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吹歌”是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民間音樂藝術。在河北省東南部衡水景縣地區活躍著一批以吹歌為業的班社,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在尋常人家婚喪嫁娶的時候,這些吹歌班社會組織起來進行演出。本文從景縣班社樂器結構、音樂傳承、藝術創新等角度出發,對“吹歌”這種傳統民間藝術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吹歌;衡水景縣;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在廣袤的河北省東南部衡水景縣地區,有這樣一群走街串巷表演吹笙吹管的藝人。他們無論刮風下雨,嚴寒酷暑,如果有人家需要,他們就“抄起家伙”為老百姓服務,這被稱為“吹歌”“吹打樂”。[1]吹歌藝人們常被稱為“師傅”“老藝人”“吹鼓手”,主要以管子、嗩吶、笙、鼓、镲等樂器組成。景縣吹歌作為冀東南地區吹歌的代表,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現主要用于節慶活動、婚喪嫁娶等民俗活動,逢年過節、展演活動時,吹歌活動較為活躍,內容豐富多彩。
筆者通過走訪調查,從老藝人口述得知,多數老藝人從事吹歌已有幾代人,他們都是口傳心授來進行吹歌的技藝傳承,多為從小就在吹歌的表演中長大,耳濡目染,幾歲登臺演出,長時間的鍛煉與學習,逐漸發展成為各個班社的吹奏樂手。現在從事吹歌的老藝人們年齡基本上都在35歲到70歲之間,以中老年人居多。景縣吹歌班社,通常由10人左右組成,基本上是由當地的民間藝人自發組織。
一、景縣吹歌的樂器組合形式
在衡水景縣吹歌這種傳統音樂表演藝術,老藝人們不認識樂譜,大多是以口傳心授的形式進行學習與傳播,使得景縣對這一傳統的音樂樂種保存的比較完整。直至現在,基本上還是原來使用的那些樂器種類,主要以管子、嗩吶、笙、笛子、小鼓、小擦、鑼、梆子等打擊樂器。在不同的曲目當中,根據曲目的需要,會增減個別樂器。景縣吹歌會所演奏的曲目曲調純樸、民族風味濃厚,深受當地勞動人民的喜愛。
管子,現主要在民間鼓吹樂、僧道宗教音樂中使用。[2]管子在吹歌會當中屬領奏樂器,吹奏管子的師傅在樂隊當中的地位較高。管子的音色高亢明亮,韻調時而熱烈激昂,時而悠揚婉轉,表現了冀中南平原上的風土人情和鄉村人質樸而又豐富的鄉村生活。
嗩吶是流行廣泛、技巧豐富、表現力較強的民間吹管樂器。它發音豪放,高亢嘹亮,剛柔并濟,是深受廣大人民喜愛和歡迎的民族樂器之一,廣泛應用于民間的婚、喪、嫁、娶、禮、樂、典、祭及秧歌會等儀式伴奏。嗩吶在吹歌會中是一種常見樂器,在吹歌班中,嗩吶和管子經常同時吹奏,有時進行獨奏。[3]
笙在景縣吹歌演奏中是一件重要的吹管樂器。無論是管子還是嗩吶等其他樂器,都要根據笙的音高來定音;笙又有著特殊的和音音響效果,聲音洪亮而不燥,因而在吹歌班社中必不可少。景縣個別吹歌班社里,在原來的吹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的基礎上,[4]增加了現代樂器電子琴,音響效果更加豐富,高中低音區寬廣,演奏的曲目更加豐富多彩;還增加了現代擴聲設備——音響,樂隊演出時更具震撼力和吸引力。當然,原汁原味的吹歌班社是沒有電子琴、擴音設備的。在景縣吹歌班社中,基本由10人左右組成,經常有1~2支嗩吶、1~2支管子、笙有2捧,還有竹笛、鼓、鑼、镲、梆子等其他樂器。旋律聲部主要由嗩吶、管子來吹奏,笙、笛子等其他樂器進行伴奏,正是這些淳樸的村民們的喜愛和自發傳承,景縣吹歌才得以保留至今。
從樂器的組合形態可看出,嗩吶、管子、笙等樂器為原來吹歌演奏的固有樂器,電子琴、音響擴音設備作為新時代發展的產物,融入到吹歌當中,既體現了吹歌適應時代潮流發展的需要,又使其音響效果更加豐富多彩。
二、景縣吹歌的演奏曲目
