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邱月
【摘要】2017年11月25日,鄧泰山于成都特侖蘇音樂廳舉辦個人鋼琴獨奏音樂會。壓軸演出了李斯特選自貝里尼歌劇《諾瑪》中的《諾瑪的回憶》。鄧泰山用他獨到的理解與詮釋手法演繹了這首難度極大的名曲,讓人印象深刻。
【關鍵詞】鄧泰山;李斯特;諾瑪的回憶;感悟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彈奏《諾瑪的回憶》這支名曲時,在保證顆粒性的同時不僅要體現出感情起伏的變化還要充分描繪出這個悲愴又不失輝煌的愛情故事格局,著實不易。畢竟李斯特這支偉大的幻想曲作品是世界公認的最難演繹的鋼琴曲之一。
鄧泰山在觀眾的掌聲中走上舞臺,笑容和藹自信。他是1980年10月波蘭華沙第十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的金獎得主,也是歷史上第一位亞洲人問鼎該項國際最高級別鋼琴比賽。直到二十年后,來自中國的李云迪才再次摘得此項比賽的桂冠。他們是亞洲人的驕傲,他們讓世界驚艷于來自東方藝術大師演繹的西方古典藝術。很難想象如此一位鋼琴大師早期卻學習發展于越南這個飽受戰爭摧殘的國家。或許正是由于戰火的洗禮,在艱苦的環境下磨練出堅韌的毅力,沉淀出人性的光環。在莫斯科音樂學院的求學時光里鄧泰山甘之如飴,在弗拉基米爾·那坦森和德米特里·巴斯基洛夫的專業指點下,不知不覺鄧泰山已成長為世界頂尖的鋼琴演奏家。就這樣一位鋼琴演奏的巨匠走出了防空洞,走向了世界殿堂。
如今的鄧泰山已經步入花甲,從最初的肖邦、李斯特、拉赫瑪尼諾夫、柴可夫斯基到后來的德彪西、拉威爾。鄧大叔演繹的曲風從華美優雅到靈動婉轉無一不精。返璞歸真,中年的鄧大叔開始練習貝多芬的曲子。也許只有歲月的沉淀才能讓演奏者足夠成熟,才能充分閱讀古典音樂的精華之美。
鄧泰山指尖的“諾瑪”凄婉而堅毅,矛盾而果敢。從最初的哀怨憎惡到之后難以挽回的愛戀,無論是仇恨、愛情、悲痛、嫉妒、報復還是赴死,鄧泰山將“諾瑪”感情上的身陷囹圄進退兩難表現得淋漓盡致。族群的仇恨與個人的愛情糾纏,至親好友與愛人的共同背叛,鄧泰山對情緒的把握絲絲入扣,將激烈又哀怨的感情娓娓道來,一邊揣摩著李斯特的心神,一邊與“諾瑪”難分你我。
更難得的是鄧大叔對李斯特的表達方式作出了自己的詮釋,在承襲李斯特華麗技巧的前提下,加入了自己的節奏變化。299小節開始的連續大跳本應強勁有力,而他卻采用了弱化處理。還有221與223小節的主旋律加兩手交替琶音。我個人認為,此種處理方式是在激烈的情感宣泄中尋找柔情的出口,將“諾瑪”的復雜感情運用對比強烈的旋律表達出來,可以說是一種怒吼,也可以說是一種傾訴。
猶如一個被詛咒的靈魂一般,愛上自己發誓摧毀的人,從一個族群的領袖變成自己最痛恨的叛族者。至親好友與愛人的雙雙背叛,嫉妒與仇恨充盈了她的雙眼,最終選擇與愛人一同死去,“諾瑪”是悲愴的勇者,也是愛情的奴隸。
《諾瑪的回憶》中蘊含了極為龐大的情感,即便是世界著名的藝術家在觸碰它時也會小心翼翼。鄧泰山的演繹自然樸實又充滿感情,細節把控也恰到好處。想必在最初上手練習這支名曲時,已經充分了解閱讀了此作品背后的宏偉故事以及李斯特對貝里尼歌劇《諾瑪》的由衷贊嘆。從技術角度出發,這首曲子充斥著各種大跳、琶音、收束、十一度特強重音以及節奏的變化。在處理好所有的技術難點的基礎上,還要賦予演奏更宏大深沉的感情力量于其中,這是極難完美呈現的。可鄧泰山做到了,他將整個故事述說的飽滿生動畫面感十足,贈予了所有聽眾一場藝術的盛宴。
引人入勝的十五分鐘,鄧泰山演繹的《諾瑪的回憶》為觀眾帶來了極大的震撼,使人仿佛置身于公元200年的羅馬帝國目睹著這可悲可泣的愛情。每一個或輕盈或沉重的音符,都是鄧泰山與李斯特的神交,也是李斯特對《諾瑪》的崇敬致意。
對鋼琴演奏來說,基本的技巧必不可少,準確甚至超前的閱讀作品著實難能可貴。對于像《諾瑪的回憶》這種難度極大的歌劇幻想曲演奏,反復仔細的練習自是必然,對原著歌劇的研究琢磨也不可或缺。只有充分理解原著主人公的愛恨情仇,才能把故事述說得充滿感染力。
演奏完畢,掌聲雷動,奪人心弦的旋律依舊回蕩于腦海,“諾瑪”的悲愴愛情讓人久久不能釋懷。鄧泰山的演奏既有對李斯特原作的致敬,同時也有對“諾瑪”內心的傾聽。宛如貝里尼的《諾瑪》如真如切在眼前呈現。能有幸欣賞到這一切,我由衷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