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必要性及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內涵,然后指出了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了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對策:高職院校應樹立正確的人才培養觀念,增強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高職院校應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完整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高職院校應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創業導師的專業化水平;高職院校應構建完善的創業平臺,增強校內孵化能力。
[關鍵詞]中國制造2025 高職院校 創新創業型人才 培養模式
[作者簡介]曾錦(1969- ),女,四川綿陽人,四川傳媒學院藝術設計與動畫學院,講師。(四川 成都 611745)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8)18-0053-04
作為國家的頂層設計,“中國制造2025”戰略為我國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指明了方向。當然,這一戰略的順利實施離不開以培養技術型、實踐型、創新型人才為己任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革新。
一、“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必要性及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內涵
“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必要性包括:一方面,“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提出符合“工業4.0”對全球制造業提出的新要求。在信息技術尤其是“互聯網+”的深度影響下,多領域、全方位的跨界融合大大加速與深化,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對于任何行業來說都是繞不開的重大議題。圍繞這一背景,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紛紛提出推進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升級的國家戰略,一個以新能源、先進材料、數字技術和機器人為代表的“工業4.0時代”呼之欲出。面對世界這樣的經濟發展形勢,我國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實則也是適時拉開了向“工業4.0”進軍的序幕。另一方面,“中國制造2025”戰略是我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的行動指南。早在前幾年,我國的制造業規模就已經躍居世界第一位,但制造業水平卻與龐大規模不相適應,表現得相對滯后。加之,與人口紅利消失相伴而來的成本上漲,極大地削弱了我國制造業的競爭優勢。有鑒于此,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可以促進我國制造業在機械裝備、高性能醫療器械、電力裝備、技能與新能源汽車以及軌道交通裝備等領域實現突破,從而使我國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
具體來說,創新創業型人才必須具備以下四種能力:首先,扎實的理論知識。這里所指的理論知識不僅包括專業的理論知識,還包括創新創業的基本理論知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后者的掌握程度對于創新創業型人才的成長更具關鍵作用。其次,全面的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更多地體現在實踐工作中。因此,對于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而言,學生能將自身扎實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全面的實踐能力非常重要。再次,與時俱進的創新思維。當今時代發展變化得十分迅速,社會需求也是變幻莫測。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創新創業者需要與時俱進,積極創新。最后,過硬的心理素質。創新創業本來就面臨各種困難,與常規就業的“順風順水”相比,創業意味著“驚濤駭浪”。創新創業者要想走好創業這條充滿艱險的道路,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較強的抗壓能力。
二、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不足
“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順利實施,離不開培養高素質制造業人才的高職院校的大力支持,但是高職院校目前在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方面存在一些問題。
1.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導向存在誤區。創新創業教育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外延,其最基本的方面囊括了常規就業與創新創業兩個層面,但很多高職院校在對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時,或受限于傳統教育思維,或受限于就業考核指標,表現得目光相對短淺、功利意識較強,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出是為了“解決學生的就業而讓學生就業”的目標和理念,并未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學生自主創業的基礎教育。即便個別高職院校開展了創新創業教育,其定位也是為了補充學生常規就業的不足而設定的,而不是站在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的角度上,相應的教學模式和內容未納入系統的人才培養方案中,這樣的教育導向造成對所有學生開展的創新創業教育都采取“千人一面”的機械式、傳統式就業指導與咨詢,在一定程度上耽誤了具有創業想法的人才的成長和發展,既不利于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學校構建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體系。
2.高職院校尚未建立完善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的不完善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在很多高職院校,學校的整體人才培養方案中沒有包含創新創業教育的相關內容,創新創業教育僅僅以選修課、論壇、沙龍和知識講座等形式向學生推廣,并不具備與必修課同等的強制性。學校層面的重視程度直接決定了學校的課程體系建設,導致很多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業理想的學生只能通過學校就業指導中心所開設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來獲取相應知識和信息。其二,雖然個別高職院校開設了創新創業課程,但是學科定位十分模糊,缺乏有針對性的教材、教學大綱和評價體系,導致創新創業教育邊緣化。其三,創新創業課程相對孤立,并未與整個課程教學體系相連接,造成學生學習的理論知識與創新創業實踐技能之間“各自為戰”,對于創新創業能力的形成十分不利。
3.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指導教師的水平有待提升。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創新創業教育的實際效果,很多高職院校都注重了師資方面的投入,但在引進教師方面仍堅持“唯職稱論”“唯學歷論”的思路,同時很多院校還引入了由公司負責人、創業企業家和成功校友組成的社會導師團隊,這樣的教師團隊看似“陣容強大”,實際效果卻不盡如人意。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之所以會出現“雷聲大雨點小”的狀況,是因為這些“雙肩挑”的兼職導師雖然名氣、實力俱佳,但他們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本職工作上,對于在高職院校的兼職工作往往有心無力,這就極大地削弱了教學成效,遠遠達不到學校引進兼職教師的目的。究其本質而言,筆者認為很多高職院校在創新創業教育指導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存在“硬傷”,主要體現在人員構成不合理、授課效果不理想等方面。
