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養
【摘要】語文源于生活,最終又服務于生活。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開放課堂,引進生活資源,實現語文教學生活化,用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用生活資源豐富學生的人文見識,用生活實踐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有效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生活情境;生活資源;語文課堂;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教育源于生活,生活中孕育著教育。特級教師于漪老師曾說過:“語文源于生活,最終又服務于生活。”讓生活走進語文課堂,實現語文課堂與生活的有機融合,不僅能有效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而且能多方面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力求讓“生活”走進課堂,讓我們的語文教學生活化,用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用生活資源豐富學生的人文見識,用生活實踐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在生活中走向開放、生動、活潑,讓語文課堂因為生活而錦上添花。
一、營造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在語文教學中無時無刻不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引導學生的主動學習。魏書生老師說過:“情境教學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陷入主動探究的狀態。”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借助教學內容,積極創設各種學習情境,特別是設置生活情境,為抽象的學習內容營造出較為直觀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身臨其境、如同親受的生活情境中激發對學習內容的高度注意力,從而讓學生在興致勃勃中收獲學習的高效。
在教學朱自清的《春》時,由于此時的季節是春季已過,秋季在即,學生對春季的印象不是太深刻。為了勾起學生對春天的回憶,從內心挖掘出對春天的深刻體驗,我就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當初帶領學生外出春游時錄的視頻,為學生對《春》的學習創設出一幅春天的生活情境。在真實的“春天情景”中,為課堂學習營造出輕松的學習氛圍,在生活情境的“啟發”下,學生漸漸有話可說,紛紛暢談自己春游時看到的美麗景色,敘說自己在春游中的美好心情……一時間,學生深深地陷入對“春天”的探究中。
二、引入生活經驗,感受學習親切
教育學告訴我們,教學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而開展教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內容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借助學生的體驗開展教學;只有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開展教學,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語文教學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的現實而空中建樓閣,需要根據學習內容,引入學生生活的實際,引導學生利用自身的經驗對學習內容進行分析、理解、探究,這樣才能有效化解語文對學生的距離感,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親切,感受到語文的實用性,從而發自內心地轉變學習態度,由原來的“要我學”變為積極主動的“我要學”,主動攻克學習中的重點疑惑。
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時,學習到作者寫他們貪玩逃學的情節時,有些學生一時不解,普遍認為這些學生玩性太強,缺乏自律意識。為了真正讓學生明白魯迅寫作的真相,我并沒有給學生直接講述,而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來談談為什么有時候不想上課、想逃學去玩耍,甚至玩游戲。這一話題一下子把學生從“苦悶”的文字中解脫出來,學生紛紛把自己內心的感受說了出來,“游戲好玩”“課堂太悶”“教師講的沒有意思”“對學習不感興趣”……在學生結合自身“逃學”經驗分析中,學生逐漸明白了作者寫“貪玩逃學”的真相,那就是“那時候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陳舊,吸引不了學生的興趣”,在學習的親切中學生感受到舊社會的腐朽落后。
三、融入生活內容,拓展語文課堂
真正的教學,并非教教材,而是拿著教材教語文,教材只是我們豐富學生語文知識、提升語文素養的有利載體而已。圍繞教材的學習是狹隘的,只有依托教材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進行適度的拓展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借助“課文內容源于生活”的本真有節奏、有選擇性地適度為學生補充來自生活的內容,不僅可以豐富我們的語文教學課堂,讓學習內容更為充實,而且能豐富學生在學習上的見識,促進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深度理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觸類旁通,實現語文學習的持續發展。
在《秋天的懷念》中,為了加深學生對母愛深沉無私的理解,我在課文的基礎上給學生補充了現實中偉大母愛的事例:
