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錦詩
【摘 要】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國撥教具由于諸多因素未能在農村小學課堂上深入地應用,給自制教具提供了廣泛的發展空間,并逐漸成為了學校教育教學中重要的物質載體和廣大教師不可缺少的教學工具。廣大一線教師在自制教具中做出了大膽的探索和嘗試,促進了學校教育多方面發展和教師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時也推進了學生的素質發展。
【關鍵詞】自制教具 農村小學 學校教育
教育界人士把教師、教材、教具統稱為“教育中的三大基本條件”,它們一直以來都是教育過程中的核心和基礎部份。自制教具是教師和學生,利用簡便易行的方法,就地取材,自己動手制作的教具。筆者結合個人教學實踐,談一談自制教具在農村小學數學教育中的作用。
一、自制教具對學校教育的推動作用
自制教具是學校教育中重要的物質載體,對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豐富教學資源,開發校本課程等具有積極性的作用。
1.自制教具,有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在素質教育理念:“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可持續發展觀”的指導下,學生自制教具所需的材料,是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物品或廢棄品,對其進行“再創造”,培養了節約資源、熱愛自然、心系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素養,建立起人和自然,人和社會,自然和社會三者間的和諧關系。
2.自制教具,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進行
自制教具,來源于教學實踐,能生動展示實驗教學,豐富實驗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觀察、實驗、操作等動手實踐能力,進一步地提高教學質量。因此,自制教具不失為推動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突破口”。
3.自制教具,豐富教學資源,彌補教學裝備的不足
教學資源無處不在。如:易拉罐、一次性筷子、塑料飲料瓶、紙皮、廢棄粉筆、花盆、廢舊電器零件、建筑和裝修材料等等,大多數都可以直接或經過簡單加工、組合、改造就用于教學演示和展示的。只要一線教師多心發掘,一心利用,善于推廣,勇于帶動,把能循環再用的自制教具用心收集整理,做好分類,實現校內資源共享,既豐富了教學資源,又彌補了教學裝備的不足。
4.自制教具,開發校本課程,打造學校特色品牌
在新時代的教育形勢下,校本課程成為了新課改的一大亮點。如:農作物“三寶”——慈姑、馬蹄和燈芯草,既是本地科學資源,又是非常有特色的教學資源。學校可圍繞此主題,創設校本課程;開發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課程;創建“出色的推銷員課程”,讓孩子對其進行包裝銷售出謀劃策,帶動本地經濟的發展;開設“特色課”把課堂延伸到家庭、社區、社會中去。將科學探究和家鄉資源有機地聯系在一起,開發小本課程,打造學校的特色品牌。
二、自制教具對教師專業成長的幫助
在教具的設計、完善和創造的過程中,教師的專業得到成長,創新和科技意識有所提高,科研能力得到提升,創設高效課堂,師生關系和諧化,綜合素質得到了整體的提高。
1.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創新精神和科技意識
胡錦濤同志指出“建設創新型國家,是黨中央、國務院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作的一項戰略決策。”自制教具,從仿制到獨立設計制作,再到發明創造,都是應用科技知識與教學經驗進行創造性的活動,其中飽含著教師的創新精神,增強了教師的科技意識。
2.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教具的使用和改進,對生活中常見材料的選擇和利用,不僅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個性特征和課程性質、教材特點,還要考慮教具的用料選擇、制作程序、加工技術、檢測應用等諸方面的因素。在探究設計制作使用教具的過程,教師制作教具能力得到提高,就有利于教師科研能力的提高。
3.有利于突破教學重難點,創設高效課堂
在小學課堂中,用具體模型和直觀教具進行說明和演示操作,對于突破教學重難點,創設高效課堂起著重要的作用。如,小學數學第五冊教學面積與周長的比較時,我自制教具:用鐵絲繞硬紙皮一圈組合成一個長方形相框。那么,這個長方形相框的周長就是鐵絲的長度,面積就是硬紙皮板面的大小。對比實物圖形中鐵絲的“線”與長方形硬紙皮的“面”,有助于學生直觀地理解周長與面積的意義的區別,一看即懂,是一種簡單靈活的美。這種教具制作簡單實在,易于理解,對創設高效課堂,有著極大的幫助。
4.攜手合作,共建和諧師生關系
在學生自制學具的過程中,教師對遇到困難的學生進行積極的鼓勵和幫助,有助于師生情感的交流。創作成功后的喜悅,學生是難以忘懷的。學生親信了老師,也就樂意學習該學科。教師不僅僅是師長,更是學生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
三、自制教具對學生成長的影響
利用身邊常見材料進行探究和制作、展示和演示,有助于學生快樂地進行創新,體會到思考、實驗、反思是學習知識的重要方法。自制教具,提高了學生思維和動手實踐能力,激發學生潛能,有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
1.體驗創新,快樂成長
學生在動手尋找最佳素材的同時,還要動腦思考解決相關的問題:如何使設計更合理,使演示效果更易理解。這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及發現、理解、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都是十分重要的。
2.經歷科學的探究,掌握科學的方法
學生尋找身邊常見的材料進行動手探究,不僅能享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還能從素材選擇、分析設計的可行性、動手制作、演示改進的過程中,嘗試用科學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進而在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掌握了相關的科學探究的方法。
3.在操作活動中,提高動手實踐能力
自制教、學具的制成,無一不經歷查資料、想方案、畫圖紙、找材料,動手操作和反復試驗的歷程,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例如,在學習相遇問題時,經歷教師畫圖和演示后,學生再用橡皮或鉛筆盒當汽車模型或自制玩具車,同桌間動手演示相遇的過程,能更深刻理解到其中的數量關系。
4.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教具的自制都經歷了設計思路、明確制作要領、操作順序的制定、演示試驗、改進不足、檢驗效果等程序。任一個程序的執行,都能讓學生的思維外顯在作品上,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不同的認知特征、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價值取向、不同的興趣潛能,成就了千差萬別的每一個獨特而富有個性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