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楓
【摘要】近年來,經濟全球化在世界發展中日趨呈現,然而,在全球各地均出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嚴重流失的現象。非物質文化是先民留下的珍貴資產,它不僅凝聚了無數勞動者的心血,更代表著先民們的精神意志。我們出生在新時代,在科技潮流的推動下,我們更應保護好那些非物質文化,讓它們在我們的心中一代代傳遞下去。在新時代下,我國作為五千年的文明古國,更應做好表率,將優良的非物質文化繼承并且發揚光大。對于擁有著五十六個名族血脈的我國來說,就擁有著五十六種非物質文化。面對如此豐富的遺產,我們更應該不斷地保護和發展文化產業,讓世界了解我國非物質文化的魅力。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揚;有效途徑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并且兼備了五十六個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祖先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流傳至今,是我們華夏兒女最大的財富。然而,目前的現象卻不容樂觀,越來越多的國人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逐漸忘卻,非物質文化遺產漸漸流失。在這種背景之下,我們更應該認真反思與探索,如何確實有效的保護與傳承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國人與其他國家的人更能接受傳統文化。本文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進行探究與分析,探索相應的有效途徑,希望能引起大眾的關注與重視。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區別就在于載體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由非物質、精神層次等因素所承載。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活態性、精神性,其注重的是可傳承性,例如技能、知識、學藝等傳承。民族的無形文化遺產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代表的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是一個民族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代表,也是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民族認同感以及民族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民的深刻認識、保護、傳承和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建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1]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民族中代代相傳,傳遞的是一種民族文化價值。民族價值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基礎,它代表著人類文化發展的前進方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和民族團結,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更好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非物質文化遺產能有效地培養民族的文化保護思想,增強民族的“文化自覺”意識,促進我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是民族文明創新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下去。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
(一)制定保護工作目標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的改變,使民族的文化和意識也發生了轉變,[2]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呈現快速流失的趨勢。在面對這樣的嚴峻情況下,國家要想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意識到非物質文遺產的作用,明確保護的總體工作目標。在保護目標明確后,建立相關的法律法規,為其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名錄,是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前提和保障。由于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立法是從各個地方開始的,擁有較強的地域性和多樣性,無法包含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問題。因此,通過制定保護工作目標,編制保護名錄,能更好地完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法律法規,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擁有法制化、科學化和信息化的優勢。
(二)確定保護范圍和對象
古人曾云:“夫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贝_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范圍和對象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首要任務。保護的范圍是對各個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劃分,既要具有合理的等級劃分,又要有相應的保護措施。例如皮影戲、變臉、戲曲、節日以及傳統蠶絲技藝分別屬于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就要求我們要打破傳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觀感覺,對一切有價值、有利益的歷史文化資源都進行保留的工作。在進行保護工作的時候,國家需要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財力支持,根據保護對象的等級,分配不同的保護力度,[3]使保護范圍和對象朝著更加明確化、細致化的方向發展,盡量將大部分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留存下來,為后人留下寶貴的民族文化資產。
(三)加大普查工作力度
由于民族文化發展的歷史悠久,形成了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加上政府長期不重視,普查力度不足等緣故,導致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流失現象嚴重,存在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數量和消失的狀況認識不清,缺乏深入的探究和了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大普查力度,可以準確地弄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狀況和發展源流,為傳承者提供良好的環境。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力度,一方面在各個地區組建專業團隊,深入了解當地的民俗文化,統計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進行分析和等級規劃;另一方面,為了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相應的數據庫,將快要流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文字、語音、視頻的形式記錄下來,為以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失提供參考的形式。
(四)推進文化市場建設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舊時候的說書、民間戲臺和口技漸漸在大眾文化市場中衰弱。新的媒體形式和娛樂文化形式不斷出現,影響著傳統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推進非物質遺文化市場的建設,根據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保護措施。例如,在各個地區節假日舉辦當地特色的文化活動,以此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通過建立相應的保護機制,提升當地的民風民俗,推動當地文化市場建設,喚醒當地人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4]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途徑
(一)傳承人的扶持
各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傳承人呈現老齡化的趨勢,因此,各地政府需要派專門的專家小組對傳承人進行記錄,去了解傳承人的生活狀況、技藝傳承的弟子以及技藝傳承的心得。政府面對家境困難的傳承人,應該給予相應的物資支持,減輕傳承人的生活負擔,讓傳承人專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講授記錄技藝的學習心得與方法,通過文字傳承非物質文化技藝。與此同時,政府應該制定相關的福利和保護政策,設立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金會,以此保護傳承人的合法權益和改善傳承人的生活狀況。
政府需要呼吁廣大群眾投身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中,加大媒體宣傳力度,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人們心中的影響力,從而使人們意識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更好地實現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與此同時,讓很多人參與投入到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工作中,有效防止傳承人消失的現象,使非物質文化永久流傳。[5]
(二)深入學校的教育
教育的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最好形式。將非物質文化宣傳進校園,通過學校教育傳承非物質文化,例如將剪紙、戲曲、面塑、提線木偶等經典的非物質文化引入校園的課堂教學中,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對非物質文化的感悟理解能力。在學生的學習階段培養民族非物質文化思想,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有助于我國更早實現復興偉大中華的夢想,提升國家的綜合實力。
在課堂教學傳承過程中,早期讓學生以欣賞非物質文化的表現為主,調動學生對非物質文化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然后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帶學生去參觀傳承的技藝展示或者通過講座展演的形式,讓學生了解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讓更多的學生自發地想去學習和傳承非物質文化的技藝,把非物質文化發揚光大。
(三)非遺文化的宣傳
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通過對非遺文化的宣傳、推廣與普及,有效提升人民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度與重視度,吸引更多人參與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的工作之中。通過媒體文化,例如《技藝》《舌尖上的中國》《一城一味》等紀錄片的形式,增強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失的危機感,呼吁人民群眾加大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工作。還可以借助非物質文化遺產公開課等形式,將非遺的形式完整地呈現在群眾眼前,將傳統的技藝公眾化,為技藝的傳承打下基礎,為傳承人的選取做好鋪墊。吸引更多的人深入地接觸非遺文化,甚至通過這樣的形式,投身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中去,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流傳與發展,為民族文化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結束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不可再生性,對整個民族有著重大的意義。因此,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發展的前提和保障,它是我國民族文化的凝聚結晶,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寶。鑒于此,我國需要盡快落實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的措施,以此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建設,為人民提供更多美好的文化記憶。
參考文獻:
[1]周杰.試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J].大眾文藝,2018(17):12.
[2]周和平.我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踐與探索[J].藝術教育,2018(17):8-12.
[3]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J].文化學刊,2018(8):5.
[4]劉瑩瑩.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有效途徑[J].藝術科技,2017,30(9):132.
[5]王桃紅,夏能權.通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途徑探析[J].讀天下,2016(2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