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璨
【摘要】拉赫瑪尼諾夫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一位帶有濃厚俄羅斯風格的浪漫派音樂家。本文欲從作品創作背景、曲式、樂曲風格幾個方面對其g小調前奏曲(Op.23 No.5)民族性的體現進行分析。
【關鍵詞】拉赫瑪尼諾夫;g小調前奏曲;民族性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一位帶有濃厚俄羅斯風格的浪漫派音樂家。他共創作了24首鋼琴前奏曲,包括作于1982年的op.3之2(1首)、作于1901年的op.23(10首)以及作于1910年的op.32(13首)。作品op.23之5(g小調前奏曲)是拉赫瑪尼諾夫前奏曲中最為出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一、創作背景
g小調前奏曲創作于1901年。此時俄國在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大趨勢下,形勢愈加嚴峻,世界經濟危機激發的社會矛盾愈發尖銳,各個聯盟都在為推翻沙皇的統治作斗爭,祖國和人民在這場戰爭中遭受摧殘,激發了拉赫瑪尼諾夫的民族責任感。此外,就拉赫瑪尼諾夫個人而言,他已從之前演出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第二鋼琴協奏曲》的完成也使他看到了希望,這使得拉赫瑪尼諾夫受戰亂影響的陰郁心情發生了巨大變化,成為他創作的高峰期。
二、曲式中的民族性
(一)結構分析
本曲為復三部曲式,為單三部(A-B-A結構),為主題陳述部分,強弱對比鮮明,典型的進行曲風格,B部分同A的對比性不大,仍采用部分結構,在此基礎上擴展,以八度跳音下行連接至A部分。發展中部與A形成鮮明對比,右手旋律以八度的形式級進發展,左手琶音式織體快速流動渲染憂國氣氛。再現部在主題形象的基礎上發展,尾聲部分短小精干,拉赫瑪尼諾夫用3小節結束全曲。從呈示部的激昂,到發展中部的抒情,再到再現部的氣勢磅礴、一氣呵成的揮灑,如同拉赫瑪尼諾夫的心境一般,先是對國家民族飽受危難的憤恨之情,緊接著陷入深深的擔憂,最后化悲憤為力量,對民族的復興充滿信心。
(二)材料分析
一個低音八度加前十六的節奏型貫穿全曲,此材料是典型的俄羅斯民間舞蹈節奏,有強烈的動機因素,A部分主題陳述以它為基礎進行發展,強弱對比鮮明,后一樂句依然是主題素材的一個發展,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此主題形象,隨著此后表情術語力度記號的加強,層層遞進推向高潮(見譜例1)。
譜例1:
到發展中部,材料從進行曲風格轉為抒情式寫法,緊密的前十六分節奏在高低音兩聲部分開,高音區變為和弦式的材料,旋律線條放在每個和弦的最高音上,以八度的形式級進發展。低音區變為琶音式分解型的材料,相互襯托,構成一個更為立體的畫面。到A再現部,主題材料再次出現,氣勢比A部分更為磅礴,節奏也更為緊湊,此處更像是主題材料的變奏形式,加入上行半音,使氣氛更為緊張。
(三)和聲及旋律分析
同巴赫、肖邦的前奏曲一樣,拉赫瑪尼諾夫的24首前奏曲也分別在24個大小調上。此曲主調是g小調,但卻應用了大量的色彩性和聲,從g小調轉至同主音G大調上,期間經過反復的離調,最后回到主調上(見譜例2),體現了俄羅斯民族音樂風格。此外,在俄羅斯民族音樂中,作曲家慣用流線型旋律,在發展中部,拉赫同樣運用大量的和聲制造多層次旋律線條,且多為二度關系進行,高聲部與中聲部旋律線條相輔相成,更突出了濃厚的俄羅斯風格,使聲音更為立體。
譜例2:
三、樂曲風格中的民族性
俄羅斯地跨歐亞兩州,地域廣闊且氣候惡劣,正是因為它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俄羅斯民族堅忍不拔、勇于拼搏的品格。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風格雖是浪漫主義,但他繼承了以柴科夫斯基為主的俄羅斯音樂,其作品同大多俄羅斯音樂一樣,思想性意味重。此g小調前奏曲,呈示部與再現部的風格都是激昂不屈,密集的音響效果仿佛是俄羅斯民族做斗爭的場景,發展中部,給人以陰郁卻隱忍的感覺,仿佛在如此熱鬧的場景中也無法掩飾對國家前途的憂心,但為了國家和民族,仍舊義無反顧向前而去,就如同俄羅斯民族與生俱來的特性,質樸、渾厚且臨危不懼。
參考文獻
[1]惠悅聰.淺析拉赫瑪尼諾夫鋼琴《前奏曲》(op.23 no.5)中的感情因素[J].教育觀察,2013(0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