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論文以淮劇音樂發展和演變為分析藍本,嘗試分析在新時代背景下,淮劇音樂如何借助新的傳播媒介,實現自身傳播、發展和傳承的現實路徑,具有一定的理論研究價值和實踐參考價值。
【關鍵詞】淮劇音樂;新媒介;傳承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淮劇作為具有百年發展歷史的特殊地方劇種,在長期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完善的理論體系和演繹范式。在當前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宏觀政策背景下,國家對于地方劇種的保護和傳承持有鮮明的鼓勵態度,淮劇及淮劇音樂也面臨著艱難的轉型,其傳播傳承必然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和挑戰。在全面、深刻地把握淮劇音樂的發展過程和藝術特性的基礎之上,結合新型傳播媒介和規律,進而探討在新時期如何更好地傳播、傳承,這是理性的藝術態度。
一、淮劇音樂的概念和特點
(一)淮劇音樂的概念
淮劇又稱江淮戲,一百多年前誕生和發展于江蘇省的鹽城、阜寧、寶應一帶地區,最初以民間小調為其主要藝術呈現方式,在隨后漫長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中,介入了民間藝人、藝術大師的再加工、再創新,實現了單純的民間小調向完整戲曲音樂的轉變。在這一轉變過程中,淮劇及音樂不斷與周邊的京劇、黃梅戲、滬劇等地方性藝術形式相互交融,相互融合,進而構建起完整的藝術形態,成為江蘇地區最具特色的地方戲劇形式。
(二)淮劇音樂的特點
作為我國“非遺”地方性文化,淮劇的藝術風格非常突出和鮮明,音樂風格根據戲劇內容不同,呈現出多樣化的風格,或溫婉細膩,或粗獷豪放,或質樸真誠,極具地方文化特性;演繹者唱腔多變,聲線豐富,旋律高亢,并且融入傳統的鑼鼓、曲牌等藝術形式,有著多樣化的藝術審美。淮劇音樂作為淮劇的重要組成部分,自身也呈現出發展多變的特性,根據淮劇內容的不同演繹,不斷融入來自民間、地方的音樂素材,已經形成了拉調、淮調和自由調為主的曲調結構,不同的唱腔和曲調,使淮劇音樂更加富于變化,旋律更加豐富,節奏更加自由,在江蘇一帶具有極高的辨識度和群眾認可度。
二、淮劇音樂傳承歷史
(一)形成期
淮劇音樂和國內其他地方民間劇種,最初誕生于江蘇北部一帶的農民、漁民中間,是群眾在進行勞動勞作時的唱調,本身并不具有非常嚴密的藝術性和演繹性,甚至很多淮劇音樂只是最初群眾的無意識哼唱。后來經過口口相傳,逐漸形成了在一定范圍內廣為流傳的民間小調,主要適用于婚慶、船市、求雨、廟會等具有儀式感和祭祀性的民間活動中,農民、漁民、鹽民等不同民間藝人的充分融合,使淮劇音樂有了雛形。
(二)發展期
淮劇音樂誕生之后,由于其自身具備非常鮮明的地方文化屬性和群眾基礎,因此受到了地方民眾的歡迎,民間組建和出現了很多戲劇社團。蘇北地區普遍沒有搭建劇場,因此很多戲劇社團都是在廟宇、私家府宅等公開、半公開場合演出,更多的草根戲班子則是通過搭設簡陋的露天舞臺,作為演出的臨時場所。時至民國初期,眾多大型劇場紛紛出現,比如當時在江蘇興化縣城的“新民大劇院”“更新大劇院”等,標志著劇場建設的規模化發展。由于地域相連、習俗相近、文化相融,大量戲劇的出現自然為淮劇音樂的發展和傳播提供了極好的外部空間,此階段出現了大量優秀的淮劇民間藝人,比如謝瑞龍、顧漢章、何益山等其作為班主引領喜劇班子活躍在蘇北淮劇演出市場。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淮劇音樂劇目,比如《三戲白牡丹》《貍貓換太子》《三娘教子》等,深受當時民眾的歡迎。
(三)成熟期
