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燕
英國課程理論家斯滕豪斯在“過程模式”課程理論中提出“教師即研究者”的觀念,即教師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之一,他強調教師要采用行動研究的方法以及反思性的探索方式研究課程。因此,教師作為行動研究者,應確立生活中處處有課程資源的觀念和運用課程資源進行教學的思想,通過創造性地開發與運用課程資源,使課程教學不斷呈現出新的面貌。體育器材的創新開發和運用,就是對“教師即研究者”的最好詮釋。在教學實踐中,一線教師應該如何進行體育器材的創新開發和運用呢?筆者將結合本次活動課例,談談所思所悟。
一、自制器材,變廢為寶
利用生活中的廢舊物品制作成體育器材,變廢為寶。如,水平二(三年級)《動感小蹦床》一課,執教教師在廢舊的汽車輪胎內側上緣縫上尼龍繩將其制作成了“小蹦床”,自制的“小蹦床”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彈性、耐磨性好、重量適中、安全實用、經濟實惠(大約5元一只),在教學中發揮了良好的輔助作用。課堂中,教師從最基本的網上體驗、平衡站立開始,讓學生初步體會網上的基本動作過渡到學習“小蹦床”的等級動作,發展了學生的柔韌性、平衡性、協調性和靈活性,培養了學生敢于挑戰、樂于分享的優良品質。學生2人一組在教師自制研發的“小蹦床”上,體驗各種網上平衡和體操基本動作(叉腰跳、兩臂上舉跳、帶臂跳),同伴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共享蹦床的樂趣。再如,水平二(四年級)《小足球:腳內側踢球》一課,教師將音樂課上學生坐的小方凳與廢舊的小足球有機組合制作成了“足球凳”。該器材貫穿整個課堂,從圍繞“足球凳”進行熱身活動,到自主練習踢固定球、近距離對準目標(足球凳)腳內側踢球、2人一組在2個凳之間跑動中踢準等練習,各個環節由易到難、層層深入,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踢球時腳觸球部位及對觸球方向的控制,同時提高了練習密度和學生的學練興趣。
二、創新器材,改造組合
體育課堂上新奇體育器材的出現,會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勵他們積極參與各項活動。如,水平二(三年級)《游泳:陸上模仿——漂浮與滑行》一課,執教教師對兒童感統訓練器材塑料平衡滑板車(網上購買)進行了加工改造,在其上面焊接30cm厚的不銹鋼板,制作成了動感“滑板”,帶領學生進行坐姿滑板移動——熟悉器材、俯臥平衡——“漂浮模仿秀”、滑行滑動平衡——蹬壁滑行漂浮、身體轉動平衡——快樂大轉盤等練習,同時配以不同方向、多種形式的漂浮滑行練習,使學生能在“滑板”上保持正確的姿勢,體驗水中的本體感覺,將游泳的漂浮與滑行在陸地上演繹得精彩紛呈。DIY器材帶給學生全新的體驗,學生見到如此新奇的器材,顯得異常興奮,積極參與到每一項練習中樂此不疲,學得開心、練得有效。課堂教學中,要想喚醒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師自身也需要有好奇心和探究精神,要時時關注能引起學生興趣的事物,激活學生主動學練的內在驅動力。
三、新穎器材,一物多用
新穎器材設計獨特、色彩艷麗,視覺上帶來的愉悅感、新鮮感能提高學生的學練興趣。因此,教師要帶著發現的眼光,努力挖掘體育器材新的使用方法,不斷提高課堂效率。如,水平二(三年級)《投擲:反手投擲膠圈》一課,教師用國際田聯少兒趣味田徑器材中的彩色接力膠圈為教具,一圈多用,教學高效。通過組織學生手持膠圈“開火車”“放煙火”進行熱身;玩一玩套圈、拋圈等小游戲,為主教材的學習做好鋪墊;學一學側對目標反應性游戲,讓學生建立正確動作表象,并通過限制條件,不斷完善其投擲動作;比一比誰投得遠,鞏固學生投擲動作,增強團隊合作能力;樂一樂“跳起接圈”游戲活躍課堂氣氛,發展學生下肢力量。再如,水平二(四年級)《跑:彩虹“8”字跑》一課,執教教師通過新穎器材彩虹傘,吸引學生的眼球,通過找彩虹傘的顏色、按顏色繞彩虹傘跑圈、分組繞彩虹傘“8”字跑等練習,為學生營造了自我體驗、自我學練、小組合作的“8”字跑練習場。水平二(三年級)《輪滑:基本站立姿勢》一課,執教教師利用“笑臉高蹺”(兒童感統訓練的器材)作為“平衡器”輔助教學,“木頭人”游戲,讓學生掌握腳掌在平衡器上站立的正確部位及腳趾用力摳住的細節;“高人矮人”游戲,使學生明確踝關節立直、膝蓋微屈、上體稍前傾的基本站立姿勢;“照鏡子”游戲則加深學生的動作記憶;通過“踩高蹺”“金雞獨立”等游戲,讓學生雙腳穿上“平衡器”,提高平衡保持能力。
四、生活用具,一物巧用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努力讓體育走進生活,使體育生活化,此次活動中許多參賽教師對此做了有益的嘗試。如,水平二(三年級)《持輕物側向投擲》一課,執教教師運用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毛巾作為上課器材,組織學生通過“抓尾巴”“毛巾操”等活動來進行熱身;基本部分,指導學生運用各種形態的毛巾進行快速揮臂練習,在“阻力毛巾”(2人合作)、投“毛巾結”“毛巾球”等練習中體會側向投擲蹬地轉體、快速揮臂的技術動作;游戲“保衛陣地”愉悅學生身心,培養合作精神;素質練習“合作接龍”,發展學生體能,培養規則意識。本課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巧變器材,激發了投擲興趣,學生充分利用器材,既學會了投擲技能,又體驗了投擲樂趣。如果教師在課結束前,抓住“毛巾”資源對學生進行清洗毛巾、講究衛生、毛巾還可以在體育課中怎樣玩等方面的引導,教學效果將更好。體育來源于生活,利用生活中常見物品開發體育器材,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好地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
五、常規器材,一物妙用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可以激發學生學習鍛煉興趣,增強鍛煉身體的實效性,為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生動活潑、全面發展創造必要條件。
在教學中,要發揮常規器材的多種功能,一物妙用。如,水平二(三年級)《技巧:跪跳起》一課,執教教師將60×60cm的體操墊,設計成扇形、回字型、十字型等不同的組織隊形進行教學。同時,在教學中,通過不同形式的墊子擺放,讓學生在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練習中掌握了跪跳起的動作要領。
如,將一張體操墊的一半放在另一張體操墊的前半部分,或一張體操墊對折放在另一張體操墊的前半部分,進行“上、下臺階”練習、低處向高處跪跳或高處向低處跪跳練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