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輝
【摘要】視唱教學是視唱練耳教學體系之中的重要構成部分,對學生的專業(yè)素質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而帶伴奏視唱曲作為視唱教學之中的重要內容,能夠實現對學生音樂節(jié)奏、音高、調式調性進行有機鍛煉的目的,以此達到更好的視唱練耳教學效果。本文主要研究帶伴奏視唱曲在視唱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
【關鍵詞】帶伴奏視唱曲;視唱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一、帶伴奏視唱曲的概述
(一)帶伴奏視唱曲的發(fā)展
1795年,巴黎公立音樂學校成立,并將視唱教學作為一門基礎性的課程門類,應用在院校的教學之中。這一行為代表著視唱練耳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形成。而后,大量帶伴奏的器樂以及聲樂作品被改編成帶伴奏視唱曲。1910年,法國著名音樂教育家雷德蒙·卡盧力編寫了第一部視唱教程。自此以后,世界范圍之內的音樂教育者紛紛開始視唱教材的編寫。這些教材在傳入我國之后,為我國的視唱教學提供了新的發(fā)展思路,并為我國視唱教程的發(fā)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二)帶伴奏視唱曲的特點
首先,具有多聲性的特點。在音樂形態(tài)的角度進行論述分析,帶伴奏視唱曲作為視唱教學體系之中的重要內容,必須要將多方面的獨立音樂要素進行串聯(lián),使其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整體。而同時,在伴奏試聽曲聲部的織體部分也會表現出一定的多樣化特點。如此,其才能夠對多種藝術表現風格的音樂作品進行有機的表現。其次,具有綜合性的藝術特點。帶伴奏視唱曲在聲部以及聲性之間具有非常密切的實際聯(lián)系,因此,其在進行演奏的過程中,不會局限于單線條的旋律局限性之上。如此,伴奏聲部之中的任何一個樂思,都可以成為旋律聲部的重要描繪因素,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進行有機的鍛煉。
二、帶伴奏視唱曲在市場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于實踐
(一)重視基礎知識的導入
視唱教學本身就是一門基礎性的理論學科,因此,在進行帶伴奏視唱曲應用的過程中,尤其要重視基礎知識的有機導入,以此強化學生的音樂基礎素質。對此,在進行視唱曲選擇的過程中,應該落實由淺入深的選擇原則。首先了解演唱的旋律以及聲部,再進一步對音樂的內涵以及情感進行感知。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加強師生之間的有機合作,例如在《莫拉維亞民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加強師生之間的合作演繹,重點加強學生對視唱曲內涵的有機感知。在進行訓練前期,教師要求學生在進行念視唱曲旋律聲部節(jié)奏的同時,可以加入另外兩種節(jié)奏,以形成一種多音色、三聲部節(jié)奏形式,進而實現更好的節(jié)奏訓練效果。
(二)加強自彈自唱教學
在音樂教育等專業(yè)類型之中,視唱練耳與學生的素質發(fā)展具有非常密切的實際聯(lián)系。在這一實際情況之下,學生就必須要對音樂領域之中各方面的知識內容具有全面的認知。對此,應該落實科學的學生自彈自唱練習,以此達到更好的視唱練耳訓練效果。例如在對《法國視唱》第三十八首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應該通過小組授課的方式指導學生進行自彈自唱練習。首先,應該使學生對視唱曲的基本節(jié)拍、調式等進行明確。在這一基礎上,教師可以通過多次的反復指導,使學生可以獨自流暢地演唱作品。如此,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對音樂的情感以及風格進行深入的探究。當學生再一次面對這一類型的作品時,就能夠對音樂的風格以及情感有非常明確的把握,提高了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以及音樂表現能力。
(三)加強技術訓練
在聲樂表演、歌唱表演類專業(yè)之中,演唱能力是學生的主要素質結構內容。對此,在進行視唱練習的過程中,應該使學生有機的掌握最基本的音高、節(jié)奏、演唱技巧等等。同時,應該適當推進學生演唱過程中表演、肢體、歌詞等多方面表現能力的發(fā)展。對此,教師應該在結合具體專業(yè)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加強對學生的演唱技術的訓練。例如在進行《乘著歌聲的翅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要求學生熟練地朗讀歌詞,并能夠連貫性地完成相應的發(fā)生訓練內容。在演唱之前,教師應該對歌曲的背景進行簡單的介紹,以此使學生能夠對歌曲的情感有一個更加深入的把握。在這一基礎上,指導學生明確歌曲之中的旋律線、節(jié)奏特點、和聲進行等。首先,應該要求學生完成不帶歌詞的連貫彈唱或者視唱。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重點對學生的氣息運用、氣口的位置等基礎演唱技巧進行明確。其次,教師可以逐漸引導學生進行帶歌詞的視唱或者彈唱,以此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基礎演唱素質的鍛煉。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相關教育工作者必須明確帶伴奏視唱曲在視唱練耳教學體系之中的科學應用以及實踐,切實促進學生專業(yè)素質的有機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陸霄,金潔.試論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yè)的鋼琴伴奏歌唱教學[J].教育論壇,2015,23(04):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