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強
【摘要】當下農村小學語文閱讀課,教學現狀令人擔憂。語文閱讀教學應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在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取舍、教學手段的選擇、教學氛圍的營造等方面,都要尋求一個適切而有效的平衡。
【關鍵詞】農村小學;閱讀教學;適切平衡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下面是我校一位青年老師執教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日月潭》一課的公開課案例。
《日月潭》一文用優美的文字描述了我國臺灣省日月潭的美麗風景。作者以日月潭的具體位置、名字的來歷,以及清晨和中午兩個特寫鏡頭展示了日月潭的秀麗風光,表達了作者對寶島臺灣和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第一課時中,這位教師帶著孩子學習了這節課的生字,并初步了解了課文的基本內容。第二課時是研討課,執教者帶著孩子通過圖畫,學習了日月潭的具體位置、名字的來歷,通過誦讀清晨和中午的美麗風光等內容,學習作者寫景的一些方法。之后,還引用了其他兩篇有關日月潭的文章,最后介紹了臺灣的歷史,激發了孩子的愛國熱情。
可以說,這節課的內容很飽滿,節奏也很緊湊。可見執教者對這節課也是下足了功夫。
可是,在接下來的評課中,出現了以下完全兩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這是一節有廣度和深度的課,許多地方都值得借鑒。
執教者對文本做了細致的研究,他教給了孩子怎樣抓住重點句來體會優美風景的方法,他還帶著孩子去誦讀,去發現按時間順序來寫景物的方法,同時,還閱讀同類的描寫“日月潭”的文章,學習這種比較異同的閱讀方法。雖然有些孩子聽不懂,但是依然是一節優質課,它遵循了用課文來教語文的原則,站在文本之上來學習語文,是一節優質課。
第二種觀點認為:這一節課的深度、廣度、密度,學生真的能接受嗎?
對于二年級孩子來說,識字教學是其重點,閱讀教學是難點,課堂上除了學習課文之外,讓孩子閱讀有關的文章,進行對比閱讀,欣賞臺灣風光有必要嗎?臺灣的歷史要不要講,站在二年級孩子的角度上,孩子能聽懂嗎?
其實,低段閱讀教學,沒有必要學得過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語文閱讀教學應該簡單地教,一課一得,學生才能有效地學。
一時間,兩種觀點形成激烈的交鋒。一節低段閱讀教學課到底要教什么?要教到什么程度?教學內容如何取舍?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什么?引起了我們的思考。當然。這些問題其實是簡單而清楚的,一切的一切固然是指向學生。為了學生,要關注學生學習的實情。可是,知易行難呀。我們在閱讀教學時,一定要十分謹慎,本人認為,當下農村閱讀教學,一定要在以下幾方面做出正確的選擇。
一、教學目標,要在“言”與“意”之間選擇平衡
大家知道,文本表現的形式有兩個方面,即文本的“言”和“意”。所謂“意”,就是文本表現出來的內容、思想和情感,它是文本的血肉,是具體形象的血肉。它借助具體的字、詞、句、段、篇,用形象打動人,用思想感染人。“得意”就是在閱讀教學中帶著孩子批文入情,緣文入道,它指向的是文本的人文性。所謂的“言”,就是文本的外在表現出來的語言形式和語言范式。“得言”就是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引導孩子發現語言的規律,通過運用和實踐,內化遷移后,習得語言的形式。它指向的是文本的工具性。
但是,農村小學很多的閱讀教學,都在有意和無意中把教學偏重于對優美詞句的理解和背誦,讀懂課文內容,領悟思想,體驗情感。這是閱讀教學的一大誤區,“得意”未嘗不可,但這只是閱讀教學任務的一個方面,閱讀教學還有更大的任務,那就是積累語言后的運用語言。“得意”之后別忘了“得言”,所謂的“言意”兼得,才是完整的閱讀教學,才是合乎言語習得規律的真正的閱讀。閱讀教學固然需要理解語言,通過理解語言來走進內容、思想和情感之中,可是還要繼續走下去,關注言語的表達并嘗試運用,沿著“語用”這條線,引領孩子在語言中“死去活來”。
所以,我們在閱讀教學時,一定要在“言、意”兩個方面同時著力,不可顧此失彼,只有在“言”和“意”之間尋找適合孩子的一個平衡點,閱讀教學的效果再能最大化。
二、教學內容,要在“多”與“少”之間選擇平衡
一節閱讀教學,教學內容是多一些還是少一點,這應該是由學生的認知水平決定的。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認知發展的最近發展區中做出恰當的選擇。