在衡水景縣地區從事吹歌行業的人員眾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班社。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拓展活動內容,更新演奏曲目,提高演奏水平。在演奏曲目方面,有代表性嗩吶咔戲曲目《打棗》《梆子腔》《花木蘭》《鋸大缸》;管子曲《放驢》《小放牛》《江河水》《海青歌》《小開門》《大悲調》《梁祝》等傳統曲目;還有人們熟知的豫劇《朝陽溝》選段,《三國演義》《濟公》片頭、片尾曲等幾百首曲目。[5]
在民間流傳的吹歌曲目當中,歷史悠久,也是在吊唁儀式時經常使用的一首樂曲是《兩句半》。該曲目應用廣泛,藝人說:“學會兩句半,全國都吃飯”這一句俗語來形容這首曲子,可見這首曲目流傳之廣。演奏時,一般是由兩個嗩吶領奏,以笙、小鼓、梆子等打擊樂作為伴奏,最主要的特點在于兩個嗩吶,旋律一高一低,音高相差五度,演奏時像兩個人對話一樣,配合的嫻熟默契,旋律婉轉憂傷,兩個嗩吶一唱一和,給聽眾以悲傷的氣氛。
還有好多廣泛應用于儀式的曲目,例如《四六句子》是與《兩句半》相對應的出殯曲,與《兩句半》不同的是,《四六句子》不是兩個嗩吶對奏,通常是兩個嗩吶齊奏,并且也不像《兩句半》那樣需要打擊樂進行伴奏,單純由兩個嗩吶進行齊奏,旋律憂傷、婉轉,因仿佛帶有哭腔,所以該曲專用于出殯。
總的來說,不管是傳統的樂曲還是現代的改編曲,傳承我國吹打樂演奏技藝的同時,也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景縣吹歌濃郁質樸,紅火熱鬧,一般演出都是以管子為主奏樂器,加之嗩吶、笙、笛、梆子等伴奏樂器。吹歌演奏者在演奏時,講究音色、音韻之美,注重情緒,使景縣吹歌成為我國優秀的民間音樂表演藝術形式。
三、景縣吹歌的代表人物
在景縣,吹歌這種技藝通常是家族式的組合方式,筆者在田野調查時采訪的樂班班主陳洪泉老師,家里兄弟三人,早年一起跟隨其家里的長輩進行吹歌學習,現已攜家眷從事該行業。
王永花,女,32歲,吹歌中的一枝花,景縣吹歌中青年演奏者的代表人物,主吹嗩吶。她所表演的《打棗》《放驢》《百鳥朝鳳》《小放牛》等吹歌曲目,經常為省市領導,衡水市各項活動進行表演。在衡水地區家喻戶曉,深受百姓的喜歡。2016年由衡水市委宣傳部主辦,衡水市群眾文化館的衡水市首屆民間風俗文化節中,她所演奏的吹歌曲目《打棗》是活動的核心節目,經常地在每場節目中加場演奏。
司保才,男,48歲,演奏水平高超,會演奏嗩吶、笙、大管、板胡、電子琴。自學成才,沒有學過音樂理論知識,憑借著自己那聰慧的雙耳,不斷地聽,不斷地練習,然后將旋律和指法深深記在腦子里。演出經驗豐富,景縣吹歌會當中優秀的管子表演者。
在景縣,從事吹打班的人數眾多。在調查中發現,他們的年齡多數在四十歲以上,年輕人較少,普遍年齡較大。由于觀念落后,經濟等原因,普遍存在年輕人無法接受、不愿意學習這種傳統藝術,面臨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我們作為音樂工作者,應該進行呼吁、引導和保護,通過學校組織學生學習、政府政策鼓勵等多種形式進行保護,這種民間藝術才能得以繼續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源遠流長的民間音樂文化。
四、景縣吹歌的傳承與保護
景縣吹歌作為傳統民間音樂藝術,對這方水土,對百姓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當今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社會環境下,需要進行保護,使景縣吹歌得以流傳,需要對景縣吹歌進行傳承、發展和保護。[5]
具體措施如下:
(一)政府管理部門進行保護和宣傳
政府管理部門對傳統文化進行保護。加大對傳承人的支持,幫助景縣吹歌這種傳統藝術文化順利傳承。文化相關部門把與景縣吹歌相關的文獻資料、圖片資料、視頻資料、老藝人們使用過的樂器保存下來進行展出,使百姓在文化展覽館中了解景縣吹歌。群藝館開設免費民間樂器的學習課程,針對想要學習的人群,請民間的老藝人進行免費教學。政府部門通過電視臺、大眾舞臺等宣傳媒體對景縣吹歌進行宣傳,實現群眾對景縣吹歌這種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政府部門組織景縣吹歌相關的文藝活動和文藝比賽,一方面活躍群眾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以此發現更多的民間藝術家;開展文藝消夏等活動,在一些人群較多的公園、廣場等搭建群眾舞臺,使景縣吹歌進入到群眾中,使群眾在休閑之余欣賞這些傳統藝術盛宴。
