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樺
【摘要】在學校的美育課程里,音樂課堂占有較大比重,通過音樂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提高審美能力,建立正確的審美判斷,是初等教育中音樂教育重要任務。
在社經濟文化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基于初等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特殊性,學校內的初等教育專業體系里,在培養人才的標準上面也有了新要求,新轉變,教育教學任務也隨之轉變,要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才能培養出能夠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的初等教育專業型人才,在學校的音樂藝術教學過程中,作為音樂教育的接受者和傳播者,將在未來的素質教育中發揮巨大作用,盡管獲得了有關音樂的種種知識和技巧,可是卻很難達到對音樂深層次的鑒賞能力。“重技輕文”的這種情況在教學過程中并不少見,只追求技術水平的單一片面目標,忽視音樂本身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品質,那么改革目前初等教育音樂藝術教學現狀,全面提高初等教育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和修養已成必然。
【關鍵詞】初等教育專業;審美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一、初等教育專業音樂課堂現狀分析
在大多數師范學校內,音樂課是初等教育專業里的必修課,在其教學中,主要以理論知識,演唱訓練,音樂欣賞、教學實踐等方面入手,作為未來合格的義務教育階段老師,特別是該階段的音樂教師,掌握基本的音樂素養知識,構建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學習目標,提高音樂文化素養,加強藝術情感體驗,是很有必要的,可以為日后從事小學音樂教學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相關音樂理論課程
樂音包括音高、音值、音量、音色四種性質,它是表現音樂的主要手段,是整合音樂作品的零部件,只有學習了基本了音樂理論課程,才知如何理解作品,詮釋作品。在現今的音樂教學中,“重技輕文”的現象普遍存在,經常忽視音樂理論學習的重要性,由于初等教育專業的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階段幾乎沒有接觸過相關音樂理論課程,即使接觸到,大多也都是非常簡淺的內容,學起來較為吃力,在多數師范類學校,接觸到的音樂理論課程也只是一小部分,正因為沒有扎實的相關音樂理論知識作基礎,大大限制了他們在音樂道路上的自我提升。
(二)滯后的理論課程所引發的問題
初等教育專業的學生大多來自農村,接觸到的音樂藝術理論知識幾乎為空白,由于音樂理論知識對于音樂學習的后期發展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那么對理論知識的累積不足直接的影響就是對藝術作品的理解也只能始終停留在粗淺的表面,不管是演唱作品,還是演奏作品,還是賞析作品,都需要對作品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如作品的作者,創作年代,時代背景,創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思維等,這些都屬于音樂理論知識范疇,也是前期演唱或是演奏所要進行的必修課,只談技術出來的作品是膚淺的,與作品契合的風格與情感才是好作品的生命,而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是領會作品精神最重要的手段,不重視或是沒有豐富的音樂理論知識基礎,那么必然會影響到音樂審美及藝術修養,綜合能力不能提升,無法表達作品更深層次的意境。
二、審美教學模式設計
(一)用現代化的影像技術來進行課堂情境創設
現代教育教學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也是當前音樂教學的根本任務,在音樂教育過程中,學生的興趣與情感如何被教師最大限度的激發出來?在實踐活動中,如何能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去參與,讓學生具備創造潛能,這顯得尤為重要。
情境教學是由某種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動而產生的一種特有的心理氛圍,是以生動的形象去激發學生進入學習角色的一種教學手段,音樂課堂中的情境教學,是用音樂特有的藝術魅力,讓學生受到感染,進入特定的藝術氛圍,從而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加深興趣,那么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認真分析教學資料中的詞曲內容等,所以有音樂術語,音樂表情記號,發掘教材里的意境,并為情創設提供必要條件。
在課堂上利用網絡資源,可給學生提出必要的學習任務,通過網絡資源,讓學生們在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完成任務,教師也可作出積極的引導,引導學生們如何的浩瀚的信息庫中篩選出有價值的知識,這種學習沖破的課本的束縛,給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空間,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已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生動的形象,豐富的解說,動聽的音樂,使得學習內容變得更為深刻具體,教師在課堂上的運用,也應結合教學實際,積極主動學習并推廣,做到運用合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音樂課的教學質量。
