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梅
【摘要】互聯網時代,面對社會經濟大環境和主流閱讀群體的嬗變、消費方式的改變對實體書店帶來的沖擊,實體書店要打破困局、涅槃重生,必須順時而變,創新發展,在經營理念上以市場化思維統領經營行為,變圖書為本為讀者為本,以人為中心,以數據庫建設和應用為手段,增強服務意識,延伸產業鏈條,拓寬經營渠道,靈活經營方式,體現專業水準,形成個性特色,并要具有人文情懷,服務地方文化,爭取政策支持,從而應對挑戰,化解危機,生存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實體書店;圖書經營;文化事業;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239.23 【文獻標識碼】A
近些年來,在互聯網時代的影響下,實體書店面臨著渠道分散、客流減少、成本高漲等多重經營壓力,絕大多數實體書店處于慘淡經營之中,特別是是缺乏特色的中小書店更是困難重重,生存唯艱,許多只好一關了之。傳統書店業處于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
究其原因,一是青少年等主流閱讀群體習慣于網絡閱讀,對傳統圖書的興趣不大,購買欲望不高,造成客流減少,營業額大幅下降;二是受社會經濟大環境影響,實體書店房租成本、人力成本、資金成本增長較快,利潤空間被逐步壓縮;三是網絡書店由于進貨靈活,無庫存壓力,出版社折扣低,營銷手段多,利潤空間大,可以在品種、價格、服務等多種方面獲得非常顯著的競爭優勢,對實體書店形成巨大沖擊;四是圖書價格一路走高,讀者購買力未能同步增長,造成讀書不少,買書不多;五是行業景氣度低迷,資本逃離、人才流失帶來的弊端引起經營不善、管理缺位等連鎖反應,導致實體書店經營發展整體性陷入困局。
那么,實體書店應該怎樣應對挑戰,突圍求生?
一是積極應對,創新求變。針對時代變化帶來的挑戰,樹立機遇意識,積極擁抱變化,參與新興市場競爭。既然互聯網給行業帶來沖擊不可避免,那么怨天尤人不解決任何問題。正確的態度是被動中求主動,危局中找優勢,重構競爭力。實體書店要主動參與產業形態的變革,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法,豐富經營渠道和手段。一方面實體店以展示、體驗為主體,留住老客戶,集聚新人緣;另一方面,通過線上訂購,方便新客戶,同時減少庫存壓力。這樣,傳統方式和網絡渠道相輔相成,可以極大增強市場適應性和競爭力。
二是復合業態,延伸產業鏈條。轉變觀念,變圖書為本為讀者為本。以人為中心,以圖書為媒介,開展復合經營,延伸產業鏈條。如增加圖書衍生品、文創產品的經營,擴大經營門類,拓展產業鏈條。通過優化環境,集聚人氣,增強黏性。開設咖啡吧、茶吧、休閑吧等,開展沙龍、讀書會、作者簽售等活動,增強吸引力。讓來實體書店的顧客,不僅可以買到想買的圖書,還可以在時尚高雅的環境里釋放孤獨,打發時光,或者與知己聚會,品嘗特色茶點或喝咖啡,聽音樂,聽文化講座,見明星作者等,獲得多方面需求的滿足。
三是專業制勝,形成特色。傳統的實體性書店,不論是資金雄厚、面積較大的大型書店,還是實力比較弱小的中小型書店,為了滿足不同讀者群體的需求,大多采取各類圖書都配置一些的經營思路,想全面覆蓋,但往往事與愿違,形成“大而無當”局面,資金分散、品類分散,缺乏特色個性,形不成核心競爭力。因而,要切實改變傳統大而全的經營方式,在“?!弊稚献鑫恼?。針對特點人群,嘗試建立專業書店、專業書柜,形成鮮明的特色,產生品牌效應。比如選取廣告類、文化類、建筑類、醫療養生類、教育類等專業和行業,匯集國內外相關專業書籍,做精做透,形成“專且全”格局,讓一定區域內的讀者想購買哪方面的圖書,自然而然地形成選擇,進而獲得經營優勢。
四是服務地方文化,爭取文化產業政策支持。圖書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商品,因為是文化的載體,擔負著傳承文明的責任。因而做實體書店必須要有人文情懷,以傳承文化基因為價值取向,不能完全以碼洋多少、利潤多少等純商業性目標作為行為準則和取舍標準、經營導向。要有服務地方文化,彰顯城市精神與風貌的自覺,這不僅可以作為經營理念,同樣還可以作為一種生存策略。因為,近年來,政府在文化事業發展上不僅出臺了諸多扶持政策,而且給予了包括資金支持,不遺余力地支持地方文化、公益事業。實體書店作為地方文化的標本,天然具有公益特征,只要我們在經營導向和經營行為中充分彰顯這種公益性、人文性、地域性,一定能被政府和群眾認可,進而納入公益性文化產業,獲得場地、資金、人力、稅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享受政策紅利,促進生存發展。
五是主動服務,拓展經營渠道。傳統書店大都習慣于等客上門、守株待兔式經營,似乎是一種文化上的清高和自尊,但實際上是一種自我為主的懶惰習慣,是缺乏服務意識的體現。在各行各業都以服務為宗旨的今天,實體書店一定要切實轉變觀念,增強服務意識,并且要把這種服務意識細化為具體的經營行為,用市場化思維統領和指導,如按照細分市場的理念,針對區域內學校、行業等有團體消費力的特定群體上門服務,主動了解他們的需求,為他們建立和疏通特別渠道,開展針對性服務。對社區和距離城市較遠的農村,采取流動展銷車等方式,加強服務覆蓋面,擴展服務對象,增加營業額。對經常消費的老客戶定期寄送新書目錄、贈送有紀念意義的禮品,以優化消費體驗,增強讀者黏性。對重點讀者和一時沒有購買到所需圖書的讀者,進行需求登記,代購代寄等服務。建立客戶數據庫,對重點客戶進行需求分析,掌握其消費偏好、消費能力、消費習慣等,以增強服務的主動性和針對性、有效性。
六是優化環境,加強扶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精神產品的供給理應同步增長。近年來,黨和政府對文化事業發展高度重視。各級政府在具體工作中應該把實體書店視為城市文化坐標和民生福祉,進一步加強供給側改革,在資金、場地、稅收、政府采購等各方面予以切實有力的支持,營造良好環境,引導資本和人才流向,以解實體書店生存之憂,以創實體書店發展之機。
總而言之,互聯網時代,對于實體書店來說,是挑戰,也是機遇。相信只要閱讀存在,書店就不會消失。在經歷最初的困惑之后,實體書店一定會與時俱進,涅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