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梅
【摘要】文章以陶瓷藝術這門土與火的藝術為載體,從泥性之美、釉色之美以及火的藝術魅力闡述陶瓷藝術泥火天成的美。作者通過實地考察、創作實踐等方式切身感悟陶瓷藝術的本然魅力。本文闡述了陶瓷藝術對觀者展現內外兼修的美感,以及其由內而外彰顯的質樸本色。豐富多樣的陶瓷藝術品在以不同的藝術語言向世人展現著它的美,它的藝術魅力來自于泥、釉、火渾然天成的融合之美。
【關鍵詞】陶瓷藝術;泥性;釉色;火的藝術;審美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陶瓷藝術的獨特魅力來自于泥、釉、火的渾然天成,是一種融合之美,這種美的形態是首先通過視覺傳達給觀賞者的。
陶瓷藝術語言具有公共性,是聯系藝術、社會與公眾的重要橋梁,陶瓷藝術品作為一種物化形態也成為了陶藝家與觀賞者情感互動的重要紐帶。陶瓷藝術品反映的是人們的生活情趣和審美訴求,表達的是藝術家的思想和情感,是能夠與觀者對話的情感交流方式,是與人們生活密切關聯的物化形態。豐富多樣的陶瓷藝術品以不同的藝術語言向世人展現著它的美。
一、泥性之美
泥,從字面上看是離不開水的,是土與水的交融。“泥性”是土與水結合后呈現出來的性能于狀態,承載著陶瓷藝術最原始的質地之美——泥性之美。陶泥和瓷泥是陶藝家創作的兩種物質媒介,陶,厚重粗獷;瓷,細膩清秀。這兩種風格迥異的泥料表達的情感特征各有不同。陶藝家通過對黏土性質的把握,使泥性與人性完美地融合,從而表達內心的情感。陶的原始美、瓷的柔和美加之釉色的潤澤美、窯火的神秘美,都是泥性所表現出來的豐富的情感魅力。在創作過程中有意保留手工的痕跡,利用刻意的變形、開裂、扭曲、錯位等形式,拓展泥性的肌理和寫意的表達,展現作品隨意自然的泥性之美。
泥性帶有自然之氣,是生命力和創造力的象征。泥土孕育生命,承載著人們的情感,是生命意義的文化象征。與天然泥土親近有一種返樸歸真之感,泥土本身平實親切,質感樸素動人。陶藝的泥是有靈性的,對泥性的感知直接影響著情感理念及美學價值的表達,泥性之美令人驚奇心動。
二、釉色之美
“美食不如美器”,美器的造就當然離不開釉色的裝點。釉色的豐富多變是陶瓷藝術的重要特征,是其他任何藝術手段都無法代替和實現的。彩瓷質樸、黑陶靈秀、白瓷優雅高貴、青瓷如冰似玉,都是釉色之美的呈現。釉料要想呈現出它的美就離不開火的參與,釉與火在窯室內發生神奇的窯變,它的不可控制性無疑為燒成效果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同一種釉料不同的燒成氣氛,又會產生不同的色彩效果,“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即是形容釉色在窯變后色彩的變幻之美。
商代陶工發明釉料至今,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各種經典釉色在不斷出新,釉色在盡情地展現著造物與造化之美,譜寫著中華陶瓷文明的樂章。鈞瓷是靠自然窯變生成的以銅紅為主的花釉,看似無形實有形,看似無意實有意,景隨意變,入目銷魂。鈞瓷蘊含著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能夠體會到中國文化的精髓。“鈞瓷無對,窯變無雙”,鈞瓷的色澤是在不穩定的動態之中自然窯變而成,無法人為操控,每一件鈞瓷都堪稱獨一無二的稀世孤品。形似“冰裂紋”的開片,看似裂縫,撫之無痕,光潤如玉。開片賦予了鈞瓷鮮活的生命靈魂,那種細微的開裂聲似乎是在訴說著它的“窯變人生”。鈞瓷用古樸、端莊的造型,與絢麗、飄逸的釉色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在強烈反差之中達到了互補的和諧統一,呈現了超凡脫俗的絕世之美——古樸之中顯秀麗、簡約之中藏含蓄、溫婉之中見豪放、粗獷之中流柔情,寧靜而飽含沖動,端莊而百媚千嬌。
三、火的藝術
陶瓷藝術是一門土與火的藝術,不同的“火”能使“土”產生不同的效果,這是陶瓷的藝術個性,是一種本質的美感。火對坯體的影響千變萬化,它不但影響形體、肌理,而且影響成色,不同的氣氛、溫度和媒介都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藝術效果。窯變是火創造美的過程,讓土與火所具備的如夢如幻、多姿多彩、不可重復的豐富創造性,得以充分展現和尊重。火的不確定性為器物的燒成效果帶來一定的偶然性,這種偶然之美創造的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價值。坑燒、熏燒、樂燒、柴燒、鹽燒、蘇打燒等燒成工藝更是被人們傳承并創新地應用于創作中,使作品保留最本質的、回歸自然的美感,是返璞歸真的藝術追求。