在汶川地震中,一個三四個月的小嬰兒,含著媽媽的乳頭在廢墟中活了下來,她的媽媽在最后一刻也沒有忘記給他喂奶;
在北川,三歲的小馨懿,共和國總理為之生命搶救讓路。她是在逝去的母親和父親的懷抱中幸存的。
……
在眾多閃爍母愛光芒的事例中,學生不僅豐富了自己關于母愛方面的知識,為母愛的體驗與寫作積累了豐富的底蘊,而且更加 真切地感受到母愛的博大與無私,喚醒了母親對自己關愛的點滴回憶,激起了學生報答母親養育之恩的拳拳之心。
四、借助生活方式,增強課堂靈動
我國課改典范——杜郎口中學就力主課堂成為學生“知識的舞臺,生命的狂歡”。如何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既學到有用的知識,提升自身的學習素養,還能感受到學習的愉悅,提升自身的綜合技能?陶行知先生給出了一個答案,那就是“生活就是學習”。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可以把生活中的交往方式、表達方式、運動方式等生活方式與學習進行有機融合,變語文學習的課堂為學生生活的原生舞臺,讓學生扮演生活中的角色,有利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激情,增強學習的靈動,同時,促使學生在生活課堂中增強對知識的體驗和感悟,提高學生提升語文素養的質量和效率。
(一)朗讀比賽
比賽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活動方式,能有效激發我們拼搏的激情,甚至激發出我們創新的火花。在引導學生學習《春》的時候,為了讓學生體驗朱自清描寫春天語句的優美,我就組織學生進行課文朗誦比賽,不僅讓學生開闊視野、拓展思路,激發了學習的興趣,而且讓學生在文字中讀出作者對春天的熱愛之情,品出作者對生命的珍惜之心,讓學生的審美情緒在朗讀中得到有效的培養。
(二)小品表演
杜郎口的崔其升校長在談到語文課堂表演時說:“語文課文的精妙之處可以通過表演的形式,加以直觀理解,以加深認識。”在教學《皇帝的新裝》時,我就組織學生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在課堂中進行演出。通過小品表演,學生直接參與到對語文知識、生活角色的學習中,既凸顯了學生主體地位,把課堂學習的權利還給了學生,而且增強了語文學習的趣味性,把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拴在對知識的探究上,更可貴的是學生在角色扮演中對各種人物的心理進行揣摩,深刻地體會到皇帝和大臣虛偽、愚蠢、狡猾的內在心理,深化了學生對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
五、借助生活實踐,促進學以致用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基礎學科,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更要強調其學以致用,引導學生把課堂中學到的語文知識與學科技能運用到現實的生活中去,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語文的實用價值,認識到語文學習對自身人格培養、品質塑造,甚至未來發展的重要作用,從而發自內心地喜歡語文,學習語文,而非為了取得語文學習上的好成績、好名次。所以,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能局限于課堂之上,而要把語文課堂進行延伸,讓學生在現實的生活實踐中運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與技能來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促進語文知識內化于心的同時也全方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學習了莫懷戚的《散步》后,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培養“尊老愛幼、真愛親情”的時代感,我給學生布置了一項探究性的社會調查活動,讓學生利用假期觀察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并對各種交往細節進行記錄。通過活動的調查,學生才發現我們很多人的身上,也包括自己存在很多不和諧的音符:言語上不尊重老人,看到老人不避開不讓座,對父母“咄咄逼人”,等等。了解到這些之后,學生才深深地體會到課文安排的良苦用心,構建和諧社會的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的觀念再一次深入人心并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待他人的言行。
總之,讓生活走進課堂,讓生活融入教學,不僅可以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營造平等、和諧、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而且能優化語文教學過程,實現互動教學,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任志姍.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的理念及其實施策略初探[J].學周刊,2016(3).
[2]李艾.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與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4(5).
[3]杜丹.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探究[J].語數外學習(初中版中旬),2014(5).
[4]唐繼光.語文生活化 生活語文化——走進初中語文新課改的雜感[J].吉林教育,2009(5).
[5]范旭.我對初中語文教學聯系生活的探析[J].學周刊,2014(23).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