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翔
【摘要】《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在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中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學生自覺的審美意識、高尚的審美情趣、審美感知和創造表現的能力。文學教育的本質是審美,是美的感受、鑒賞和創造。我們必須從文學作品的特點出發,讓涌動著生命激情的作品,喚起學生生命的激情,用美感去滋潤學生的心靈,通過審美活動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讓文學作品的審美教育回歸到語文教育課堂中來。
【關鍵詞】課程標準;文學作品;審美教育;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2017年版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教育也是提高審美素養的重要途徑。要讓學生在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中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創造表現的能力?!崩潇o審視當下語文教育的現狀,不少老師為了應付考試而急功近利,盡一切可能去揣摩命題者的意圖,忘記了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應有的職責,對文學作品“支離破碎式”(抑或“程式化”)的應試教育有過之而無不及。長此以往,學生對文學作品審美性閱讀與鑒賞的能力受到了很大約束,自主思維能力或創造性思維品質就會十分匱乏。
一、文學作品審美教育現狀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文學教育應帶有很強的綜合性色彩。文學教育,其載體是文學藝術作品,其本質是審美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學生的自主性積極參與,不斷促進自身想象的活潑性和豐富性的提高。其中,審美教育應是文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必須在文學教育中拋棄對所謂考試知識的“專利”,利用文學作品自身的美感和魅力去引領學生,激發學生在接受和享受審美感動之時,培養審美情趣,陶冶審美情操,從而達到讓文學教育回歸審美教育之目的。我們進行文學教育,并不奢求每一個學生能生產出藝術作品,鍛造成審美對象,我們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審美的素質,使學生擁有健康的審美情感,進而使之擁有創新精神。
現有的文學教育存在的顯性弊端是教者在應試教育的“枷鎖”下,一味地進行文學作品的理性分析。這種過多的、乏味的應試式講解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思維活力,排斥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壓抑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文學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是美的感受,是美的鑒賞,是美的創造。我們進行文學教育,也許不能使每個學生成為鑒賞家、美學家,但可以使之學會在語言文字中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我們并不是要否定理性分析的作用,但具有較強的理性思維的人也不應缺乏感性體驗。進行文學教育的目的并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所謂的“語文知識”,而是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并借助文學教育中的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文學教育過程是學生與作家、作品感情交流的過程,學生只有投入相應的情感活動才能體驗到其中的“美學因子”。我們只有在施教過程中勇于打破傳統觀念,摒除思維“慣性”,調整教育策略,才能在教育教學改革浪潮中乘風破浪。也只有從文學的文本特點及其功能出發,樹立起審美的觀念,才能擔負起美育的責任,喚起學生的生命激情。那么,如何真正地讓文學作品的審美教育回歸到文學教育的課堂中來呢?
二、文學作品審美教育對策
首先要創設審美情境,啟發學生想象,強化審美欲望,激活審美心理,誘導學生對文學作品產生濃厚的審美興趣,形成強烈的審美沖動,實現較好的審美效果。陶行知認為“教育之美在于創造美”。創造美是審美教育的歸宿,而創設審美情境是學生實現創造美的重要前提。審美需要有審美的情境,需要有審美的欲望。我們在鑒賞文學作品之前(或過程中),唯有調動一切教育手段(如實物投影、多媒體展示、紀錄片放映等),創設審美情境,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喚起學生的審美意識,為實施審美教育營造積極的審美氛圍。如我們在指導學生鑒賞余光中的《鄉愁》這首詩時,可在上課之初配著柔美而略帶哀傷的鋼琴曲,讓低回掩抑的聲韻、如怨如訴的旋律調動學生的審美情緒。同時教者相機啟發學生從詩中尋找凝聚愁情的物象,反復吟味,體會詩人所選物象與綿綿鄉愁的聯系點,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其次,要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引導學生透過文字表面發現文本中所蘊含的情感,指導學生在與作者的情感“碰撞”中催生審美感受,在“玩味”中受到美的啟迪,得到美的陶冶,從而實現“感性的情感體驗與理性的理解分析”有機融合。如在教學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一文時,教者可從審美創造的角度引導學生從詩中寫景的角度入手,分析文章如何處處緊扣環境和季節的特點,描寫生機盎然的春景。然后在朗讀成誦之后,讓學生敘述詩中的美景。接著可抓住精妙之句“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引導學生從中想象:早到的鶯鳥歌唱著西湖旖旎的風光,剛從南方飛來的小燕子在湖邊啄泥筑起新的巢穴,這一切勾勒出西湖早春的氣息。在這樣的引導下,大部分學生能沉浸在生機勃發的西湖春景中,陶醉在美的享受中。如此不啻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更重要的是陶冶了學生的審美情操。
最后,要培養學生自主的審美習慣、良好的審美品質,讓學生具有終身的審美素質。《課程標準》指出:“審美鑒賞與創造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敝慕逃姨招兄壬岢隽恕吧罱逃崩碚?,即文學教育不僅要充分利用審美客體(文學作品)指導學生讀“文”,還要指導學生讀“人”,不僅要指導學生讀生活,還要指導學生讀社會,在“讀”中養成良好的審美品質。如執教《項鏈》,教者可抓住本文戛然而止的結尾,啟發學生思考:作品主人公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以后,在當時的那個社會還將會有怎樣的舉動?而如果在當今社會,她將會怎樣“現身說法”,教育她的子孫后代?引導學生理性思考,調動強烈的審美情感,運用積極的審美方式和大膽的審美創造,通過情感的“滲透”、意象的“潤澤”及審美實踐來實現審美功效,讓審美活動喚起學生生命的激情,潤澤學生稚嫩的心靈。
當然,審美教育沒有終點,審美素質的終極指向是終身的。于學生而言,課堂外還存在著激發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無限機會和場所。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運用獲得的審美經驗和能力,去感悟生活色彩的斑斕,憧憬美好的愿景,描繪美好的藍圖。
參考文獻
[1]席勒.美育書簡[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
[2](法)杜夫海納.審美經驗現象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
[3] 孫紹振.審美價值結構與情感邏輯[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0.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