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之銀
【摘 要】隨著人口的流動和城市化發展速度加快,農村地區的人口大多向城市轉移使得農村人口數量大大降低,尤其是為追求更好的學習環境許多適齡兒童向城市學校轉移,農村小學的學生數量不足,班級內的學生數量幾乎在二十左右,為適應該教學情況,農村小學小班化就成為了當前教育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這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性格特點等因素結合教學內容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和計劃。本文就農村小學小班化數學教學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農村小學 小班化 數學教學 有效策略
小學數學作為我國教育體系中的基礎性學科,其學習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數學實踐應用能力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但受到人口城市化遷移的影響,在農村小學的數學教學實踐中,存在著學生數量不足和生源萎縮的現象,為此無可避免的出現了小班化現象。鑒于此,為提高農村小學小班化的數學教學效果,需要結合班級內的學生實際狀況教學,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和計劃,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實際應用能力。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營造出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時期的學生求知欲旺盛,性格過于活潑好動,很難在小學數學的課堂上一直保持注意力的高的集中,使得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十分低下。對此我們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營造出良好的數學教學環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究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案例:在“立體幾何”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交互式電子白板為學生放映正方體、長方體以及圓柱體的立體圖像,從各個面來了解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的關系,均有8個頂點,8條棱長,6個面,體積的計算公式為底面積*高,而可以將正方體看作是特殊的長方體,加深學生對正方體以及長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計算的掌握和理解;而圓柱體的表面積則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進行拆分和展開,看作是兩個半徑相等的圓和一個長方形的面積的和,長方形的長為圓的周長,寬等于圓柱體的高,體積計算公式依舊為底面積*高。通過信息教學技術培養學生的立體思維能力,并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究熱情和興趣。
二、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學習能力
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是主要的參與者在教學活動中占據絕對支配的地位,學生處于被動、消極的位置,這樣的教學模式無疑是不利于小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因此,突破這種局面的關鍵就是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小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在小班化的數學教學中,由于師生的比例縮小,可以更充分地、最大限度地給學生提供參與機會。
例如,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老師可以組織小組化的生講師聽模式,將學生分小組,引導學生組內討論設計教學內容,然后派小組代表進行班級講解,最后教師和學生評比選出優秀的小組。整個過程下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都是交流互動的,每個學生都是參與其中的,他們通過激活思維,取長補短,可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例如:在“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分析”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數據圖標的樣式和制作過程,無論是條形統計圖、扇形統計圖亦或是統計表格,都是對日常生活中具體事項的應用。鑒于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當前基本的生活物價水平”的數據收據和整理分析的任務。將學生分成5人一組的小組,每個小組的成員分別收集當前不同場地常見蔬菜和水果的價格并匯總分析,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比較得出平均值。在這一過程中,既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數據收集整理分析的知識,也可以鍛煉學生的合作探究學習能力。
三、進行針對性的習題訓練,幫助學生掌握并靈活運用數學知識
數學知識具有極強的實踐應用性,學習數學知識的最終目的是將其應用到現實生活中,為幫助學生牢固的掌握所學知識,教師可以開展針對性的習題訓練,結合小班化的特點,針對性的開展數學習題訓練,提高班級的整體數學水平和學生的數學素養。
四、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開展個性化教學,提高整體數學水平
小班化教學現代教育的發展不再是隨波逐流的大眾教育思維能力,越來越多的是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和發展能力,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實現教育的“人本思想”。根據本班的小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不同類別的學生和不同的教學內容,實行不同的教學任務和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如教學中,將程度相近的同學歸為一類,采用“同步教異步學”的方法,分層施教。A類學生重點指導其自學,提高其獲取知識能力。B類學生重點點撥釋疑,輔導其完成所學知識。C類學生重點在于拾遺補缺。教師深入小組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特別關注和幫助有困難、不常舉手和不愿表演的學生,或對學有余力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小班化更有利于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班級小,人數少,老師可以全面地掌握學生的情況,可以隨時調整教法的設計,作業布置上有彈性,學習評價上有針對性,教學指導有科學性等,分重點、分層次,采用“同步教異步學”的方法。從根本上完善教學,提升教學質量。
小學數學的教學目的是給學生將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數學基礎,并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農村小學小班化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結合教學的實際狀況,首先利用信息技術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最后進行針對性的習題訓練,幫助學生牢固的掌握所學知識。
參考文獻
[1]楊文斌.農村小學小班化數學教學策略[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5(11):25-26.
[2]王一諾.農村小學小班化數學教學資源差異性開發初探[J].時代教育,2016(04):23-24.
[3]李文博.農村學校小班化數學分層教學對策研究[J].考試周刊,2017(08):17-18.
[4]李晶琳.農村小學小班化數學教學策略探究[J].小學教育研究,2016(0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