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視唱練耳作為一種創新型教學方法,實現了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術的高度融合,對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和音樂綜合能力的提高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學生能夠在視唱練耳的教學模式下,不斷強化唱功和提升自我。基于此,本文首先闡述了視唱練耳教學對音樂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以此為基礎,研究和探討了視唱練耳教學中音樂能力培養策略,旨在明確音樂教學中視唱練耳方法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視唱練耳;音樂能力;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絕非易事,也絕不是短期之內就能實現的,需要經過長期地積累與完善,在持續強化中得以實現。視唱練耳作為一種新式教學方法,對學生的音樂能力、音樂素養的全面提高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音樂教學過程中,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情感能夠通過音樂表達出來,然而在舞臺上的完美呈現,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音樂能力和素養的培養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也需要教師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需要學校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學生只有完全掌握了不同類型音樂作品的視唱、聽辨能力,才能視為真正意義上的音樂能力。視唱練耳教學方法為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視唱練耳教學方法對音樂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音樂能力培養不僅包含了音樂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而且涉及到音樂綜合素養和獲取音樂的才能,音樂能力是掌握音樂技能、了解音樂知識、運用音樂的基礎和前提。通常而言,音樂能力具體包含了識譜、聽音、視唱、欣賞、音律、寫作、節奏等方面的基礎能力,特別是聽音、視唱是判斷音樂能力和素養的主要依據。一個具有良好音樂素養和較高音樂能力的人,能夠在利用聽音、視唱等進行音樂類型的識別和音律的調整,并且可以通過聲音來加以辨別,做出識別、了解、調試等行為[1]。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變革,素質教育體制得以全面建立,要求音樂類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僅要注重人才音樂基本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的培養,而且要注重人才音樂潛能的發掘,切實提高人才的音樂感知能力和表現能力,從而得到更加全面地提高。視唱練耳教學方法的科學運用有利于學生聲樂學習技能的提高。
視唱練耳教學模式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視唱教學和聽覺教學。其中視唱指的是對照樂譜歌唱,需要準確識別樂譜,了解譜號,熟悉音符等,并且要確保節奏準、音律準、音調準;練耳就是聽覺的培養,通過對音樂音律、音調等進行仔細聽辨,加深對音樂的記憶。視唱練耳是一種常見的音樂教學方法,對于學習者音樂學習能力、實踐運用能力的提升來講,作用和意義重大[2]。
二、視唱練耳教學中音樂能力的培養策略
視唱練耳作為聲樂教育領域的一種新型化教學模式,主要包含了三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視唱、練耳與基礎樂理。三個方面的內容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形成完整統一的整體。研究表明,視唱練耳教學在音樂教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也是音樂能力培養的基礎手段。下面將重點研究視唱練耳教學中音樂能力培養策略。
(一)和聲感的培養
和聲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小同音程根據既定的標準、規范、規律組合而成的音響,和聲從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音樂風格、音樂類型,對音樂主題的影響較大。視唱練耳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需要重視學生和聲感的訓練和培養,和聲感的培養有利于學生音樂層次感、立體感的體現[3]。筆者通過研究總結,認為視唱練耳教學中和聲感的訓練與培養需要從以下兩個層面入手:
第一,傳統方式的和聲感訓練和培養。傳統模式下,學生和聲感的訓練和培養主要依靠鋼琴教學來完成。和聲感訓練和培養過程中,要求教師對學生聽覺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掌握,并不斷提高聽覺能力,特別是要完全掌握小同和聲的技巧。例如在C自然大調練習的時候,教師可以一邊彈鋼琴,一邊讓學生聽、唱,聽、唱結束后,要求學生根據聽到的曲調來說出性質、色彩和效果。對于學生聽不準的地方,教師要進行二次彈琴,學生進行二次聽辨,直到學生的聽音和辨別完全準確為止。接下來,教師需要重點訓練學生C大調和弦鏈接的四部和聲的聽辨能力,嚴格按照小同的和弦色彩規則進行小同訓練,采取對比的方式,將一個減三和弦融入到若干個非減三和弦當中,充分突顯出小同和弦的小同屬性。與此同時,要培養學生的構唱能力,這也是傳統和聲感訓練的基本方法之一,教師需要按照和弦、調式等進行和弦構唱方式的設置,以此來增強學生和弦運用能力。在C自然大調聽辨過程中,教師在彈奏鋼琴的同時,讓學生對每一個音進行有效識別,進而進行向上或向下的構唱,最終組合成三和弦音高。
第二,根據課程大綱和音樂作品,有針對性地開展和聲感訓練和培養。傳統的和聲感訓練過程中,教師將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的訓練作為重點,造成理論與實踐不能有機結合起來。因此,教師只有結合音樂作品實際開展有針對性的訓練,才能達到培養學生音樂能力的目的。比如在《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插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了解作品的聲部構成,分別從男高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低音等層面出發,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由低潮逐步到達高潮[4]。一方面要求學生唱好聲部旋律,另一方面還需要對各個聲部之間的關系全面掌握。這樣一來,學生能夠對作品中和聲旋律有所了解,利用視唱練耳的教學方法,不斷增強和聲感,逐步提高和聲運用水平。
