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年來,我國識譜教學存在費時費力而效果差的問題。識譜教學過于分散,違反記憶規律;先識譜后唱歌,違反學生的認識規律。依據音階教唱名,采用大小調式音階,不符合音樂發展規律。為了改變當前識譜教學的尷尬,彌補識譜教學中的不足,全面提高素質教育改革質量,更好地完成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應從四個方面入手:一是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先入為主;二是改變音樂的教學模式;三是樂器進課堂,鞏固識譜效果;四是利用創編旋律提高識譜能力。
【關鍵詞】識譜教學;音符;興趣;規律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多年來,我國識譜教學存在費時費力而效果差的問題。正如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近十年,我國一些中小學在投入了難以數記的音樂課教學后,沒能培養出多少識譜的學生,更沒有培養出一個全能識譜的班級。這種音樂教學中出現的現象不禁讓人心寒。現在的青少年學生如此的聰穎,到底是什么原因讓學生變得如此遲鈍?簡單的七個音符為何如此令學生為難?
沈濤仁先生曾在《音樂周報》上提出這樣一個疑問“幾年教不會七個唱名這是為何?”他還做了一項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我國中學畢業生的識譜率不足0.5%,許多學生沒有在中學的音樂課上學習視唱。在調查的十所中學1400名高中生中能視唱簡單樂曲的學生僅占12%;在兩所高中400名學生中僅有38人能視唱,還不到總數的10%。這個調查數字相對于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差距太大。如果說數字有一定的局限性,那學生的想法應該引起我們的思考,喜歡音樂,不喜歡上音樂課,特別是樂理視唱課的原因何在。
這樣的報道充分暴露了什么問題呢?新課程改革已經進行了很多年,并且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但在識譜教學方面產生的效果,卻沒有得到明顯的提高,因而需要引起人們的重視,以及思考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從個人的觀點來看,認為一方面是因為“不重視”,還有很大的原因是我們對識譜教學的認識存在一定誤區。
一、對新課程改革存在的誤解分析
新的課程改革是改變過去重技術的情況進行轉變,并對情感方面的教育加強重視,即對學科本身的審美價值更加重視,從而降低學科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總的來說,原來的雙基目標已經轉變為三維目標。在新的教材中,專門訓練學生識譜技能的視唱練耳已經不存在,學生學習的難度在下降,學習興趣得到提升,學習音樂的熱情在增強,對于推動音樂教育的現代化發展有著極大影響。從部分教師的教學情況來看,視唱練耳的取消,學生的識譜能力不會受到影響,孩子對音樂的喜歡程度也不會受到影響,即識譜教學本來就是多余的。由此可見,識譜教學已經從學歌必學譜發展成為學歌未必唱譜,也可以學歌不唱譜。所以,部分老師在識譜教學的教學目標上沒有較高的要求,出現識譜教學沒有計劃性、系統性的現象,最終降低教學效果。雖然新課改在知識技能、識譜教學上的要求低,但并沒有將其取消,因而不能是空白的。所以,在新課標提出的三維目標中,知識技能占據著一定比例,并在新課標中規定“學生要能識讀簡單的樂譜”。不能識譜,則音樂根本無法很好地表現出來,情感也不能表達到位,各種新的創意也不能得到實現。
二、識譜教學的方法不科學
(一)識譜教學過于分散,違反記憶規律。
音樂課一個星期只有幾節,并且,教學內容這不只是識譜內容,組織復習的難度也大,容易出現“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教學情況。學生在學習后面的知識以時,已經將前面的忘記了很多,無法連續性、系統性地掌握,從而沒有成功的體驗,識譜的樂趣也在降低。所以,識譜最終成為學生音樂學習道路上一道跨不過去的坎。
(二)先識譜后唱歌,違反學生的認識規律
學生思維的發展一般是形象到抽象、容易到困難這樣的趨勢。如果先識譜后唱歌,則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律。長期這樣,學習效果不好,教學效率也不高。所以,學生上的音樂課可以說只是接受專業的視唱練耳訓練,根本無法增強學習音樂的興趣,最終導致大量喜歡音樂的學生不喜歡上音樂課。
(三)依據音階教唱名,采用大小調式音階,不符合音樂發展規律。
音樂是在人類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產生的,并不斷發展,如果單一地根據音階來識譜教學,則音樂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就會被切斷,生動有趣的音樂形象也會消失,最終學生接觸到的是沒有生命力的符號。可以想象一下,在學生興趣降低的情況下,老師的教學能取得怎樣的效果呢?
針對以上情況,為了改變當前識譜教學的尷尬,彌補識譜教學中的不足,全面提高素質教育改革質量,更好地完成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改善:
1.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先入為主
先讓學生唱會優美的歌曲,最好是學生熟悉的童謠或經典熟唱的民歌,讓學生從熟悉的旋律中認識音符,在會唱的基礎上,再倒回來練習歌曲曲譜和其中必學的樂理知識。實踐證明,這樣的學習有98%的學生興趣盎然,識譜積極準確,久而久之碰到類似節奏音高的旋律歌曲也能視唱出來。
2.改變音樂的教學模式
首先進行語言提示或稱教材分析,然后將學唱歌曲的部分前移,用聽唱、模唱甚至教唱的辦法讓學生掌握大概,待學生對作品的內容及特點有了基本理解,對教材中的美有了一定體驗,再讓學生視唱,這樣的視唱唱出的就不是干巴巴的音符了,而是賦予美感的音樂了。歌曲教會了再來視唱不是本末倒置了嗎?此言差矣,音樂的“本”應該是學會鑒賞音樂、享受音樂、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學會歌曲再視唱,更能知道音符高低長短的表意。久而久之,學生就不需要教師教唱,漸漸走上獨立視唱的道路。
3.樂器進課堂,鞏固食譜效果
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學以致用,熟能生巧。識譜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技能,只有不斷練習,才能真正熟練掌握。不論在哪個學校,與一般學生相比,會樂器的學生都具有較高的識譜能力。盡管新課改在識譜方面的要求有所降低,但在中學一周只有一節音樂課,音樂課教學內容比較豐富多彩的情況下,如果只在課堂時間完成各種教學任務,難度還是很大的。所以,樂器進校園可以幫助學生進行聽辨學習,從而演奏學生喜歡的歌曲,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增強學習興趣。
4.利用創編旋律提高識譜能力
創造性能力的培養,需要在音樂學習的各個環節以及整個過程中體現。識譜教學中各項內容、能力的培養,可以采用即興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參與,從而對節奏、音響、旋律等進行探索。即興活動可以對敏銳聽覺、迅速反應、節奏感等進行培養;感知音樂的結構、形式;理解音樂形象、表現等。
對初中二年級的教學進行分析,由于部分歌曲有著鮮明的民族特點,在進行教學之前,可以打亂歌曲旋律順序,將短小的排在一起,鍛煉學生的聽辨能力,讓他們重新排列旋律、彈唱。這樣通過先聽辨再創編的方式,讓學生聽和唱教材上的歌曲,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等。
只要充分利用音樂本身豐富的音響、色彩深邃的意境所誘發出來的神奇魅力,揚音樂之長,改變音樂唱歌課單一型教法,學生一定會早日拿到步入音樂殿堂的“金鑰匙”,成為具有一定音樂知識、技能、深層次音樂審美能力、創造性音樂表現力的新一代。
作者簡介:李海娟(1986—),女,漢族,山東棗莊人,本科,中學二級,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港溝中學,研究方向: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