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初的中國正是新舊交替、社會轉型的重要歷史階段,國外新思想的大量涌進,給傳統文化帶來了新的沖擊和挑戰,在歷史滾滾的車輪下,文化思潮在中國的大地生根發芽。在此階段的湖南音樂家群體為中國音樂的發展和推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中國音樂史上留下一幕幕經典的時刻。他們不僅將傳統溶化在自身的血液中,還將新的想法、新的內容與傳統結合在一起,創新發展,為中國現代化音樂的發展和推進開辟了新征程。本文將從新音樂萌芽時期湖南音樂家的活動分析,闡述他們在推進現代化音樂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新音樂萌芽;湖南音樂家;音樂活動;作用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新音樂萌芽時期,是新音樂形成發展的初期,由清政府組織圍繞學校音樂教育的綜合發展過程。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湖南音樂家以美育人、提高國人道德水平為己任,希冀用音樂的力量去感化眾人,開展大量的音樂教育、音樂表演和創作、音樂社團的組織等方面的活動。
一、湖南音樂家的研究意義
在那個動蕩融合的歷史時期,回望過去,湖南在歷史遺留下來的雪泥鴻爪中占有一席地位。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涌現了一代又一代的音樂風云人物。從歷史研究角度上看,湘江自古以來就是人才輩出,無論是曾國藩的湘軍還是吳楚文化的源遠流長,湖南音樂家都是湘江文化脈絡的重要一支,有著重要的文化研究價值。因此,研究湖南音樂家的音樂活動無論是在學術價值還是歷史研究價值上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湖南音樂家的音樂發展脈絡
(一)民歌學堂的建立和推廣
隨著西洋音樂的紛紛涌入,清政府也開始設立音樂科目,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當時設立學堂教授樂歌課,教唱新的樂曲,故稱學堂樂歌。其中最有名也最具影響力的就數康有為操辦的萬木草堂和湖南的時務草堂等。從音樂教授課本上看,走出國門的湖南音樂家們開始自己的獨立創作。以留學日本的沈心工為代表,在接受日本和歐美流行音樂的曲調后,結合我國傳統民歌曲調填詞創作,形成了我國最早的音樂課本《學校唱歌集》。從學堂的建設分布上看,清政府為了維護岌岌可危的政權統治,在此時實行新政。在湖南各方面的努力推進下,新式學堂的數量如雨后春筍般迅速開辦,在當時,湖南的學堂教育是全國范圍內數一數二的。在這種體制下,接受了新思想的愛國分子將對新中國的熱忱寄予在音樂上,通過富有教育意義的歌曲醫治國民心理。一方面,學堂歌曲的類型豐富多樣,無論是強身健體、保衛祖國的如黃遵憲的《軍歌》,還是推翻封建統治、建立民主共和的,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都為振奮人心、打破民眾傳統觀念奠定了堅實的革命基礎。
(二)專業音樂機構的建立和社團的興起
在“五四運動”興起后,一時間,文化的興起與發展百廢待興。一群群團體開始組織創辦文化集團、通過辦報、傳播文化媒體的方式,激發民眾對獨立自主的民主需要。在這種文化發展模式下,初期的音樂教育機構也應運而生。在這個時期,湖南的音樂家們群策群力,為新中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優秀專業人才。以黎錦暉為代表,在接受新文化新思潮后,黎錦暉線繩開始組織籌備音樂社團,并參加了由蔡元培先生主辦的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在此期間,演奏了多首湖南的民族音樂,為當時民眾音樂的發展和推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黎錦暉先生在1928年成立了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專業歌舞團“中華歌舞團”,并在1928年越洋表演。其表演的歌劇舞曲深受大眾的喜愛,甚至在上海舉辦了全名參與性質的歌舞大會,開創了當代歌舞表演的先河,在當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革命專區的宣傳建設
湖南音樂家的音樂軌跡并不僅僅局限在湖南或者北京上海等政治經濟發達地區。足跡還延續到了革命老區。在陜甘寧、井岡山等根據地,湖南音樂家作為文藝工作者為宣傳革命思想、提高群眾階級斗爭意識發揮了巨大的組織推動力量。無論是借助當地民歌創造出來的新曲調《紅軍太好啦》《荷花出水日日新》,還是富有生活氣息的新劇目,都充滿了積極的樂觀情緒和強烈的戰斗氣息。
三、結語
總而言之,新音樂萌芽時期,湖南音樂家為中國音樂的發展和推進寫下了光彩奪目的燦爛一筆。湖南音樂家的音樂活動不僅為中國音樂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音樂人才,也為中國音樂的內容和形式開辟了新的發展道路。在研究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高度重視湖南音樂家們的音樂貢獻,從音樂的歷史角度和歷程發展角度多樣看待音樂家與音樂發展的關系。
參考文獻
[1]吳春福.交響詩《長島人歌》研究[J].音樂創作,2014 (01):115-120.
作者簡介:蔡志妮(1983—),女,湖南益陽人,湖南城市學院2009級碩士,研究方向:音樂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