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代是我國古箏發展的巔峰時期,由于宋代特殊的政治歷史文化,使得宋箏得到了廣泛傳播,并不斷創新。從宮廷樂到民樂,箏曲贏得了更為廣闊的發展天地。宋代箏樂不僅僅在我國民間傳播甚廣,而且隨著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流向了海外。本文研究了宋代箏樂海外傳播的背景,以日本、高麗為例,探討了宋代箏樂在海外傳播的演變,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研究宋代箏樂海外傳播對現代箏樂發展的啟示。
【關鍵詞】多元文化;宋代箏樂;海外;傳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在宋代之前,中國的音樂史包含的幾乎全部是宮廷樂,而到了宋代,民間音樂開始成為了另一種主流音樂形態。音樂演奏場所從宮廷向民間的“瓦舍”“勾欄”,傳統的宮廷樂與民間音樂逐漸融合,形成了十分豐富的音樂系統,包括說唱、戲曲、民族樂器等等。其中民族樂器以古箏最為突出,宋代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對漢族音樂文化非常重視并大力發展,琴樂和箏樂也一度成為了宋代文人墨客,以及普通百姓所喜歡的音樂形式,所以說,宋代箏樂的發展與宋朝特殊的文化背景息息相關。
一、宋代箏樂海外傳播的背景
(一)重文抑武的基本國策
宋朝的基本國策是重文抑武,即“重文教,輕武事”。此政策的影響下,宋代的詞人多如繁星,為我們留下了眾多的宋詞作品。在宋代,詩詞歌賦可以說是人們的日常,箏樂更是成為了從宮廷到民間,雅俗共賞的藝術。箏也在眾多的宋詞中得以體現,例如形容箏的形制方面,例如晏幾道的《清平樂·紅英落盡》中“鈿箏曾醉西樓,朱弦玉指梁州”又如蕭元之《菩薩蠻·斷紅流水香難覓》中“玉箏彈未了,倚柱人空老”等等形容箏。形容箏的音色感知主要有哀箏,蘇軾的《江神子·江景》中“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寒箏,王奕《法曲獻仙音(和朱靜翁青溪詞)》中“流恨入寒箏,離合君臣良苦”等等。
(二)盛況空前的海外貿易
宋朝是我國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著名的歷史學家陳寅恪曾經說過“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對宋代文化成就評價極高。在宋代,除了印刷和造紙方面的成就,絲織、陶瓷、造船、航海等等行業都有了重大的發展,正是這些帶來了宋代海外貿易的發展。在我國封建時代,宋朝的對外貿易可謂獨樹一幟。借助于發達的造船和航海技術以及手工藝品等,拉開了繁榮貿易往來的帷幕,相較于之前的朝代,宋代同海外的聯系更為廣泛,有眾多的著作專門記載著海外情況,例如《嶺外代答》、《諸蕃志》等,其中涉及到的國家包括東非、北非諸國,與中南半島以及南海諸國也交往甚密。甚至設有專門的與高麗和日本的貿易往來的港口。
二、宋代箏樂的海外傳播
古箏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民族樂器,在眾多的民族樂器中,古箏的傳播以及發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宋代箏樂在宋特有的政治背景以及頻繁的海外貿易的推動下,加速了古箏藝術海外傳播的步伐。
宋代初期,統治者為了顯示政權的正統性,被廢棄很久的禮樂制度重新恢復。重建禮樂在整個宋朝歷史上都一直在進行著。有關于樂律在整個宋朝文化也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例如宋徽宗時期,以魏漢律為基礎的來制定的大晟樂就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并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宋代音樂不僅僅是作為服務宮廷,借以給統治者們帶來樂趣的工具,也是作為一種邦交禮儀的形式。在宋徽宗政和年間,就多次向高麗傳授樂譜,并贈送全套的演奏樂器,并命令樂府對高麗來使進行教習。當時,由于宋朝國強富有,高麗王族對宋朝文化的接納度很高,北宋時期的大晟樂更是被高麗王族采用,用于祭祀。箏本身是作為一種伴奏樂器而存在的,在這種背景下,宋代箏樂也隨著兩國邦交而流入外邦。
早在唐朝時期,古箏就已經傳入了日本、高麗,而在宋朝特殊的社會環境下,傳播更為廣泛。
(一)日本箏樂
古箏在日本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與中國箏樂同源卻又各自發展。箏樂在盛唐時期隨著兩國頻繁的文化交流傳入日本,在公元8世紀,中國的十三弦箏傳入了日本,并與日本本土的音樂文化相融合,逐漸演變成了日本傳統音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日本自身的風度習慣、民族特性以及審美需求各方面的影響下,形成了具有日本本土音樂特色日本箏樂。在宋朝時期,箏樂在日本的發展已經較為廣泛,從專供上流階級,流傳到了民間。箏是常用的伴奏樂器,日本的僧人賢順將九州流傳的箏伴奏樂與中國的琴樂結合創作了《組歌》,并創立了筑箏流派。
傳到日本的箏樂,開始時是作為雅樂合奏中的伴奏。在平安時代,逐漸演變成“催馬樂”和“朗詠”兩種歌唱形式的伴奏。主要流傳的地方是日本的九州,在上流階層的女子,都流行傳唱歌曲式的箏曲。但是隨著貴族階層的沒落衰敗,上層社會的女子的逃亡,散居,也將箏樂帶向民間,逐漸流傳開來。在南北朝時期,貴族階層勢利的衰落,使作為宮廷儀式的音樂的雅樂在貴族的學習中依然盛行,箏作為彈奏樂器也成為當時女子修養的標準。
在形制上,宋朝時期還是以13弦為主,而流傳到日本的古箏與當地的文化融合,逐漸形成日本箏,稱為“koto”。Koto在奈良時期傳入日本,因此其在形制與演奏方法上大都都沿襲了此時期的中國古箏特點。Koto長約180到210公分,共為13弦。初為管弦樂器,在宋朝時期主要為歌唱伴奏,并在南北朝時期受到貴族的重視。后來在安圖桃山時期,箏派“筑紫”出現,但由于嚴格禁止為娛樂服務,以及嚴格的師承關系,因而大大限制了箏樂的發展。