4.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重理論輕實踐”、孵化能力不強。很多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還停留在傳授理論知識的階段,在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環節,所采用的方式以短期培訓、講座、沙龍和創新創業大賽為主,而缺少與企業合作共建生產實習基地、仿真實訓室以及創業基地等,這就造成實踐效果大打折扣,主要體現在創新項目技術含量相對不高、與專業知識的關聯性不強、簡單易復制等方面。而且,很多創業項目都停留在最原始的小商品批發售賣階段,所涉及的參與方也相對較少,輻射范圍較窄,以學生所在院校的教職工為主,缺乏市場競爭的真實環境,時間久了就會挫傷學生的實踐熱情。此外,校園內的創業基地孵化能力不強,缺乏企業的實戰體驗,沒有為學生提供有基礎的創業平臺,全憑學生自己的創業思路進行項目運作。
三、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對策
基于創新創業教育導向存在誤區、創新創業課程體系不完善、創新創業教育指導教師的水平有待提升,以及創新創業教育“重理論輕實踐”、孵化能力不強的現狀,高職院校在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中為了適應“中國制造2025”戰略對制造業人才的需求,要因地制宜地革新模式、提升效果。具體來說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高職院校應樹立正確的人才培養觀念,增強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一段時間以來,受應試教育思維的影響,就業率成為衡量一所高職院校辦學質量和社會聲譽的關鍵性指標?!耙跃蜆I為導向”成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中心任務,這直接導致了學生的就業難問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局面,是因為很多高職院校片面地追求學生畢業之后短時期的就業率,而未對學生未來的長遠發展進行系統規劃,這樣一來不僅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而且對于已經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業熱情的學生來說,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如果得不到適當的引導也容易淡化。長此以往,學生的應變能力、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等諸多方面都得不到強化,不利于長遠職業發展。尤其是在“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背景下,社會對高職學生素質要求得越來越高,如果學生只滿足于一般的組裝、拼接等基礎技能,那么未來可能會因為缺乏工作所要求的新技能而丟掉飯碗。因此,學校應樹立“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堅持常規就業與創新創業“兩條腿走路”的就業戰略,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綜合教育體系中,與專業發展、學科建設以及人才培養等緊密結合,將創新創業教育的思想滲透到高職教育的各個方面,貫穿于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全過程中。
2.高職院校應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構建完整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高職院校要實現人才培養目標,首先,變革原有的人才培養體制與管理體制。在原有的教育體系中,對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是作為就業指導教育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創新創業教育理所應當地由就業指導中心來進行管理。而將現有體制進行變革之后,創新創業教育不再作為常規教育體系的一部分,而是與之“平起平坐”,這樣一來,創新創業教育的管理部門相應地轉變為教務處。
其次,變革原有的人才培養方案與考核機制。在現有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延伸出創新創業教育的項目和內容,從學校的專業設置情況出發選擇、設定創業項目,增強學生創業的針對性、專業性和成功率。具體來說,將全體學生作為教育對象開展創新創業通識教育,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規劃教育內容。例如,在大一以必修課的形式在課堂上傳授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知識;通過校外實習、校內實訓、社會實踐等提升大二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到了大三、大四,就要鼓勵學生根據專業實際自主形成創業項目,通過校內孵化的形式使項目落地、發展,并最終促成項目取得實效。
最后,在課程資源建設方面,不再局限于教師課堂講授。學校可以利用網絡資源的優勢,開發精品課程資源,或是建立專門的創新創業教育自學網站,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開闊眼界、增強創新能力的同時培養自主創新意識。
3.高職院校應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創業導師的專業化水平。建設一支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師資隊伍是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基本保障。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應堅持獨立自主、校企結合的基本原則。
一方面,所謂“獨立自主”,意味著學校在選擇創業導師時,應首先面向校內,本著“任人唯賢”的基本原則,選擇一部分年富力強、具有就業指導工作經驗、實踐能力突出、創新思維活躍的青年教師搭建起一支優秀的專職教師隊伍。在此基礎上,再面向社會選拔公司負責人、創業企業家和成功校友組成社會導師團隊。這樣按照“專兼結合”的原則構建起一支相對完善的創業導師隊伍。專兼職教師彼此之間定期溝通,增強創新創業教育的針對性,如此既可以避免校內專職教師缺乏實踐經驗的弊病,也可以避免“雙肩挑”兼職教師因時間精力不足而無暇顧及教學質量。
另一方面,創業導師無論是專職還是兼職都要定期與企業聯系?;蛘卟扇B毥處煻ㄆ诟捌髽I學習、交流的措施,或者在企業中選擇合適的兼職教師,以使創業導師能夠準確了解企業用人需求與創業相關事項。
4.高職院校應構建完善的創業平臺,增強校內孵化能力。創新創業項目的最終落地離不開創業平臺、孵化器的重要作用。作為學校,不僅僅是創新創業的“教育者”,更應該發揮好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建設者”的作用,提高學生創業項目的質量,加強創業項目與專業的相關度,強化創業項目的核心競爭力。學??煽紤]引入實際企業,讓企業在學?;蚱渌胤皆O立規模適中的分部或分支機構,交由學生運作,配備創業導師做實戰指導,從而保證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環節落到實處,為學生提供有基礎的創業平臺。此外,結合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創業基地分散的現實狀況,可考慮將創業基地和孵化中心進行集中化管理,形成校內較固定和集中的創業園地。
[參考文獻]
[1]陶紅,梁婕.“中國制造”到“中國質造”的職業教育路徑選擇[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6,37(12).
[2]馬雁,劉恩專.中國制造2025視野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思考[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6,18(3).
[3]席東梅,任占營,徐剛.支撐國家戰略:做強“中國制造”的職教擔當——職業教育支撐國家戰略:中國制造2025座談會綜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28).
[4]劉小勇.“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以湖南電氣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江蘇科技信息,2017(27).
[5]桂黃寶.基于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的我國高校經管類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27(2).
[6]夏帆.服裝設計專業碩士“智創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探討——以浙江理工大學為例[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14,32(12).
[7]董靜,周玉東.眾創背景下高職院校食品類專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機械職業教育,2017(7).
[8]蔣建強,杜剛.眾創背景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J].人才資源開發,2016(2).
[9]景宏磊,聶菁.高職院校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