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夜鶯與玫瑰》這部舞劇取材自奧斯卡·王爾德的同名童話。舞劇以愛情為題材,童話當基礎,舞蹈作載體,將現代與古典完美融合,用當代芭蕾舞劇加上古典戲劇配樂的表演形式,演繹了傳世的古典文學作品內涵。
【關鍵詞】夜鶯與玫瑰;舞劇;當代芭蕾
【中圖分類號】J618 【文獻標識碼】A
《夜鶯與玫瑰》是舞團總監王媛媛2015年創作的當代芭蕾舞作品,它改編自王爾德的同名童話《夜鶯與玫瑰》。舞劇以愛情為題材,童話當基礎,舞蹈作載體,表達了作者追求純粹愛情的人生態度。
一、童話中的文字
《夜鶯與玫瑰》是英國作家奧斯卡·王爾德在1888年出版的童話作品《快樂王子和其他故事》的其中一篇,它講述了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夜鶯與玫瑰》把在現實中虛構的故事模糊了背景,虛擬成了一個童話故事。這樣一來,主角夜鶯的性別模糊了,甚至它是不是“夜鶯”可能也不再重要,我們感受到的只是純粹的、高尚的愛。在這個故事中,現實的生活感消失了,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是一個內心中理想的唯美世界。王爾德以這種純粹描寫愛的感情,強調高尚的藝術之美,同在淡化現實氣息是,也以之對抗或是諷刺了現實的金錢至上主義。王爾德出生時的英國正面臨不斷激化的國內階級斗爭,在社會不斷動蕩與發展的特殊時代,他選擇了童話題材來寫作,正是以藝術來對抗現實。
二、戲劇中的音樂
《阿萊城姑娘》組曲原本是戲劇配樂,由19世紀法國歌劇作家比才創作,講述了普羅旺斯的一個農民青年的愛情悲劇。弗雷德里和一位阿萊城姑娘相愛,后來他因為家人的反對,決定與童年女友成婚。可在婚禮當天,他聽說了那位阿萊城姑娘與情人私奔的消息。內心依然深愛著阿萊城姑娘的弗雷德里無法控制自己,從閣樓窗口跳下去自殺了。比才以鮮明的色彩描寫了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地區的農村生活,成功地烘托出劇中主人公的悲慘結局,加強了戲劇的感染力量。
《阿萊城姑娘》與《夜鶯與玫瑰》這兩部作品雖然一個是戲劇,一個是童話小說,但它們都是關于愛情的悲劇故事。這套著愛情的悲劇內核,或者說帶著悲劇色彩的愛情,也許就是《阿萊城姑娘》組曲與舞劇《夜鶯與玫瑰》相遇的原因了。
三、舞蹈的減與加
與音樂這門聽覺藝術比起來,舞蹈更像是一門視覺藝術。它將情感、哲理等世間萬物以更加視覺化、形象化、更直觀而具有沖擊力的形式表達。尤其是現代舞蹈作品,雖然其表現形式比音樂更為直觀、具體,但其內容有時反而更加抽象。在舞蹈中,舞者的性別被模糊,有時甚至刻意將物種淡化,也有更多沒有故事情節的舞蹈,只表達其中的情緒和意境。而舞劇則將這兩種藝術融合了起來。大多數情況下,在舞劇中,舞蹈是主角,音樂、燈光、布景只是作為輔助的配角。
舞劇《夜鶯與玫瑰》的舞臺非常簡單,純粹的白、黃、藍、紅四個色彩,當劇情發展時,舞臺的主題顏色也隨之變換,只用幾抹簡單的色彩便形成強烈的對比。服裝則延續了舞團一貫的風格。簡潔大方、極具現代風格的服飾卻有著古典與童話的夢幻美。與歌劇比起來,少了華麗的舞臺與夸張的服裝,只留下極簡的形式,突出顏色的對比。除了簡明的燈光與服飾,舞劇只用了簡單的幾個道具,便給筆者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比如在第四幕“夜鶯之死”的結尾處,全黑的舞臺上方落下一捧粉末的紅,加了一束紅色光束,讓“夜鶯的死亡”去形達意,極具視覺震撼與沖擊力。在那一霎那,這場意料之中,卻突如其來的死亡清晰而又強烈地展現在眼前,著實讓人印象深刻。
《夜鶯與玫瑰》這部舞劇將現代與古典完美融合,用當代芭蕾舞劇加上古典戲劇配樂這樣的表演形式,來演繹傳世的古典文學作品內涵。通過當代芭蕾這種現當代的肢體語言和藝術形式,表達一個古典又浪漫的愛情故事,讓觀者更能真切地感受到舞蹈作品所傳達出的感情和信念。
將西方的經典作品中融入中國色彩是許多作品的表現方式,而這決定了作品中必然要帶有本民族舞蹈特點的表達語匯。或許是由于舞蹈編導王媛媛獨特的中國視覺,她沒有流于形式,簡單粗暴地加入如水袖等中國舞元素,而選擇了更深層次的韻律和審美,將中國元素真正融入到作品的骨血中。
在那部舞劇之后的訪談中,舞蹈編導王媛媛談到了她對于童話、對于夜鶯的理解。在她看來,原作是一個純粹的愛情故事,而夜鶯是愛的化身,無關男女,只追求純粹的愛的感情。夜鶯雖然死去,玫瑰雖然被碾碎,但夜鶯的價值已經得到體現,它是幸福的。言語之間她多次提到了“態度”一詞,在筆者看來,創作出《夜鶯與玫瑰》的王媛媛本人就是純粹的。入世即出世,越接近生活,就越遠離生活。
作者簡介:樊越(1994—),女,山西太原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西方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