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感教育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步驟,教師通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情感因素作用于課堂,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豐富其情感,完成整個教學活動。情感的表達是聲樂教學的重點,更能完整地對聲樂藝術與演唱技能進行表現。本文主要對聲樂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進行分析,希望本文能對廣大基層聲樂教育者在日常教學中提供實質性的幫助。
【關鍵詞】聲樂教學;素質培養;體驗感受;情感教育;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素質教育是當下倡導的先進教育理念,更注重受教育者能力與道德素質的培養。[1]聲樂是一門生動的藝術學科,更講究與情感的融合,借音樂抒發思想也是音樂表演藝術的精髓。音樂是聲樂教學的本質,音樂的表現離不開情感的融入,因此,將情感教育融入聲樂教學很有現實意義。下文將從情感教育的概念、目前聲樂教學中的問題及將情感教育融入聲樂教學的具體做法三個方面進行詳細闡述。
一、聲樂教學中應用情感教育的意義
(一)情感教育的概念
“唯理智教育傾向”是情感教育的主要理念,注重學生個性化與學習能力的培養。情感能調節人們的生活,將教學過程中融入情感能提升學生的情感增長率,加強音樂帶入感,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我國著名教育學家董琦曾表示:“情感教育是指教學過程中深刻影響學生,發揮出情感最積極的作用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當代學生建立正確的審美觀與價值觀,是素質教育的體現。”
(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能化解學生不良的情緒,在有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同時促進其認知發展,選入教材的樂曲都極具美感,飽含豐富的情感,若在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能將正能量傳遞給學生,促進認知發展。音樂能刺激人右腦的發育,情感教育能使樂曲的情感更飽滿,色彩更豐富,有助于學生的理解與右腦開發,對提高學生智力有很好的幫助。
二、目前聲樂教學中的問題
(一)聲樂教學理念落后
多數聲樂教師把教學重點放在歌唱技巧及音準的傳授上,對于樂曲的情感表達并不看重,長此以往成為“定局”聲樂課授課模式會打消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聲樂課也僅停留在技巧傳授的初級階段,造成學生對樂曲的理解薄弱,在演繹歌曲的時候不能全心投入,有濃重的“機械感”。
(二)教學模式相對單一
目前,我國多數的聲樂課堂多采用教師演示與技巧講解兩方面為主,沒有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沒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師為樹立威嚴感與學生距離較遠,課下接觸較少,這些因素都不利于聲樂教師進行情感教育。
三、情感教育融入聲樂教學的具體做法
(一)豐富教學模式,拉近師生距離
聲樂教師應摒棄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可增加聯想、情境創設等教學方式,加強學生的帶入感,讓學生能靜下心來感受音樂。也可設計與樂曲相關的活動,比如聽音樂用繪畫的方式表達,并讓學生對自己所繪故事進行講述,豐富教學模式,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也有助于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課堂氣氛輕松活躍。
(二)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學生的家庭環境及聲樂基礎都不相同,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制定教學方案時要照顧到每一位學生,對于教學目標和評價方式也進行豐富,對于每一位學生在演唱或表演上的擅長處進行表揚與鼓勵,淡化統一考核,讓學生自主挑選想表演的作品作為考核曲目,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
(三)深層挖掘樂曲情感,真正做到素質教育
教師在授課前對曲目進行了解,查閱作者資料及相關故事,深層次挖掘情感教學資源。在授課過程中讓學生們通過音樂了解人情、人性健全認知發展,用樂曲中積極的情感去影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講述作品所述的故事、創作背景,也可以對歌詞進行分析,教師通過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從樂曲中找到情感共同點,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在表演該曲目時能更“投入”,提升學生的鑒賞力與審美能力,無形中也增強學生的“舞臺表現力”。
四、總結
在聲樂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具有實際意義,聲樂教師要摒棄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融入多種教學模式,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做到技巧教學與情感教育并重,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深入挖掘情感,注重素質與技能培養,真正提高聲樂教學的質量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與舞臺表現力。
參考文獻
[1]楊曉亮.聲樂教育與情感教育的辯證關系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
作者簡介:許霽(1997—),男,漢族,河北滄州人,本科,研究方向:音樂學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