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步提升對于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音樂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成為如今探討的熱門話題。本文就教師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從師生關系看教師作用、從學習方式轉變看教師的作用、從新課程和新知識結構看教師作用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音樂教師;師生關系;學習方式;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在我國的教育大背景下,課堂中教師的主導性是長期以來未變過的,通常大家都認為教師才是教學過程中的關鍵。音樂教育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它的課堂進行和其他的主項科目比起來一樣離不開教育環境、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方面的要求。學生面對新知識時,是一張未上色的白紙,因此,為了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教師的指引作用就要貫穿其中。教師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一、從師生關系看教師的作用
(一)教師主導型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在課堂中扮演著組織者和設計者的角色,課后需要以細致、耐心的心態準備上課內容。于老師而言,教學過程就是老師將自己至今為止所積累的的常識、德行以教學的方式影響學生的過程。學生在獨自學習時,往往抓不住學習重點,對學習喪失主動性、積極性。因此,學習過程中不僅要強調學生個性成長,同時也應增強教師的指導力。只有通過教師的指導才能使學生掌握運用知識的能力。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雖然強調教師主導性會出現相應的問題,但是弱化教師主導性時,課堂又會變得沒有紀律的約束。老師畢竟是老師,課堂過于輕松自由會使學生忘了身份,學生“目無尊長”的苗頭也就慢慢出現,傳統的“師道尊嚴”越來越被弱化。
因此,筆者認為,在教師主導型教學方面,教師應當收放得當,教師不能過于“盛氣凌人”,“尊師愛生”是最佳的教學形式。音樂教師在課堂上要以音樂教學為出發點和歸宿,支配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從而發揮教學的主導作用,對于課堂教育能力應當是駕輕就熟的,這樣有利于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二)以學生為主體型
不同的時期,社會上層建筑的變化會使人們的觀念也發生變化,因而在學生觀方面也會有著差別。傳統的教育理念中,學生通常被認為是被動接受知識和管轄的對象,他們的學習通常是被動的。由于我國教育戰略的確立、調整和發展,對于學生主體性的關注是新課標中一直提倡的,學生在學習上應該是支配的主體,因為學生是發展中的人,他們的主體性是不能被忽視的。學生觀中的“以人為本”和注重“人的全面發展”理念是不能忽視的。因而,正確的師生關系的確立有利于音樂教學的順利實施。非語義性是音樂的特性之一,這使得不同的人對音樂的理解各有差別,何況對于那些在年齡和學習方式存在差異的學生來講,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更應該按其認知發展順序對其進行音樂教學,而不是傳統的“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不可將其自身的思想和對音樂的理解強加于學生的身上,如此一來,既抑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學生成為設定好程序的機器人,與新課標中的教育目的相背。
實踐性、操作性是音樂的學科特點,所以,在音樂教學中學生的藝術實踐總是被教師所重視。整個教學都是圍繞學生的審美體驗開展的,教學中也應當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師的作用則是在適當的時候對學生作出引導,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積極參加、主動提問、相互解答。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和勇氣,主動積極參與課堂,誘發學習熱情,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
二、從學習方式轉變看教師的作用
因為教育內容和教師教法的局限性使得學生在學習上失去主動性。在課堂中,學生懶于思考教師的問題,只等著老師的答案。為了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夠充分體現,在教師方面,應該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更新原有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中可以引入創新的教學法,豐富單一的課程內容,使其變得豐富多彩,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動力與興趣。那么,如何創新教學法,筆者認為,可以用以下幾種教學方式:第一,創新教學,引發興趣。在教學中,老師要按照學生身心成長規律,使教學內變得豐富多彩、教學形式生動活躍,從而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不斷培養音樂素養,豐富精神活動。教師上課時要飽含激情,以情動人,將自己的音樂情趣轉化為學生的音樂興趣,從而共享音樂給人們帶來的愉悅。第二,創造性教學,更新教學方法。良好的音樂環境可以使學生被音樂的美感所陶冶;寓教于樂利用游戲導入課程;提高學生的藝術實踐,以指導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創立創新氣氛,創設愉快放松的教課環境,發掘教材內容,通過各種手段和路子,讓學生在感受音樂美的同時締造美。第三,合理評價,鼓勵創新。合理的評價可以使學生感受到自己被重視。第四,開放式教學,激發學生天性。在開放的教學中,學生能體會到愛和尊重,開朗和自信,由此敢于展現自己的藝術才能,培養強烈的求知欲和創新思維。
三、從新課程和新知識結構看教師作用
雖然新課改頒布已久,但由于對課程教學改革的精神了解不透徹,部分教師教學中沒有完全體現其中的理念與建議。因此作為教師要樹立“活到老學到老”的態度,提高科研能力。科技的發展和知識飛速更新,作為教師應當不斷更新進修自己的知識和教學經驗,不斷推陳出新,充實自己的知識內容,從進修中體會到新的思想、觀念和方法,從而學以致用,用于改進自身的教育教學,提高教育教學能力。
課改后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另一個問題便是。現今,不管是中小學還是大學高校的各式課本都呈現出多元化、綜合性和選擇性的特點,教材不再是老舊傳統的,而是添加了不同樣式的主題和單元,變得更富彈性和開放度,將挖掘式的教學融入其中。同時,教材中對教學內容選擇的涵蓋面比較廣,深度地對材料進行開發,將交叉和綜合性的學科關系充分體現出來。可是,那些剛入職的新老師們,由于他們在音樂師范院校或音樂學院經過了“系統式”的教學訓練,其教學思維定式傳統,不懂得如何靈活運用現有教材,面對現實中的實際問題不懂得如何解決,只會按部就班,書本上的理論方法與現實脫節,對于教材的適應度不能很快掌握。那么,對于課程改革后的音樂教師筆者認為應該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能力。
首先,對校本課程的開發能力是音樂教師應具備的。“一方水土,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音樂文化傳統,為了豐富音樂課的內容和發揚本土傳統文化,使學生不忘家鄉的音樂文化。就需要音樂老師具有研制校本課程的能力,從而促進教學質量。
其次,靈活運用教材的能力是音樂教師應具備的。隨著世界多元化的發展,音樂課程教材也呈現出多元豐富的特點。這鞭策著音樂教師們應該結合教學實際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從而使教學達到“點線面”更全面。盡力尋找音樂與其他姊妹藝術的學科集合點,將時代氣息引入教學實踐中。
第三,應對新知識的能力是音樂教師應具備的。音樂課程不單單是教授學生唱歌跳舞的技術性學科,現在的音樂課本中,將不同國家的文化和歷史融入其中,要想學習好一首歌曲必須要了解它的人文背景,這要求音樂教師應該具備足夠的文化底蘊和知識積累。所以,我們也可將音樂視為了聯結文科和理科的橋梁,同樣,音樂也是審美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
四、結語
音樂教師與其他科目老師存在著不同,音樂教師在傳授學生知識和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時,以音樂的感化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因此,音樂教師如何在課堂上發揮其作用,首要的是對自己角色的準確定位,協調師生關系,并樹立終身學習意識,關注教育新動向和學習掌握新型教學法,以達到使學生富有創造性思維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宋薇.論新課改背景下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教師主導作用[D].煙臺:魯東大學,2014.
[2]黃葉玲.論教師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J].流行歌曲,2012(35).
[3]和紹文.音樂課堂中教師如何正確把握學生的主體性——淺議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的關系[J].職業圈,2007(10).
作者簡介:蔡瑤瑤(1993—),女,浙江溫州人,浙江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