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互聯網的發展同樣突飛猛進,進而形成一種“互聯網+”的新模式,這也預示了互聯網新時代的到來。在此背景下,教育模式也需要順應其發展做出必要的改革,從而促進教育的新發展。如何將“互聯網+”應用于初中生的音樂鑒賞教學資源庫,是提高初中生認識和鑒賞音樂能力的關鍵。
【關鍵詞】“互聯網+”;音樂欣賞;教學資源庫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在新時代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傳統的教育模式出現許多弊端,開始慢慢與現代社會發展發生脫節,因而教育模式需要作出必要的改革,從而形成新的教育模式,與社會的發展相適應。“互聯網+”作為一種新興的、具有極大發展潛力的社會新產物,如果與傳統教育模式相結合,可促進教育模式的改革與發展,上到學校下到教師,如何有效地將“互聯網+”與傳統教育相結合,從而與現代學生的學習需求相適應,是改革的關鍵之處。
一、音樂欣賞課程教學資源建設與教學模式改革
(一)傳統教育的弊端
首先,教學內容沒有正確目的性,初中學校都會為學生準備“音樂欣賞”這一基本課程,其主要目的是以學生的娛樂為主,而忽略了對初中生的興趣培養和鑒賞能力的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難以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因此難以讓學生形成對音樂素質的認識。初中生處于青春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引導,對音樂鑒賞這門課有正確的認識,如果音樂欣賞課程僅僅是以學生娛樂為目的,則很容易對初中生造成錯誤的引導,讓其把音樂當成一種娛樂形式,而不會養成一種良好的音樂素質,這對初中生的未來發展是極其不利的。
其次,教學內容缺乏靈活性,傳統的初中音樂教學難以實現學生與老師的配合,通常都是老師在上面使勁灌輸,而學生在下面被動接受,難以形成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而且老師為學生準備的鑒賞音樂不僅僅要有足夠的數量,同時也要注意所準備音樂的質量。而現在的教學環境下老師很容易只顧及到音樂的數量而忽略了其質量,學生由于學校規定不允許帶手機等電子設備,從而學生對于音樂的鑒賞途徑也是比較單一的,課堂上通常學生只能通過老師自備的音樂設備進行音樂賞析,從而不能很好地達成師生之間的配合。
(二)轉變課堂
首先,盡量收集較多的教學資源,豐富學生的音樂鑒賞課,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甚至可以選擇非封閉式的教學環境,從而使得教學資源變得更加全面化、多元化,老師與學生多進行交流和互動,轉變主動灌輸和被動接受的現狀,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開始融入音樂、熱愛音樂,養成良好的音樂素質,音樂課在不知不覺中對學生的素養和能力進行大的提升。
其次,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音樂欣賞教學,使得教學內容充實多彩,老師甚至可以讓學生們主導課堂,轉變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不平等為平等,讓學生自己給自己當“老師”,將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制作屬于自己的音樂欣賞PPT,與同學和老師分享。
二、互聯網+時代中學資源建設探析
(一)“互聯網+”推動了音樂欣賞教學資源建設
隨著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新的教育模式必將以“互聯網+教育”的模式出現在學生的學習生活當中,此種模式是一種網絡上的資源與學校中的資源相結合的產物,會更加適應學生的需求與發展。網絡的快速發展以及電腦或其他電子產品的高度普及,將其應用到教學當中是推動日常教學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學生不僅僅可以在課堂上學習知識,同時學生能夠在父母的陪同下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學習,或者可以通過與老師之間的網上互動及時獲得最新的學習資源。同樣的,老師可以利用網絡對學生在學習中所出現的問題和要注意的事項及時進行指導,也可以最快地反饋學生的問題。互聯網與教育的結合推動了教學資源的全面新發展。
(二)教學資源建設的多樣性
如何建立優質的教學資源,并將這些資源應用到音樂欣賞課程當中則是一個關鍵問題。要盡最大努力建設全方位、多層次、多樣性的教學資源中心,使得教學資源更加精致、豐富。
三、總結
現今,將互聯網與傳統教育相結合,發揮兩者的優勢,將網絡的資源共享應用于教學資源的建設當中,有效實現了線下與線上的結合。在“互聯網+”時代,利用其方便性、高效性可以大大適應學生的發展需求,學生的自主學習性也大大提高,同時也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時效性。
參考文獻
[1]宋颙.“互聯網+”時代中職音樂欣賞教學資源建設探索與實踐[J].黃河之聲,2017(04).
作者簡介:孫藝珊(1989—),女,本科,畢業于云南大學,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