2016年4月22日,衡水首屆民俗文化節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在衡水湖馬拉松廣場盛大開幕。這是一次衡水民俗文化的盛會,包括景縣吹歌、故城架鼓、深州老絲弦折子戲、武強打花膀以及侯店毛筆、武強木版年畫、習三內畫在內的180多項衡水民俗文化技藝和絕活兒。景縣吹歌作為具有代表性的民間音樂藝術,演奏了《放驢》《打棗》兩首河北吹歌的代表性曲目。尤其吹歌《打棗》這首曲目受到了市民的一致好評,還進行了返場演出。這種民間文化的組織活動,對傳統藝術的保護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將景縣吹歌帶入課堂
景縣吹歌的繼承和發展受到社會發展的影響,針對青少年群體,在中小學教育階段,音樂課由教師帶領學生對景縣吹歌進行欣賞,并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對景縣吹歌有所了解與認識,課外進行吹管樂器的學習演奏,學習民間音樂,從小抓起。在當地高等院校,組織景縣吹歌表演進校園活動,使學生們直觀認識景縣吹歌的演奏形式和演奏特點,同時將景縣吹歌引入音樂系的實踐課堂,在課堂中學生們進行學習演奏。
2013年12月10日,為了更好地傳承與保護景縣吹歌,衡水學院邀請景縣吹歌到衡水學院音樂系音樂廳舉辦了景縣吹打樂音樂會。衡水學院音樂系開展“民間藝術進課堂”的系列活動,使師生更加直觀的了解我們身邊的民間傳統藝術,激發他們對景縣吹歌的熱愛,樹立愛護、保護優秀的民間藝術遺產的意識。現在,衡水學院音樂系正在開展將吹歌引入課堂的探索,師生共同來學習吹奏管子、笙、嗩吶等樂器,演奏吹民間打樂曲目。這種對民間藝術的探索還將持續下去,有利于豐富高校課堂教學內容,必將對傳統藝術的保護將起到積極作用。
(三)鼓勵民間傳承
在民間班社的傳承過程中,通常是子承父業家族式的傳承方式,為了延續吹歌演奏藝術,老藝人可以吸納青少年加入到學習吹歌演奏中,青少年拜師學習樂器吹奏。以師傅帶領徒弟的方式進行傳承,徒弟在班社中邊學藝邊演出。這樣,既可以擴大演出群體,增加收入,又可以傳承吹歌演奏藝術,形成良好的傳承循環模式。
五、結語
總體來說,衡水景縣吹歌的傳承與發展還存在著種種困難,尤以面臨人員年事已高,年輕人無人愿意學習的尷尬境地最為突出。“燕趙大地”,人才輩出,文化底蘊深厚。幾百年以來,吹歌這種傳統民間藝術在這片沃土上得到了繁衍與發展,讓我們共同努力,保護好吹歌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加強人們對傳統藝術的尊敬與熱愛。民間不僅要積極主動地傳承吹歌藝術,政府部門也要參與到吹歌的保護活動之中,讓這種散落于民間的傳統表演藝術重新煥發光彩。
參考文獻
[1]劉海濱.河北吹歌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大舞臺,2011 (07):197-198.
[2]黃璟.管子在子位吹歌中的地位與作用[D].北京:中國音樂學院,2012.
[3]齊培培.河北省嗩吶音樂風格淺析[D].天津:天津音樂學院,2007.
[4]郭小禎.南皮吹歌調查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 2014.
[5]王曉丹.河北吹歌文化研究[J].通俗歌曲,2015(07):43-51.
[6]米琪,張延巖.河北民間音樂文化休門吹歌的傳承與創新[J].飛天,2011(12):99-100.
作者簡介:蘇華(1983—),男,碩士,講師,衡水學院音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