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靜
【摘要】音樂是陶冶情操的一種藝術方式,是傳遞人們內心情感的一種表達形式,同時也是體現人們的一種藝術修養。因此,家長需要重視小學生的素質水平教育,尤其是小學音樂課程的學習。因為小學音樂教學能夠有效培養小學生對音樂節奏的把控,能夠更加直觀地表達出小學生的情感,所以,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小學音樂課程的發展,加強培養小學生的音樂創作思維能力,體現出小學音樂的教學價值。本文將對律動在我國小學音樂的教學價值和教學方式進行研究。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方式;教學價值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小學音樂的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藝術涵養,能夠提高小學生的素質水平。而音樂律動則主要指音樂教師需要指導人們根據音樂進行有節奏的擺動或者演唱。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需要合理地規劃教學模式,制定出符合小學音樂課程教學的計劃方案,以便讓小學生在音樂的學習中,培養出良好的道德品質。
一、掌握音樂節奏的重要性
音樂節奏能夠更加快速地讓學生掌握學習音樂的技巧,能夠讓學生在演唱音樂的過程中,體會出音樂的感情,迅速準確地掌握音樂的魅力。例如,當學生在現場唱歌的時候,身體就會不由自主地跟隨音樂節奏而擺動。因此,音樂節奏對于學生來說,還可以幫助學生正確了解音樂的價值和情感。例如,學生在學習一首新的歌曲時,首先需要了解和熟悉這首歌曲的音樂節奏,然后根據掌握的音樂節奏來唱歌詞,這種學習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激發學習音樂的熱情。因為,音樂是一門充滿節奏的課程,能夠培養學生的音樂樂感。此外,音樂節奏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所以,小學音樂教師在日常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激發小學生的思維方式,讓小學生掌握音樂的旋律、情感,了解音樂的生命。例如學生在欣賞一首憂傷的歌曲的時候,教師需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來體味音樂中流露的情感,歌詞的意境,讓學生在音樂的節奏中釋放出自己的情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因為在音樂節奏中包含了歡快、悲傷、輕快等情緒,所以,小學音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需要根據不同的音樂節奏來培養學生的音樂藝術修養,通過不同的教學形式來提升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
二、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價值與教學方式
(一)通過律動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
在小學音樂學習中,音樂教師需要重視律動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通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讓學生主動學習音樂,從而提高學生的藝術涵養,體現出律動的音樂價值。因為在小學音樂的教學中,音樂教師可以根據音樂律動和舞蹈律動來培養學生的聽覺和視覺。首先,教師需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設計出不同類型的舞蹈動作。例如,小學一、二、三年級的學生只需要學習一些簡單的舞蹈動作,例如教師在教授《孔雀舞》的時候,需要讓學生了解一些傣族的音樂節奏,然后讓學生一邊學習唱歌,一邊學習跳舞。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己講出對這首歌的感受。而四、五、六年級的學生需要學習稍微復雜的舞蹈動作。教師需要結合音樂的律動和節奏來選擇一些風格獨特的舞蹈動作。
(二)通過律動來優化課堂學習氛圍
當前,律動被人們廣泛用于音樂教學。對于我國小學音樂教學來說,由于小學生年齡階段偏小,因此,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我國大部分音樂教師都是通過較為嚴肅的課堂紀律管理來保證課堂的安靜。而這種嚴肅的音樂教學模式,不利于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對于較吵鬧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教師需要利用音樂的特殊旋律來控制學生的言行舉止。因為小學生的天性就是好動,如果音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部分學生的思想不夠集中,就可以利用音樂的節奏律動來進行課堂管理。
(三)通過律動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
因為音樂本身就是一種行為藝術,音樂教師需要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喜愛,讓學生不由自主地喜歡音樂。正所謂,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對音樂充滿了學習的興趣,那么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小學生的天性就是愛玩,因此,教師需要抓住小學生的內心,根據學生的愛好來引導學生學習音樂,例如教師在教授《春天在哪里》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生去田野玩耍,在玩耍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歌唱“春天在哪里啊春天在哪里”歌詞,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從音樂中體會到春天,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將音樂與大自然融合在一起,使得學生愛上音樂。
三、總結
音樂律動能夠有效發揮出音樂的魅力,能夠彰顯出音樂的特色,能夠讓小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培養自身的音樂能力和個人修養。因此,我國小學音樂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學習新的音樂課堂教學方式,不斷提升自己的音樂修養,讓小學生在律動中感受音樂,了解音樂旋律中表達的情感,同時為小學生創造出一個良好的、學習音樂的氛圍,從而提高小學音樂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白璐.動漫藝術設計中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分析[J].藝術科技,2017(01).
[2]高穎.動漫藝術設計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之路[J].藝術科技,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