但是,對于當下農村小學常態的閱讀中,看到的卻是教師沒有認真解讀文本,不知道閱讀教學到底要教什么,只是帶著孩子把文本讀一遍,再復習一下生字,孩子能把課文讀通讀順就萬事俱備了。相反,在一些大型的公開課中,我們看到的是執教者把自己文本細讀到全部塞滿課堂,在短短40分鐘里,一會兒文章結構,一會兒探究用詞的精妙,一會兒表達效果,一會兒應用活學,一會兒又文本鏈接……他們帶著孩子一個勁地把文本擴展,不停地向文本更深處漫步,這樣的教學,課堂是飽滿了,而學生呢?跟著教師奔跑,一路氣喘吁吁,一知半解,茫茫然不知所以。
這樣的教學,教者其實想把自己文本細讀到的東西全部教給學生,向聽者展示自己的文本細讀水平。殊不知卻忘記了學生,一節四十分鐘的課,這也要教,那也要教,這放不下,那也要關注,面面俱到,不分主次,以為教師教得多,學生就學得多,這是大錯呢。其實應該換個想法,對于學生,只有少而精的、重點突出的內容,他們才能真正掌握。一課一得,簡簡單單教閱讀,才能快快樂樂學語文,這里其實隱含著一個教學哲理——“減”是為了“加”,教師教得少,學生反而學得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師應該站在高處解讀文本,站在學生的角度恰當取舍教學內容,在“多”與“少”之間尋找適當的平衡,這才是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
三、教學手段,要在“繁”與“簡”之間選擇平衡
教學手段是師生教學相互傳遞信息的工具、媒體或設備。而傳統教學手段主要指一部教科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幾幅歷史掛圖等。十多年前,農村教師上課時,常用的是這些簡單的教學手段,導致許多的閱讀教學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教學效果自然不盡如人意。當然也有教師就憑著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就能把語文課上好,如特級教師于永正在執教古詩《草》時,就是一支粉筆、一面黑板,把課上得令無數教師至今難忘。但那畢竟是名師,對于農村老師來說,能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執教每一堂課,當然是求之不易。
所謂現代化教學手段,是指各種電化教育器材和教材,即把幻燈機、投影儀、錄音機、錄像機、電視機、電影機、VCD機、DVD機、計算機等搬入課堂,作為直觀教具應用于各學科教學領域。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教育的投入加大,農村小學也基本實現了“班班通”教學,于是,我們會發現,這些現代化教學手段確實給我們的課堂帶來了改變:調動了學生的各種器官,直觀形象的畫面多了,理解也更容易了,學生上課更積極了,教學效果也顯著提高了。
但是,我們會發現,許多教師的語文閱讀課堂從此變得更加“華麗”了,尤其是一些公開課,課堂從開始到結束,每個環節都運用了現代化教學手段,執教者在設計教學環節時,首先考慮的是這個環節如何用上這些設備,根據教學手段來選擇教學內容,這樣顯然是本末倒置,而聽課者也把能否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教學作為一個評分的重要標準。整節課隨意利用多媒體設備,讓孩子去欣賞音樂、觀賞美景,濫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繁雜的現象處處可見,音樂美術味濃了,語文味卻沒了。
所以,我們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時,應細讀文本,研究教材,精心選擇教學內容,再根據教學內容合理選擇教學手段,應用教學設備應該在“簡單”與“繁雜”之間尋找一個平衡,從而讓教學手段最有效地為教學內容服務,提高閱讀效果。
四、課堂氣氛,要在“動”與“靜”之間尋找平衡
課堂氣氛是影響課堂教育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課堂氣氛是指師生圍繞教學目標展開的教與學的活動中形成的某種占優勢的綜合的心理狀態。積極的、健康的、激奮的課堂氣氛能使師生雙方在飽滿的熱情中盡情遨游在知識的海洋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消極、沉默、壓抑的課堂氣氛則會使師生雙方索然無味,激情全無,教師的傳授與學生的接受之間嚴重脫節,教學效果頗差。
縱觀現在農村小學的語文閱讀課堂,教師在教學中總是努力地營造氣氛,帶著孩子時而唱唱歌,時而跳個舞,時而講講故事,時而小組合作討論,時而師生合作表演,教師用其豐富的肢體語言帶著孩子在閱讀的表面快樂地滑行,氛圍是活躍了,學生也快樂了。但是,殊不知,語文課的性質決定語文教學要經過“聽說讀寫思”的實踐,語文的素養才能提高。一節閱讀課,都是在不停地“動”,學生的寫和思去哪了?
因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除了要營造“動”的氛圍,其實,也需要孩子默默地閱讀,靜靜地思考。我們應該讓語文閱讀課在“靜”與“動”之間尋找一個平衡,營造一個真正適合孩子有效閱讀的課堂氛圍。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