淮劇音樂真正形成完整的藝術表演體系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良好的外部政治環境,為淮劇音樂的成熟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新中國成立之初,蘇北地方政府就制定了促進和扶持淮劇音樂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吸引社會資金和力量搭建大型戲劇舞臺、戲園子。社會淮劇表演團體也日漸增多,與之前階段對比,不僅在劇目的數量和內容上有所創新突破,而且形式也發生了積極的改變,從以往的幕表戲發展為劇本戲,逐步使劇團走上了正軌。另一方面,淮劇音樂成熟的標志是其在更廣的范圍內實現了傳播,已經不局限于江蘇北部地區,而是隨著演出市場的興盛,逐步走向了全國,題材涉獵也更加多樣,既有傳統淮劇劇目《團圓之恨》《小寡婦上墳》,也有反映革命情懷、戰爭題材的《在戰斗中成長》。一大批優秀淮劇音樂藝人也聲名鵲起,進一步提升了淮劇音樂在國內觀眾心中的聲望,比如孫紅霞、周少芳、王月龍等。
(四)輝煌期
進入新時期以來,隨著國內文化政策的日益開放和多元,民間藝術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淮劇音樂也真正步入成熟期。一些能夠反映時代風貌、迎合當代群眾需求的淮劇音樂和優秀表演家開始大量出現,更是讓淮劇音樂風靡大江南北。地方戲劇社團也在進行積極地改革和劇目創新,在繼承“陳派”演唱的基礎之上,著力打造“俗中帶雅、情景交融、唱腔優美、跌延起伏”的音樂風格,將音樂演奏和演繹與現代化舞臺燈光、舞美等相互融合,形成了全新的藝術體驗和美感。
在唱腔、演唱技巧方面,淮劇音樂人也始終沒有停止探索的腳步,將著名作曲家趙震芳和陳德林二位老師創編的將旦角常用的“自由調”“小悲調”“大悲調”唱腔融合運用到生角唱腔中,加之該團副團長瞿九干新作的一些優美曲調在演出中的伴奏,使得傳統的淮劇音樂曲式更加完整、格調更加濃郁,尤其是“生腔小悲調”更是成為新時期淮劇音樂的重要代表風格,拓寬了淮劇生腔的音域,增強了淮劇藝術的表現力。
三、加快淮劇音樂傳播傳承的路徑分析
對于淮劇音樂發展歷史的分析和研究,本質上就是對其傳播、傳承的路徑進行回顧,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其選擇的傳承方式也不盡相同。時至今日,淮劇音樂在多元化藝術流派的沖擊之下,已經逐漸式微,重振淮劇音樂的輝煌,這是保護“非遺”的內在要求,更是煥發民族藝術的必然選擇。筆者認為,在新時期進一步弘揚和傳承淮劇音樂,可以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加快淮劇音樂創新,增強對觀眾的吸引力
創新是藝術創作的靈魂,淮劇音樂藝術經過多年發展,時至今日,其在表現形式、曲藝內容等方面都已經明顯滯后于當前國內觀眾的欣賞情趣,當前的國內觀眾更喜歡時尚、快節奏、時代感強的曲藝形式。而淮劇音樂這一藝術形式在新媒體時代、傳統戲劇喪失壟斷地位的宏觀背景下,如果還不實施創新,必然導致自絕發展道路。從實際操作層面來看,淮劇音樂首先需要在內容上創新,將曲目故事改造得更加具有現代性,在演員表演動作方面,擺脫以往唱念做打的舊有程式化表演,將選取的動作更加現代化,更能被廣大觀眾所認可和接受,比如和舞臺劇結合起來,嘗試創作出具有時代感的曲藝形式;另外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對對白、旁白的改良,以往的淮劇音樂演繹語言多是運用蘇北一帶的方言,受眾范圍較小,語義缺乏現代感,難以被觀眾所接受。基于此,對其進行改造,應該對念白、唱腔改變,使之更貼近實際生活。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廣大觀眾走進淮劇音樂。
