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瀟敏
【摘要】蒙古族古代音樂文化經過千百年的傳承發展,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表演藝術價值。流傳下來的古代音樂文化是蒙古人民豪爽、勇敢、熱情性格的真實寫照,也是我國民族文化中非常寶貴的精華,具有非常重要的傳承價值。在本文研究中,重點對蒙古族古代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進行探索,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蒙古族;音樂文化;傳承發展;藝術價值
【中圖分類號】J609 【文獻標識碼】A
一、蒙古族古代音樂文化的主要形成階段
(一)狩獵音樂文化時期
在元朝以前很長的歷史時期,蒙古族人民在額爾古納河流域,創造了以山林狩獵為主的生活方式,他們白天狩獵捕魚,晚上集體踏歌、跳薩滿教舞,由此形成了蒙古族古代音樂文化的雛形,薩滿教歌舞等等,這是蒙古族古代音樂文化的雛形。
(二)游牧音樂文化時期
到了公園12世紀,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草原,開啟了蒙古族音樂文化的草原化。草原游牧的人民在牽牛牧馬中逐漸形成以長調、牧歌、民歌等為主的音樂文化形式,這一時期形成的草原游牧音樂文化,對后代的音樂文化傳承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半農半牧音樂文化時期
到了鴉片戰爭以后,蒙古族在地緣上受到漢族人們生活習慣、耕作方式等影響較大。一部分蒙古地區已經開始半農半牧的生活。在這一時期音樂風格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草原游牧音樂風格受到漢族耕作文化的影響,出現了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一些新的音樂文化開始誕生。音樂的表達形式也變得更加豐富,如短調、敘事歌、說唱音樂等。
二、蒙古族古代音樂文化的典型代表
(一)典型代表之一:呼麥
呼麥,又叫潮爾、浩林等,是一種喉音藝術。呼麥的演唱者一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音,運用閉氣技巧,使氣息猛烈沖擊聲帶,形成低音聲部,同時調節口腔共鳴,形成高音聲部。很多蒙古族人能夠將呼麥演唱得惟妙惟肖,表達出蒙古族淳樸、濃厚的草原游牧文化氣息。但是這種音樂文化瑰寶,目前正面臨著嚴重的絕跡危機。在蒙古族很多地區,年輕一代的牧民中,會演唱呼麥的人越來越少,呼麥音樂藝術面臨失傳的危險。
(二)長調
長調是蒙古草原音樂文化的典型代表,長調音樂文化更加直觀地體現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特色。婉轉悠揚的長調高歌,在廣闊的蒙古大草原上千里回蕩。生動體現了蒙古游牧民族的高歌神曲藝術價值,是蒙古族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三)民歌
蒙古族古代民歌題材廣泛,涉及到狩獵歌、思鄉歌、禮儀歌、兒童歌、敘事歌等等。蒙古民歌節奏自由歡快,裝飾音符多,曲調細膩悠長。蒙古民歌的主要特點是聲音宏大,曲調悠揚,內容豐富。
三、蒙古族古代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策
(一)政府要加大支持和保護力度
蒙古族古代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與保護。作為我國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族古代音樂文化有著濃厚的文化藝術底蘊和內涵,也是古代蒙古族人民生活的一種真實反映,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因此,政府要發揮保護歷史文化的重要作用,通過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專門用于蒙古族古代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要加快基礎設施和宣傳渠道建設,讓優秀的蒙古族古代音樂文化得到更加廣泛的宣傳,讓更多的人知曉,并能夠參與進來。
(二)開辦專業的蒙古音樂文化學習班,加大學習教育力度
要做好蒙古族古代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工作,需要一批優秀的音樂專業人才。而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專業音樂班的培訓。因此,要通過開辦專業的蒙古音樂文化學習班的方式,加大古代音樂文化的學習教育力度,為社會各界培養更多的音樂人才。
(三)利用傳統節日促進蒙古音樂文化的繼承
古代蒙古族音樂繼承和發展,可以通過融入節日慶祝音樂,傳統節日音樂文化藝術表演的形式,讓現代人們認識和學習經典的音樂文化。蒙古族的節日眾多,例如舊歷新年、那達慕大會、敖包節、馬奶節、剪羊毛節等,這些節日蒙古族人都會集聚在一起,大家共同慶祝節日。在這些節日中,會有很多音樂藝術表演,因此,可以通過傳統音樂文化藝術表演的形式,鼓勵更多的現代人學習并參與到傳統音樂藝術表演中,讓年輕一代掌握傳統的經典音樂文化藝術內涵。
四、結束語
蒙古族古代音樂文化是蒙古族人民古代生活的真實反映,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在當前傳統優秀文化保護意識不斷增強的背景下,應該加大對蒙古族古代優秀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力度。
參考文獻
[1]馮吉亮.新疆民族音樂文化在中小學教育傳承的調查報告——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縣第四中學為例[J].戲劇之家,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