(二)高麗箏樂
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政治、經濟、文化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從北宋建立到南宋,始終與朝鮮半島的高麗政權有著十分密切的外交來往。從整個宋朝來看,與高麗之間的外交呈現著時斷時續的特色,與高麗的文化交流主要集中在神、哲、徽宗三朝。箏樂隨著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傳到了高麗,并不斷發展創新,形成了高麗獨有的音樂。伽倻琴,又稱為朝鮮箏,是在古箏的基礎上制成,據朝鮮史書《三國史話》中記載“伽倻琴,亦法中國樂部箏而為之”。與古箏有著眾多的相似之處。伽倻琴形制與古箏類似,一弦一柱,雅樂所用的伽倻琴與古箏的制作材料均為梧桐木。伽倻琴在朝鮮流傳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多變化,也受到了頗多的重視,從最初的伴奏樂器發展為獨奏、重奏和合奏彈唱等多種形式。直至后來的發展,伽倻琴主要呈現了有三種“正樂伽倻琴”、“散調伽倻琴”、“21弦伽倻琴”等等。
宋代箏樂在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中被傳播,從樂譜,樂器到彈奏方式都得到樂原本的傳承,箏樂在流入國外以后,與當地的音樂相互影響,至此,開辟了箏樂新的發展之路。
三、宋代箏樂海外傳播的啟示
古箏是我國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在我國積極的開展同海外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弘揚我國傳統的文化,對優秀文化的傳承以及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一)政府支持重視箏樂發展
宋代具備了良好的古箏發展環境,在宋代初期,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宮廷禮樂的恢復是當時一項重要的國策。宋代從政客、文人直至平民,都將箏認為是風雅之事,極受推崇。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箏文化得到了大力的發展。
現代箏樂的發展依然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近年來,國家對于傳統文化的發展大力扶持,古箏的相關研究也逐漸豐富,古箏愛好者日益增多,甚至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古箏熱”。
(二)多樣的古箏發展形式
1.大型的古箏演出表演
近年來,我國開展了眾多的古箏演出,其中,大型的古箏表演更是讓觀眾為之一嘆。例如2017年,以“一帶一路”精神為核心思想的大型情景音樂會《大國絲路》,以最具代表性的古箏作為主角,集合了眾多的民族樂器以及大型的西洋交響樂等等。
2.國內外古箏音樂交流
古箏在封建時代就已經在海外廣泛傳播,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都與古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舉辦一些古箏大賽,讓更多的古箏愛好者參與進來,發揚古箏傳統音樂文化。例如2015年在韓國舉辦了“中日韓國際古箏大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文化效應,促進國與國之間的古箏音樂文化交流。
3.大力發展古箏教育事業
古箏的傳承發展離不開教育,我國的古箏在世界上也越來越受到歡迎。豐富的藝術表現力使得這一民族樂器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大力發展古箏教育事業,不僅僅可以使我國的古箏文化得以傳承,更是培養古箏文化交流的使者,將我國的優秀文化帶到更遠更廣的地方。
新時代背景下,古箏藝術的發展首先建立在國人的文化自信上,古箏藝術既要走出去,又要引進來。走出去,是指要大力的開展文化交流,使得我國的古箏藝術的創新在海外得到傳播,而引進來,是指在古箏西化趨勢的形勢下,具有選擇性地吸收國外優秀的音樂文化,與傳統的古箏文化相結合,順應時代的發展,找到新的發展思路,突破自身的局限,才能讓古箏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播。在如今發達的科技帶領下,古箏傳播交流突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人們可以直接通過互聯網接觸到古箏這一藝術,使得藝術文化傳播更加的便捷,寬泛,也就是說,箏樂的發展需要更多的人的努力,才能讓這顆民族瑰寶更加燦爛奪目。
參考文獻
[1]周云劍.宋代箏樂研究綜述[J].民族音樂,2013(01):18-19.
[2]周云劍.論宋代宮廷箏樂發展[J].黃河之聲,2017 (15):73.
[3]梅麗娟.窺探宋詞中的箏樂藝術[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3.
[4]崔楊.日本箏的發展歷程及十三弦箏的制作[J].中國音樂,2014(03):66-71.
[5]宋蕊,王洪麗.淺析古箏、日本箏和伽倻琴的形制及演奏技巧[J].藝術科技,2017,30(07):175.
[6]樸力.古箏與伽倻琴比較研究[J].藝術教育,2012 (12):88.
作者簡介:張玲玲,漢族,碩士,湖北民族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副教授,主講古箏、鋼琴的基礎技能課。
課題編號:17Y085,2017年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