
只有在語言文字和具體形象合一的情況下,被感知的對象才能自然融入學生的心靈,去感受文字所描述的情境,去體味作者表達的情感,進而陶冶思想情操。
四、品讀、體驗,培養語感
語感,是語文素養的核心部分。
(一)悟性
教材飽含著感情,語言文字承載著情感,只有讓學生進入文字間所描繪的情境,與作者的情感共鳴,才能真正水乳交融、內化成為精神力量。語言的感悟就是要通過感知、理解、品悟,去把握字里行間的裊裊情絲。《雨點》是一篇富有意趣的小詩,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中有許多寫到了雨,作者卻采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雨點落在不同地點的不同形態。“池塘→小溪→江河→海洋”是地點的轉換;“睡覺→散步→奔跑→跳躍”是雨點的動態,把這一自然現象寫得變化多姿、耐人尋味,富有審美意義。學生愛上了文中可愛的小雨點,與詩人的心境產生了共鳴,他們由衷地進行創作:“雨點落在湖面上,在湖面上微笑。”“雨點落進田野里,在田野里睡覺。”“雨點落在荷葉上,在荷葉上翻筋斗。”……這是發自學生內心的聲音!作品以情動人,學生因情入景,脈脈情懷成為作品與小讀者之間的紐帶。
(二)積累
語感的表達既要借助語言就要先獲得語言,“情動而辭發”,因而不少篇幅短小、語言規范、富有童趣的課文,我都要求學生背誦。一年級的小短文最童趣,《北風和小魚》《大海睡了》《秋姑娘的信》《草原的早晨》……春的柔媚、秋的華美、沉睡的大海、蘇醒的草原……一幕幕優美動人的圖景,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文學形象,這一切,無不讓孩子們激動、陶醉。孩子們在朗讀、感受、體味和領會中,不也正是在學習他人語言的精妙之處嗎?
(三)品讀
培養語感能力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是指導朗讀。要想學生朗讀好,前提是揣摩詞句、領會意境。
一是圖文對照,反復誦讀。蘇教版教材中的課文都配有優美的插圖,請學生邊讀文,邊看圖,充分借助圖畫,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課文意境。引導學生代入角色,深入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例如《奶奶的白發》中祖孫倆相偎的畫面,加上孫子稚嫩的問題——要是不讓奶奶操心,這白發還會變黑嗎?這讓孩子們深有感觸,因為我們班不少孩子是由老人帶大的。再讓孩子們熟讀成誦,學生體會到了祖孫之間心意相通的親情流溢,他們幼小的心弦被撥動了,當然,這時的讀,已不僅是口齒清楚、聲音響亮了,而是孩子的真情流露了。
二是抓關鍵詞,咬文嚼字。加強重點字詞的朗讀,切實領悟課文的情境和意境,語感訓練得以強化。如《小池塘》一課,開篇是小池塘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這只映現了白云、太陽、月牙、星星的“明亮的大眼睛”,幻化出一個“五彩的世界”,一脈貫通,融意傳情。抓住這幾個關鍵詞,讀出重音、節奏、語調,也就把字里行間蘊含的感情表現出來了。
三是讀出個性。引導學生在對課文有所感受的基礎上,學會欣賞與表現。比如自由朗讀、同伴互讀、聽示范讀、給畫面配音、配樂朗誦、嘴跟著吟和、表演讀等,讓學生多感官參與,進而通過自己多種形式、無拘無束地朗讀,快樂、自由地把自己的獨特體驗展現出來;還可以配上表情動作,朗讀成誦;也可以對課文進行二次創造加工,開展多種形式的表演活動或創造性閱讀。學了《荷花》這一課,可仿說:“ 過來,告訴我 。”;學了《做什么事最快樂》,要求“改編這個小故事,講給同學們聽” ;學了《臺灣的蝴蝶谷》,進行“最佳小導游”評選,請每位學生當小導游,比比誰介紹得好……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讓他們品嘗學語文的“滋味”,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逐步提高語感能力。
由此看來,在課堂上,活用教材,把“理解”“領會”“品味” “感悟”“表現”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的課堂閱讀活動發自內心,溢于言表,巧妙地在閱讀教學中以情育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改進。
作者簡介:陳潔慧,女,1971年生,廣東省普寧人,華南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本科畢業,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