(二)聆聽與鑒賞
長期以來,音樂教育存在著忽略音樂中的“聽覺”傾向,音樂音響的本體特征常常被忽略,“從整體到局部,從模糊到清晰,從簡單到豐富,音樂作品在進入接受過程之前,是用為知性對象而客觀存在的,通過聆聽使其變為感性和感悟對象,聆聽實則是伴隨音樂欣賞的整個過程的,在初等教育專業中,學生本身接觸到的音樂知識面就非常有限,那么在培養他們的聽覺方面,就應該多聽,反復聽,也就是說對各個時期各種流派、新的舊的、保守和現代的音樂都要聽,對于這個階段學生的音樂偏好問題,要主動引導疏通,在擴大音樂欣賞面的同時,要逐步在學生中建立起對音樂作品的評價標準,引導他們要有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增強他們具備節奏、旋律、和聲等的感受力與記憶力發展他們的音樂想象力與創造力,使學生們的審美能力在聆聽過程中得到發展與提高。
在學前教育階段,給予到幼兒的音樂教學主要以游戲為主的教學方法,從游戲中激發幼兒興趣,小學生的音樂教育不同于幼兒音樂教育,也不等同于邏輯思維較強的青少年音樂教學方法,那么我們在培養初等教育專業學生的音樂教學能力時,就要從綜合素養方面去培養,要讓學生們懂得音樂素養的重要性,要觀察學生,是否善于用耳朵去聆聽音樂,是否能建立起敏銳的聽覺,是否與音樂中的旋律產生豐富的情感共鳴,在理解音樂形象中顯得尤為重要。
三、初等教育專業審美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一)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素養
教育質量要想大幅度提高,必須對教師素質提出一定的要求,教師要對知識結構做出一定調整,要對教育觀念做出及時更新,要時時與時俱進,掌握現代教育方法,教師所具備的審美修養也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審美品味,初等教育專業的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方面是較均衡,較全面,日前學習的學生將是未來素質教育教師,這些未來的教師,只有具備較高的綜合素養,要讓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發揮其獨特作用,要把學生的審美修養與審美能力放在較為重要的位置,培養懂藝術、愛藝術的人,在初等教育專業教學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樹立對學生的道德培養
音樂是人們對社會形態真實情況最直接、最真實的反應,是人們對情感的自然流露與抒發,很多音樂動是在最真實的思想感悟后創作出來的,在初等教育專業的音樂課程學習里,可以說給學生提供了一種接觸社會形態的一種機會,學生在學習基礎音樂的同時,可通過不同類型,風格的作品去感受不同的社會形態,在培養他們審美能力的同時,也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三)與其它學科交叉應用對知識進行再拓展
在國家新一輪課改中,強調以學生為本,“還課于生”,注重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結合,初等教育專業的音樂教學,是審美能力培養的重要基地之一,未來作用初等教育教師的他們,應該要具備一定的審美修養,要有與其它課程共同為學生構筑起健康向上的審美情操的意識,用與其它交叉學科應用手段,使之融入在音樂教學中,這種方式不僅拓展了學生音樂學習的知識面,而且極大豐富了初等教育音樂教學方法。文學、歷史、美術等學科,在其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有非常大的作用,這些學科教學手段都可為音樂教學所用,但又區別又有聯系。
以音樂風格變化發展為例,從巴洛克時期風格到古典主義,再到浪漫主義,到印象至現代主義,都與歷史文學有很大的聯系,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從歷史文學的角度出發,融入帶進音樂教學過程中,從而培養學生更為全面的審美能力,通過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聯系,有效促進學生對知識技能的全方位把握,通過音樂教學,整合相關學科知識,來推動學生整體審美能力的提高
四、結語
綜上所述,初等教育專業的音樂教學課程改革還是有必要的,要對學生的音樂綜合能力重視起來,加強提高他們的音樂音樂綜合素養,總之,在初等教育音樂教學過程中,如果能立足于交叉學科知識的整合,并在教學手段、知識體系進行綜合,引導學生們以學習音樂這門課程尋找突破口來培養與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讓他們在身心愉悅的學習過程中,自覺接受審美熏陶,全面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筆者希望師范類院校能加強審美綜合課程的推進與發展,為全面培養合格全能型小學教師人才而努力。
參考文獻
[1]余丹紅.音樂教育論文集[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
[2]呂藝生.音樂教育學[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4.
[3]胡建華.審美教育視域下高職音樂欣賞教學探析[J].歌海,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