(二)節奏感的培養
每一部音樂作品,都具有獨特的節奏感。所謂的節奏感,就是在作品演奏過程中感受其節奏的能力,作為人們自身的一種本能,能夠根據音樂作品的節拍,調節演奏的進度。因此,節奏感訓練和培養的主要目的是激發學習者潛在的節奏把握和運用潛力,在自我調節和規范運用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充實,最終形成一種具有創造性、創新性的音樂能力,是培養學生對音樂感知、創造、創新能力的基礎手段之一[5]。對于任何一部音樂作品來講,節奏感是與生俱來的,并且伴有一定的復雜性和廣泛性,是體現作品形象、表達作品內涵的一種手段。視唱練耳教學中節奏感的培養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通過聽辨不同音樂作品來了解其休止符和音符,明確各音符、休止符之間的關系,學生在訓練過程中,能夠根據音符的不同,總結和歸納出作品的節奏特點。學生在了解音樂作品節奏類型和掌握音樂作品基本規律的同時,通過仔細聽辨和準確識別,把握作品的節奏時值,進而來掌握作品的節奏規律,不斷提高學生音樂運用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優秀的音樂素養。
第二,通過以經典音樂作品解析為例,注意聽辨和識別,了解作品的節奏、韻律,讓學生根據音樂節拍掌握音樂節奏,在一定的訓練過程和環境下,對作品節奏行間的發展趨向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對不同類型的音樂作品的節奏都有所了解。學生只有對音樂作品的拍子、節奏有一定的掌握,才能通過聽辨、識別、記憶的方法熟悉作品。研究發現,音樂節奏記憶過程的教學方法有背誦、改錯、聽寫作品、填充曲譜等[6]。
第三,堅持以學生為主,以學生的打拍法為基礎,明確打拍的節點與打拍力度,在反復地練習過程中掌握打拍節奏、速度,深刻感知節奏值,為形成科學的打拍方法奠定基礎。另外,視唱練耳教學中,要注重結合實際作品進行節奏聯系,完全了解和掌握各類作品的不同節奏,最終達到培養學生節奏感能力的目的。
(三)旋律感的培養
由于音樂作品類型、風格及內容不同,所以所表現出的旋律存在一定差別。旋律是所有音樂作品的共性表現,是音樂作品形象、主題、特征等的集中體現。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對音樂作品旋律感知能力是衡量一個人音樂綜合能力、綜合素養的重要指標之一。也就是說,只有準確感知音樂旋律,才能充分了解音樂,才能對音樂作品有一個系統、全面的認識,才能以最好的方式和方法來表達作品。研究表明,視唱練耳教學中,旋律感是音樂能力培養的重點之一,需要引起教師和學生的高度重視。本文筆者通過深入部分院校,對視唱練耳課堂教學進行了現場聽課,發現相當一部分教師在培養學生旋律感能力過程中,以講解音樂節奏、作品音高為主,忽視了音樂作品旋律結構、旋律規則等主要內容的具體講解,直接影響到學生旋律感能力的培養[7]。在歸納前人學者研究成果和實際調研、訪談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學生音樂旋律感能力的培養需要從多角度、多層次出發,運用多種方式、方法,突出方式和方法的科學、可行性。唯有此,才能為學生旋律感能力的培養提供前提保障。為此,筆者結合實際調研結果,提出視唱練耳教學中音樂旋律感能力培養的策略有以下兩個:
第一,模唱訓練法。所謂的模唱訓練法,就是在既定的最短時間內對音樂作品的旋律有一個準確、清晰的認識,并且能夠完整的記下來、正確地唱出來,這是作為學生音樂能力和素養的主要評判標準之一。一方面,教師要建立從整體到局部的思維意識,從宏觀層面出發,向學生講述音樂作品的規則、屬性,從微觀層面來講述音樂作品的旋律變化、強弱,結合肢體語言加深記憶,學生自然會對音樂作品的旋律有一個具體的掌握;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通過聽音來記憶下來,并進行準確演唱,從中來發現和總結問題。比如當音樂作品演奏結束后,學生根據聆聽和記憶的結果,進行模擬演唱,教師根據學生演唱的效果,做出客觀評價,提出模擬演唱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幫助學生制定改進計劃。此外,音樂作品的旋律要不斷重復,在反復出現的過程中,學生才能記憶得更加深刻,模擬演唱的效果也會不斷增強,不僅有利于學生記憶、演唱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學生音樂旋律感的訓練和培養。
第二,填充訓練法。音樂旋律填充訓練方法就是根據作品的旋律節奏進行補充性的彈奏、演唱,也就是在作品原有旋律、節奏、韻律的基礎上,補充進去一些必要的東西。需要注意的是,補充內容風格要與音樂作品原有風格保持一致,否則,會影響到作品固有的旋律。
三、結語
綜上所述,視唱練耳教學中音樂能力的培養主要包含了三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和聲感、節奏感和旋律感。通過運用視唱練耳的教學方法,不僅有利于學習者音樂基本知識能力、專業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學生音樂綜合素養的提高。因此,視唱練耳對于培養學生音樂能力來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參考文獻
[1]達古拉.視唱練耳教學中“內心音樂聽覺”的培養策略研究[J].戲劇之家,2017(07):248.
[2]張樂.視唱練耳教學中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研究[J].音樂時空,2016(08):167,166.
[3]劉艷林.視唱練耳教學中如何培養“內心音樂聽覺”的策略探究[J].新課程(下),2016(05):217.
[4]王霞.基于樂理知識的視唱練耳教學探究—評《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教學方法技能訓練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5(23):2.
[5]趙楠.視唱練耳教學過程中音樂記憶能力培養策略[J].戲劇之家,2015(22):213.
[6]楊曉晴.視唱練耳教學中培養音樂能力的綜合方法[J].音樂時空,2015(01):150.
[7]王琰.論視唱練耳教學中對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鄧磊(1984—),女,漢族,河南鄭州人,碩士,河南廣播電視大學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音樂理論、視唱練耳、鋼琴教學、鋼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