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舒娜
【摘要】我國音樂劇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今還不到半百,可謂發展時間短,與西方音樂劇相對成熟的劇本、音樂、表演、歌唱等方面相比較,都存在較大的差距。本文試圖梳理自八十年代以來我國音樂劇發展歷程,總結其特點,發現其問題,并對未來進行展望。
【關鍵詞】音樂劇;發展歷程;問題;展望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音樂劇是一門綜合藝術,融合了音樂、戲劇、歌舞等藝術形式,將視覺與聽覺相結合,形成獨立的音樂戲劇。音樂劇對我國來說,是舶來品,大致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入中國,但當時并未引起國內的關注。我國開始真正接觸研究音樂劇,應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曾經的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歌劇《芳草心》、沈陽市話劇團音樂劇《搭錯車》等作品開始。相比西方國家音樂劇發展歷程而言,我國音樂劇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今還不到半百,可謂發展時間短,與西方音樂劇相對成熟的劇本、音樂、表演、歌唱等方面相比較,都存在較大的差距。本文試圖梳理自八十年代以來我國音樂劇的發展歷程,總結其特點,發現其問題,并對未來進行展望。
一、我國音樂劇發展歷程及其特點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音樂劇在我國的舞臺上呈現,不僅有外國音樂劇團來華展演、中西合作原版翻演,也有本土音樂劇作家吸收創新創作。縱觀近幾十年國內音樂劇的發展,可大致看出一條發展軌跡。
首先,八十年代中美關系破冰,美國向我國提供Fantasticks與Music Man兩部音樂劇的制作許可,開啟了中西合作模式,翻演外國作品。由于劇目演出并不以市場為目的,同時中美關系仍處于冰期,因此,并沒有后續發展。隨著音樂劇的引入,本土藝術家開始接觸音樂劇這種表演形式,一些藝術表演團體開始了都市化題材的音樂劇表演。到了九十年代,藝術院校紛紛成立了音樂劇專業及其音樂劇表演團體,這一團體多以年輕人為主,因此大大增強了音樂劇的時尚性,如《芳草心》《搭錯車》等。
九十年代中后期,外國音樂劇的引入及中西合作翻演仍受到挫折,如日本四季淺利慶太與中戲合作《美女與野獸》并未取得預期效果;而本土的音樂劇創作則更多地結合了民歌與民族舞蹈,呈現鄉土化、民族化的特征,如黃梅音樂喜劇《秋千架》、廣西桂林音樂劇《白蓮》。
進入二十一世紀,在音樂劇引入方面,2002年,上海大劇院《悲慘世界》音樂劇的上演,是第一部音樂劇原文語種現場表演的劇目,對中國音樂劇的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由此,世界聞名的音樂劇《貓》《劇院魅影》《媽媽咪呀》等陸續在我國展演。此時音樂劇越來越受到關注,各藝術團也開始創作出風格迥異的音樂劇,既有童話主題、軍旅題材,也有電視載體的音樂劇,可謂是綜合化風格。
在這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國音樂劇仍處于摸索階段,可以說仍屬于較為粗糙、不夠成熟的階段,但可以歸納出我國音樂劇目前大致形成了本土化、都市化以及綜合化的風格。
二、我國音樂劇發展存在的問題
我國音樂劇的發展僅僅幾十年,從無到有,各地文化藝術團雨后春筍地出現,演出音樂劇。從發展歷程可以看出,我國音樂劇的發展現狀是不成熟的、不成規模的、沒有秩序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消費市場狹小。音樂劇具有一定的商業性。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娛樂活動的追求也逐步增加。盡管戲劇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然而,由于戲劇演員地位不高、戲劇文化缺乏展示舞臺,并未得到相應的發展,反而呈現沒落的趨勢。因此,并未得到人們的重視,甚至大部分人對音樂劇并沒有清晰的概念。同時,由于音樂劇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音樂劇的票價往往很高,相比于人們選擇觀賞電影等其他娛樂活動高出太多,因而一旦音樂劇沒有受到觀眾們的喜愛,往往是賠本的。由于音樂劇商業性的特點,說明音樂劇的創作離不開對市場運行的敏銳度。一部音樂劇的成功與否,在于音樂劇的創作是否與市場運營相結合,不僅要契合觀眾們的需求,同時也要宣傳到位,當然,基礎是要保證音樂劇的品質,只有觀眾買單了,音樂劇才能在舞臺上生生不息、長期立足。