正所謂“無灰不成釉”,柴燒就是在燒成過程中自然下落的灰燼產生的天然灰釉,柴燒的迷人之處在于它百變而神秘的藝術魅力。這種無與倫比的魅力離不開灰燼下落的效果、泥土的肌理、走火的痕跡創造。灰燼落于表面形成的天然構圖,以及灰燼在下落時層疊覆蓋的層次美感,其色澤如油畫般美輪美奐;黏土的肌理美感是藝術的內在美,那中或粗獷或細膩的樸實無華的內在美讓人有種親近的沖動;柴燒之火不是單純的燃料之火,它還背負著重要的使命,那就是為器物穿上一件夢幻般的彩衣。火與灰燼、泥土中的金屬氧化物、堿性物質完美融合形成黃、紅、綠、黑、白等美奐色澤,甚至是金銀的光澤。這種光澤溫潤、層次豐富美的藝術是火的印跡,是一種油然而生的質樸、渾厚的自然之美。坑燒是一種熏燒工藝,它的美來自于其燃料自身產生的黑煙碳素,坯體在一定濕度下吸收這些薪材或木屑不充分燃燒產生的碳素,由于吸收量的不同,或有或無,或重或輕,使素坯的顏色與碳的黑色形成對比,從而呈現出水墨般的濃淡之美,有著神秘的美學意境。熏燒的黑,沉穩、神秘卻又質樸粗獷,有一種渾厚的包容之美。
四、內外兼修?以美觸人
人們通過切身接觸,對事物產生更加直觀具體的美的感知,通過對事物的親身接觸來感知創作者的內在,能得到的不僅僅是憑雙眼看到的第一印象,而是更加翔實的親臨之感,是一種精神之美的感動。
泥土在火的淬煉下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轉變,使其質樸無華的本色魅力得以彰顯。陶瓷是帶有天然手工制作痕跡的物化形態,可以通過感官互動實現與觀賞者的溝通,具有無比的親和力,是容易觸動人們心靈的。
藝術作品的使命是將其真善美的內涵傳達給觀賞者,把事物最美好的一面加以呈現,不只是精神層面上的美,還有其精神的力量。這份神秘的力量,能夠觸動人們心靈深處那份最敏感的真善美的感受。作品融入了 創作者真誠、真心、真愛的切身感受,陶藝家把自身要表達的情感定格在作品當中,作品是真情的付出,是美感的流露。將真善美以作品的形式傳達出來,是一種觸動心靈的藝術境界。從具象中感知抽象,對真的刻畫、善的詮釋、美的表達,都蘊含著生命歷經磨難而頑強不屈的意蘊。
五、以人為本的美學情感
“以人為本”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人有獨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內容。藝術是一種別具一格的精神現象,是人文精神的載體,英國美學家科林伍德說:“沒有藝術的歷史,只有人的歷史。”可見藝術與人不可分割,藝術是尊重于人、服務于人的創作。
陶瓷藝術的創作是建立在“人本”基礎上的,是人類精神、文化的需求。陶瓷藝術品是承載人們情感的美感元素,能夠彌補人類生活上日益空乏的情感寄托,對于生活于此間的人們,得到視覺的放松,得到心情的放飛,得到溫暖情感的呵護與擁抱。
陶瓷藝術的創新設計在現代人的生活中不再是簡單意義上的美觀和實用,尤其對應著人們所處的生存環境,使得對于審美情趣的要求更高,更重視。陶瓷藝術品能夠寄托人們的情感,使空間環境中物質與精神文化和諧并存,使人們的視覺空間不再空乏無神,使精神情感有所依托,這正是以人為本的精神文化的體現。
六、獨生代消費觀念影響下的審美觀
法國當代思想家鮑德里亞提出,消費的動機不僅僅是對實用價值的需求,而是對消費對象所象征的“意義”的需求,而這種對“意義”的需求正是由現代生產機制這一“操縱符號的系統化行動”生產出來的。在家居環境中,人們對于陶瓷藝術品的占有欲取決于自身的不同需求,而這種需求決定他選擇的種類,在滿足人們不同消費需求的同時就有設計理念與之相匹配的陶瓷藝術品。喜歡追隨新潮的獨生代消費者們追求的是“物”的夸耀性、符號性和獨特性。獨一無二的美感是人們新的追求目標,由陶藝家親手創作的具有唯一性的陶瓷作品正是滿足了人們的個性化美感追求,同時也成為他們消費理念中的“限量版”。
“泥火天成,陶冶大美。”陶瓷藝術是一種綜合的藝術形態,通過各種創作技法、材質以及燒成方式,將不同因素互相聯系來,共同塑造最終美的形態,從而更深入地傳達作品所要傳達的深刻含義與情感。現代生活的機械化現狀要求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土與火的語言,將陶瓷藝術的創新設計加入自然、生機與自由的理念,將陶瓷材料的親和力發揮到最佳狀態,讓人們體會一種回歸自然的真實感和親近感,使其不僅具有滿足人們生存空間的功能性,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審美情感。
參考文獻:
[1]宗白華.美學與意境[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
[2]弗里德里希·黑格爾.美學[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4.
[3]薛永年.中國現代美術理論批評文叢[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