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拉西·瑪寧
【摘 要】高考是學生的人生轉折點,是學生初次接受社會考驗的一次大型集中測評,高考的成績直接影響學生的大學錄取。因此一些高中生面臨高考通常會不由自主地產生緊張的壓力,影響自身的能力發揮。高考應試本身是為國家篩選人才的一次測驗,同時也是激勵學生勤奮進取的方式,高考成績并不等同于學生的未來發展,因此高中學校應針對高考應試心理問題,提前做好高中生的心理素質教育工作,針對他們呈現出的心理問題進行對癥下藥的疏導,引領學生走出認知誤區,消除心理障礙,以健康平和的心態走進高考考場,積極面對,展示出自身的優勢,打好高考這場攻堅戰。
【關鍵詞】高考應試 心理素質 培養 途徑與方法
高中生的年齡小,社會閱歷淺薄,幾乎所有的精力都用在高考應試上,面對教師的期盼與家長的囑托,學生日漸累積課業壓力,內心無形中造成了一種壓迫感,對于高考抱有一種恐懼情緒。高考應試的心理素質培育至關重要,教師應從應試教育的模式中脫離出來,疏導學生的心理,循序漸進改善學生的心理障礙,從學生的心理問題誘因出發,真正了解學生的心理訴求,諄諄善誘啟發學生正確看待高考問題,同時創建輕松的環境,與家長學校溝通,以各個角度消除學生的壓力,促使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一、建立心理咨詢模式
學生的高考心理問題由來已久,在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高考不僅受到了高中生的重視,同時各界人士都對高考抱有一種好奇心,家長之間的攀比、學校條幅橫掛,這些均對于高中生可能造成一定的高考緊張情緒,高考壓力往往是累積形成的,因此短時間的教師談話引導起到的作用不大,可在高中建立心理輔導獨立教室,以不同的輔導形式優化學生的心理素質。學校要建立心理咨詢室,負責作出心理教育工作規劃、進行心理教育業務指導,開展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日常活動。利用班級輔導和小組輔導等形式,根據學生各個階段、各個時期的思想特點,采取心理知識講座、典型案例分析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個別輔導是心理輔導的重點,這是由心理輔導關注個人的特點確定的,主要形式是面談。筆者所在學校學生陳某某多次參加斗毆而被重點中學勸退轉來筆者所在學校。筆者發現他是武俠小說迷。受“為朋友兩肋插刀”的俠義毒害很深。通過多次面談,使他認識到,特定的封建社會環境“行俠”是英雄,今天參與斗毆是犯罪,是“狗熊”。同學有矛盾應找教師解決,不能用“拳頭”說理。通過心理輔導,該生終于徹底克服了缺點,當年考上了大學,成了后進變先進的典型。
二、針對個體問題自我控制
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凸顯出了個體差異,一些后進生在高中較短的復習時間里,很容易產生自卑情緒,一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對自己的要求過高,也會產生焦慮感,教師應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鼓勵學生掌握情緒的轉化方法。教會學生辯證地認識自我,認識考試,客觀分析問題,當好學生的心理醫生。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交往。經驗告訴我們,孩子與同齡人交流更容易取得共鳴,對緩解焦慮更有效。比如,孩子考得不理想,當他得知有同學考得更不好時,失望情緒就會立刻減少,深入交流中,同病相憐的感覺對治愈心理創傷有奇效。家長可以鼓勵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做一些平時想做卻沒有機會做的事,比如學攝影、考駕照、練書法、學樂器、跳街舞等,只要是積極的事,都是學習,而且對緩解孩子的焦慮心理有好處。另外,家長可以安排孩子做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
三、學會過渡減壓變換心情
通常,學校與家庭都會讓考生在考前進行一周以上時間的休息與調整,使學生有充沛的精力應試。但許多家長以及考生都不十分了解科學的調整,例如許多考生在考前往往是甩手大休息,有關學習的活動一概不進行,這是不可取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如果處于高度緊張的工作壓力下,長期下來作為一種應急機制,人的大腦中樞會相應地建立起高度緊張的思維和運作模式,使人能適應高度緊張、大壓力的生活以及工作方式,如果突然停下來無事可干,使原來那種適應高度緊張的心理模式因突然失去對象物,面對寬松無事的環境,反倒不適應。所以許多考生停止學習后,往往會產生郁悶不安、失落心慌等不適的心理現象。對此,考生與家長都以為是因過度緊張的學習造成的,而不知道是急剎車惹的禍。所以,考生在考前一個月前就應該逐漸減小學習強度和減少學習時間,采取過渡性調節方法。若從應試角度來說,如果考生在考前一周完全停止學習活動,也不利于考試迅速建立起應急機制。
四、強化模擬做好心理準備
比如說:進入高三語文總復習后,每次測試都認真地按高考要求安排場地,每個考場都安排兩名監考教師。監考教師嚴格按高考要求辦事,若發現個別學生有舞弊行為,立刻判零分,并將其驅逐出考場,考試完畢后還要對該生進行嚴肅的批評教育。每次考試試卷的版面安排,都按高考試卷的模式,無論是試題的數量和難度都類似于高考試題。標準化的題目,讓學生答在高考答題卡上。為了讓學生靈活掌握答題順序,每個試題都印上時間分配,學生看到時間分配就會知道每個題的難易程度,學生自覺地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答題,穩扎穩打最后攻關,長期這樣訓練,時間長了學生會養成良好的答題習慣。到了真正的高考,會合理地安排時間,先用較短時間準確完成基礎部分,再集中精力和時間攻克難題,防止了先做難題耗去了大量時間,事倍功半,再回頭作簡單而容易得分的題時,又可能因時間蒼促而忙中出錯,或心理緊張“發毛”對容易題目也找不到正確的解題思路,從而浪費時間。平時的考試讓學生當作高考,給學生很多的“高考”機會,而真到了高考,學生如同平時的測試,在心理上沒有壓力感,學生的應有水平就能充分發揮出來。
五、結束語
總之,造成考生心理異常的因素很多,其最根本的為打好基礎,提高能力。再配以教師有意識的培養和自己的平時訓練,就有可能形成考試應具備的基本心理素質。從而避免考試中不正常的非智力因素影響。
參考文獻
[1]齊改文. 待曉堂前拜舅姑,畫眉深淺入時無——高考作文應試心理意識的培養[J]. 閱讀與鑒賞:教研版,2008(11):43-45.
[2]鄭曉邊. 應對高考要從考生心理品質培養開始——簡評《高考應試心理訓練》[J]. 湖北招生考試,2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