(二)加大對淮劇音樂藝術的扶持,強化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淮劇音樂的弘揚和傳承必然離不開一大批具有專業素養和演出能力的人才,面對當前淮劇音樂傳承斷層、人才青黃不接的現狀,國家和地方政府應該出臺專門的人才培養方案,將淮劇音樂藝術弘揚和傳承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在制度、財政、劇院發展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扶持,比如政府可以拿出專項資金,鼓勵淮劇音樂藝術團體走出國門,面向世界,獲得更加廣泛范圍內的認同。在人才培養方面,可以在專業戲曲院校中設置相關的課程,實現此方面人才培養的常態化和制度化,為這一藝術形式的傳承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
(三)積極對接新媒體,賦予淮劇音樂新活力
在新媒體時代,傳統藝術的弘揚和傳承需要與新媒體、新媒介進行有效對接,這符合藝術傳播的規律,也順應了社會發展潮流。傳統淮劇音樂都是在線下與少數觀眾互動,缺少和更廣范圍內觀眾的互動。因此,淮劇音樂可以嘗試和電視媒介對接,不僅打破了傳統曲藝的時空限制,將傳統曲藝音樂從舞臺搬到熒幕,滿足了廣大劇迷足不出戶欣賞民間藝術的愿望,在極大程度上擴大了傳統曲藝的觀眾群,還產生了豐富多彩的電視曲藝節目,豐富了傳統曲藝藝術和電視藝術的表現力,實現雙贏效果。比如說,結合當前電視選秀節目多樣的特點,嘗試開辦以淮劇音樂為主要題材的選秀活動,通過少數優秀曲藝人才的帶動,吸引更多的愛好者參與到淮劇音樂的宣傳和討論中。
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媒體曲藝音樂”開始出現,并成為更具發展活力的形式之一。從實踐看,以淮劇音樂為代表的傳統區域已經加速與多媒體的融合,而多媒體技術也更多的延伸到傳統曲藝體例中,比如,把曲藝中各種唱腔、程式化的表達轉換為計算機的程序輸入電腦,計算機通過模仿曲藝演員的唱腔自動生成“電子唱腔”。從藝術表現上看,電子唱腔已經是獨立的藝術形態,但是其在內核上還依然是傳統曲藝的精髓。因此,在弘揚淮劇音樂時,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借鑒這一方式,通過電子唱腔更大范圍地擴大受眾范圍。
四、結語
淮劇音樂作為具有悠久發展歷史的地方藝術形式之一,在多媒體、新媒介的沖擊下,其自身的傳承和弘揚還面臨著一系列重要問題和挑戰。應對問題,化解挑戰,不僅是淮劇音樂實現自我革新和發展的一大議題,更是所有傳統地方藝術形式需要共同面對的難題。本篇論文以淮劇音樂藝術為例,圍繞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在進行初步分析基礎之上,提出了對策建議,具有一定的理論參考價值。但是從更加長遠的角度看,想要真正解決傳統地方藝術和新媒體之間存在的矛盾,必須立足實踐,不斷總結經驗,創新方法和思路,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實現傳統藝術形式的弘揚和傳承。
參考文獻
[1]劉艷卉.上海淮劇研究[D].上海:上海戲劇學院,2007.
[2]朱玉江.鹽城淮劇傳承的考查與本土音樂課程建構[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5.
[3]吳艷.淮劇陳派創腔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7.
[4]李曦.孤獨的太陽花——對當代淮劇傳承方式的思考[J].北方音樂,2012(120).
作者簡介:趙建培,男,漢族,鹽城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教師,副教授,研究方向:作曲理論(和聲、復調、曲式)、戲曲理論、二胡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