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社會網絡技術越來越發達,音樂傳播的途徑不斷增多,人們很容易就能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除了傳統的民族音樂之外,還有古典音樂、流行音樂以及其他種類的音樂。本文主要從課程編排、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幾個方面著手,反思現階段高校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情況,從而促使我國高校音樂欣賞課不斷進行創新。
【關鍵詞】多元文化;高校音樂課;音樂欣賞
【中圖分類號】G613 【文獻標識碼】A
一、音樂欣賞課程設置
傳統音樂及西方古典音樂在高中時期學生已經有所接觸,所以在音樂欣賞課中可以適當進行安排。如果學校條件允許,音樂欣賞課程可以分成兩個學期安排,上一個學期以傳統音樂和歐洲古典音樂為主,在授課之余可以組織學生欣賞民族音樂及古典音樂的音樂會,讓學生與音樂近距離接觸,充分體會音樂獨特的魅力。另一個學期的課時則可以安排其他形式的音樂欣賞。此處所說的其他音樂形式,就是傳統音樂及歐洲古典音樂之外的其他音樂形式,世界各地的音樂均可以包括在內,這樣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但是無論課堂時間再充足,都無法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欣賞音樂。如何在課堂教學時間內盡可能引導學生了解更多的音樂文化,充分體驗不同文化所帶來的獨特感受是音樂欣賞課教師應當重點關注的問題。
二、多元化教學內容
音樂欣賞課應當始終以教學內容為中心,而欣賞的內容應當包括各種不同的音樂文化。這一點在前文中已經有所提及,可以將民族音樂和歐洲古典音樂集中安排在一個學期內,而另一個學期的欣賞內容則可以包括各種不同的音樂文化,比如日本音樂、阿拉伯音樂、俄羅斯音樂和現代音樂等。從當前的形勢來看,大部分學生對流行音樂特別感興趣。在進行音樂欣賞課教學引導學生欣賞不同音樂文化時,不僅應當準備豐富的欣賞曲目,還應當對音樂文化進行介紹,比如音樂發展的歷程等等。多元音樂文化包括多種形式的音樂,以爵士樂為例,其在世界樂壇上亨有盛譽并且也得到了國內許多學生的喜愛。教師在教授時如果只讓學生聽音樂及觀看視頻,就會顯得十分單調,同時學生也無法真正理解音樂的內涵。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時需要簡單介紹與音樂相關的文化,只有讓學生懂得音樂背后的文化才能真正理解音樂。
三、教學方法推陳出新
與十年前相比,高校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方式已經有了極大的變化。尤其是高度發達的信息技術,可以說為音樂欣賞課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將現代信息技術引入音樂欣賞課堂,不僅豐富了課堂的內容及教學的形式,同時也極大地減輕了教師的負擔,還能帶給學生更加強烈的感受,從而更加方便快捷地將音樂文化引入課堂。為了讓學生更加充分地了解不同的音樂文化,教師們不遺余力地對教學方式進行了創新。但就現階段的情況來看,仍然無法滿足實際需求,部分學生仍然沒有認識到音樂欣賞課的價值,甚至在課堂上做其他不相干的事,主動參與學習的學生廖廖無幾。就算教師改變過去的教學方式,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但收效仍然差強人意,甚至出現了教師與學生各自為陣的現象。很顯然,教學效果與最初的目標相差甚遠,學生并沒有真正參與,僅僅只是被動地進行旁觀。教師可以改變教學的方式,讓學生試著去演唱去模仿,比如截取一段旋律讓學生試唱,教師再適當地給予點評,則能極大地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也可以即興進行編排和講解,比如分成兩個聲部由男生和女生分開進行演唱。這樣不僅能夠讓課堂的氛圍變得活躍,增強學生學習的意愿,同時還能幫助學生迅速掌握音樂的特征。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選擇在教學時恰當地加入表演的內容,尤其是有關傳統器樂的部分,教師可以在教學時安排專業學生表演,同時對作品的內容、樂器構造及作品特點進行講解,從而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通過上述方法,教師可以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引導學生欣賞更多的音樂,充分體會音樂的魅力,而這也是音樂欣賞課的真正價值所在。
四、教學理念緊跟時代步伐
高校音樂欣賞課的內容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自身,可以由教師進行挑選,尤其是非專業學生,欣賞課的內容是重深度還是重廣度,一直以來都是音樂欣賞課教師關注與爭論的焦點所在。音樂欣賞課并不僅僅只是為了讓學生學習與音樂相關的知識,更重要的一點在于讓學生了解不同的音樂文化,進而產生濃厚興趣并積極主動地去學習。作為教師應當不斷努力地學習與世界音樂文化相關的知識,同時還要意識到音樂欣賞課必須要重視傳統音樂和西方古典音樂,但不能僅僅局限于上述兩者。在教學的同時教師也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培養多元化的音樂審美,而高校學生也同樣需要具備這種意識,要認識到不同音樂都有其價值所在,不能因為偏好其中一種音樂就對其他形式的音樂心生反感。所以針對音樂欣賞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必須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念。
參考文獻
[1]張雁.淺談多元文化在高職音樂欣賞課中的滲透[J].黑河學刊,2011(06).
作者簡介:李佩玉(1984—),女,漢族,山西省大同市人,碩士研究生,助教,就職于山西大同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