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鴻

【摘要】“主題型”音樂課是指以主題形式組材的欣賞課堂。在教學課程中契合單元主旨要求采取泛聽的教學方式,以了解演奏形式和音樂體裁為主。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為了加深學生對音樂特點的了解,會將整套教材有機串聯起來,并且通過單冊樂曲隨機交叉整合,使得師生在課內課外互聯。
【關鍵詞】主題;有機整合;教學欣賞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一、“主題型教學”的教材分類
在音樂教材中,欣賞曲目一般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需要認真精聽的樂曲,這類樂曲需要采取深入解剖,細細品嘗的教學方式;而另一種是以音樂體裁和演奏形式為主譜寫的樂曲,這類樂曲便可以采用“主題型”音樂欣賞的教學方式。這兩類樂曲有著共同點卻又毫不相同,但可以通過“主題型”教學方式進行相互結合。通過對這類音樂教學的要求,可以將課本中的樂曲進行大致的分類:
二、“主題型教學”的實踐教學應用
(一)通過隨機并聯,將單冊樂曲進行交叉整合
在仔細閱讀教材的過程中不難發現,每一冊書中共有欣賞樂曲二十首左右。我們可以通過“主題型”教學方式,以不同的主題為分類標準,將同類別的樂曲整合中聯起來,進行主題型的音樂欣賞教學。在單冊的樂曲教學中,老師可以采取片段式的音樂欣賞教學方式。雖然是采用主題型的教學方式,但在教學過程中涉及的教學樂曲過多,一節課無法全方面顧及。因此,采用“片段欣賞”的教學方式,對教學樂曲中的精彩片段進行集中賞析。
(二)將整本教材網狀整合,進行有機串聯
在進行單冊教材的主題型學習后可以將整套教材進行縱向整合,進而使學生在橫縱兩方面更加深層次地認識和欣賞。在單冊“主題型”音樂欣賞課中,可以使學生對不同演奏形式和體裁有一定的了解。但就例子和主題而言,單冊的音樂教材內容不多,不能充足反映和體現所選的主題。而整套的音樂教材便將范圍擴大了,不僅有利于主題的選取,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對以前所學的內容展開復習和再學習。
例如,可以以動物為主題,將教材中圣桑曲的《袋鼠》、亨利曼仙尼的《小象》、格里格的《蝴蝶》和富朗索瓦的《蜜蜂》進行有機整合串聯,形成專題來欣賞。這幾首歌雖然都是以動物為主依據,但除了這點以外,其中《袋鼠》和《蝴蝶》都是由鋼琴進行譜曲的。這種專題形式可以在以動物為主題的基礎上進行同類樂器的對比,進一步賞析他們不同的演奏形式和演奏方法,讓學生不斷地學習,鞏固和類比不同的演奏形式,從而加深他們對這類演奏形式的了解。
(三)課內課外相結合,師生互聯
對于高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在跟著老師學習進行“主題型”音樂欣賞教學的同時,也具備了一定的自我欣賞能力。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從學生的興趣入手,讓學生們自己選擇感興趣的主題,然后由他們自己展開對主題內容的選擇和整合。在專題開始的時候,老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對決,讓學生以教材為基礎進行整合,也可以將當代流行的社會熱點同音樂相互結合在一起,使音樂欣賞課程在兼具時效性的同時更加貼近生活,讓學生提起興趣,快速融入音樂之中。例如,可以在國慶節前后展開歌頌祖國的活動,讓學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歌唱祖國》《頌祖國》等歌曲中進行專項分析了解,最后進行小組對決,一一講述自己對幾首歌演奏形式和音樂載體的了解。活動中也可以增加學生和老師的互動,加深師生關系。其后也可以不斷地開展類似的活動,如歌頌母親,運動會,世界杯和勞動節等專題活動,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在學習中不斷探索。
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有著不同的喜好風格,也有著不同的欣賞方式和不同的感受。因此,在欣賞過程中我們不一定要求人人與自己相同,但我們可以通過“主題型”音樂欣賞教學,培養每個人的音樂素質涵養,在提高欣賞水平的同時對不同風格、不同演奏形式的樂曲有最基本的了解。雖然當代的“主題型”音樂欣賞教學方式還不完善,學生和老師都還在不斷的摸索過程之中。但只要老師以學生為主,在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教學途徑和教學模式中把握好學生的興趣和心理,便可以使學生從內在感受音樂,欣賞音樂,真正體會到音樂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