其次,創作創新缺乏。雖然在引進國外經典音樂劇上較為成功,但本土原創的音樂劇被貼上單一、老套的標簽,這與我國音樂劇發展時間短有很大關聯。音樂劇從編劇到演出每個環節均呈現出能力有限的問題,在劇本方面,劇本改編不成功、劇本故事牽強;在音樂方面,音樂平淡無個性或者雜亂無章;作曲粗糙稚嫩,過多強調音樂旋律,脫離劇本;在舞臺編排方面,抑或盲目追求奢華,缺乏實質內涵或者過度強調舞蹈,運用演員的炫技等問題。這些都反映了在音樂劇的創作中,沒有真正地關注音樂劇本身,而試圖用夸張的旋律、舞蹈或者宏大的舞臺來吸引眼球,這并不是真正的創新,音樂劇真正的創新在于音樂劇的題材、內容、劇情、人物的塑造等。
再次,專業人才缺失。音樂劇的成功上演離不開人才,不僅包括音樂劇的編劇、導演、主創人員,還包括音樂劇的表演演員。音樂劇專業人才的缺失是目前國內音樂劇發展的一個制約因素。長久以來,我國對音樂劇的認知、觀眾對音樂劇的接納程度不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音樂劇專業人才的發展。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專業院校設置上,不僅設置音樂劇教學的藝術院校屈指可數,即使是藝術專業院校畢業的專業人才從事音樂劇相關工作的也不多。在基礎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中,音樂劇并不作為一個必備知識教授給學生,因此,非專業的學生對音樂劇的認知程度可想而知。
三、我國音樂劇未來發展的展望
我國音樂劇發展仍處于摸索階段,發展相對粗糙、不成熟,存在著消費市場狹小、創作創新缺乏、專業人才缺失等問題。只有針對性地解決,我國音樂劇的發展才能未來可期。
首先,提高人們對音樂劇的認知度,擴展音樂劇的群眾基礎。音樂劇在歐洲發展已經有百年歷史,已經是一個成熟的產業,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音樂劇在歐洲因其樂觀的方式深受人們喜愛,已成為人們業余生活娛樂的關注之一。但我們國家盡管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大部分人對音樂劇是一種欣賞不了的狀態,仍需要一個過程。除了依靠各類媒體,如微信公眾號、微博、傳媒APP等宣傳普及外,我們也可在基礎教育的音樂課中增加音樂劇賞析課程,提高青少年對音樂劇的認知以及欣賞水平。
其次,為音樂劇注入新鮮的血液,進行改革與創新。在發展初期,借鑒、照搬國外經典的音樂劇劇目,對我國音樂劇的發展是有益的。但中西不同文化、不同的發展環境,決定了照搬照抄并不能為我國音樂劇的發展帶來實質的提高,因此,音樂劇如何在中國真正地落根開花必須要與中國的歷史文化、當代現實結合起來,而不是直接套用西方音樂劇的形式。因此,對中國音樂劇要深入挖掘、獨立創作,突破傳統的內容和形式,體現我國的民族文化內涵。繼續注重發展中國音樂劇的本土化特征,同時立足于我國深厚的民族文化,學習西方音樂劇創作中創新的思路、手法,學習西方將自身文化融入音樂劇的創作,將我國傳統文化融合現代都市生活,促使音樂劇的內容、音樂、舞蹈貼近觀眾。
再次,注重人才的培養,注重音樂劇的教育教學。針對專業人才缺失的問題,包括音樂劇的編劇、導演、演員等,應當在藝術院校音樂相關專業中設置音樂劇相關課程的教學計劃與安排,課程包括音樂劇的編劇、編導、編曲、表演、評論鑒賞、市場管理等,注重音樂劇的教育教學,培養專業的音樂劇人才。在多數高等藝術院校的培養模式中,往往將表演作為教學的重心,但實際上表演人才僅僅是音樂劇中的一環,音樂劇是否取得成功,劇本的好壞才是音樂劇的基石。因此,在人才的培養上,應將音樂劇表演人才的培養作為切入口,以已有的理論知識、教學經驗為支撐,注重音樂劇其他方面,包括編劇、編導、編曲、市場管理等專業人才的培養及其教育教學,為音樂劇的創作輸送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周美彤.論音樂劇在當代中國的發展[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