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心
【摘 要】本文通過對現行翻譯教學模式與市場不匹配的反思,主張翻譯教學培養模式和課程設置的改革。以翻譯工作坊(WORKSHOP)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適應真實市場的實踐性、協作性和很高的學生參與度。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符合主流的學習理論和翻譯教學的改革趨勢,也更注重翻譯材料的真實性,譯者的專業技能,人際交往技能,合作精神,責任意識等的培養,為今后的翻譯教學注入了新的血液。
【關鍵詞】翻譯 教學實踐 工作坊
一、大學本科翻譯教學的現狀
1.翻譯人才培養效果不佳
在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大潮下,中國的日益國際化正在加速推動職業化的翻譯行業和規范化的翻譯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可是,當今中國譯界面臨的問題:翻譯市場不規范,翻譯公司正在持續生產那些不倫不類的譯文,我們“精心”培養出來的翻譯專業的學生還在紙上談兵,畢業后手握多張證書,卻也無法勝任實際的翻譯工作。在我國翻譯市場中,翻譯公司的消化能力僅占總需求的10% 左右,其中非文學文本即實用文本占翻譯總量的95%。這一缺口意味著我們不論在碩士生階段還是在英語本科階段,重點還是要培養技術型而非學術型的人才。而我們的教育體系是把翻譯教學附屬于外語教學的,翻譯從來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翻譯的訓練也不是職業導向的;一方面我們固執地認為只要擁有良好的語言功底和表達能力就能理所當然的成為翻譯人才,我們忽略了中西文化差異和思維邏輯的差異。
2.封閉的課堂教學模式不能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
傳統的翻譯教學課堂是封閉的。就翻譯教材而言,大多是選幾種文體,每個文體給出一到兩篇例文和參考譯文,附上一些文體特點和翻譯原則。這些教材普遍缺少大量的同一題材和體裁的平行文本;對于應用類文體的常用句式提供不夠,。其次,傳統的翻譯教學偏重翻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實際上,大多數的翻譯原文和譯文都與社會和市場毫無關聯,教師也就理所當然的成為了唯一的讀者和評價者。而這些實踐其實都是虛擬的,是和市場脫鉤的,是封閉的而非開放的
二、理論基礎
工作坊,也稱專題研習工作坊,英文簡稱為workshop,最初是主要指一種基于專題的研究性學習學習方式,發展至今逐漸演變為一種實踐教學模式。“工作坊”的教育理念是“技術與藝術并重”,學習過程有如“工廠學徒制”,學生的身份是“學徒工”。由于實踐環節需要特定的場地,因此學生日常實踐空間—工作坊逐漸成為實踐環節的核心,以此形成的實踐模式亦被稱為“工作坊教學”。
1.翻譯工作坊理念
翻譯作坊類似商業性的翻譯中心,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譯者集中在一起進行翻譯活動。“翻譯作坊式”教學可以將全班學生組織起來,分組進行翻譯活動。翻譯教學最佳實現途徑是以工作坊形式進行面對面的討論與網絡化的互動教學模式相結合,做到“虛實相映 。
2.翻譯工作坊構成與特點
以實踐為核心,按照實踐的要求學習理論;而不是以理論為核心,按照理論學習的要求輔助實踐,是工作坊學習模式與現在高等教育相區別的最大的特點。在商務英語翻譯實踐教學中不僅僅是理論學習的補充,有時候已經成為其主要的學習方式。
在具體運行過程中,有以下特點:
第一,以項目為導向。我們通過改革傳統教學模式,通過選取最具實用性,針對性的十大模塊,把翻譯基礎知識和翻譯技巧融入到模塊中去,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體會實踐。
第二,以實踐為主,突出實踐。工作坊教學模式的核心在于實踐,指導教師及其助手針對于具體項目的指導過程,是學生主要的學習方式。在學習過程中,努力探求解決問題的實踐方案。
第三,項目檢驗為主的多元化考核。對于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判,不僅僅是理論考核,更重要的是通過學以致用—— 基于理論的實踐過程,以真實的整體或分解項目為手段,綜合檢驗學生應對工程實踐的效果。
第四,多種學習方式并存,并強調自學。實踐的過程是綜合的學習與研究的過程,是多人或小組合作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各種學習方式都可能存在,指導教師的指導、高年級同學的經驗、同期學生的交流以及自學等,使學生能夠從不同的渠道、側面來學習。
三、“工作坊”式的翻譯實踐教學
盡管翻譯作坊有很強的實踐性,在實踐教學當中,學生的積極性卻很難從根本上調動起來。因為學生們完成項目還是停留在模擬的層面,其動機基本上還是為了通過課程的考核,而不是承擔某項涉及到經濟利益的真實的翻譯項目,因此,在工作坊中,由師生共同承擔真實翻譯工作任務,以企業認可作為項目考核標準。
首先,開發翻譯中心,對外承接翻譯項目。其次,組建翻譯團隊。在工作坊中,翻譯項目是多人共同合作的結果,需要大量的協作交流。通過成立類似商業性的翻譯中心工作流程的翻譯作坊,把學生納入翻譯中心成員組,建立翻譯團隊。團隊成員主要以兩種的方式進行協作交流:一是課堂交流,二是課后交流再次,授課過程也是工作過程。傳統教學模擬了工作過程,畢竟不是真實的工作,學生的積極性很難發揮出來。加入翻譯作坊之后,所有學生都是作坊的工人,項目第一時間到達授課班級,由教師把任務下達后分配員工進行翻譯,課程評價結果也由公司的對稿件的評價作為主要評價考核的內容。
工作過程如下圖所示:①戶下訂(具體翻譯要求)——②項目經理或者教師(評估項目,安排翻譯進度)——③ 譯員或者學生(提取術語,翻譯)——④審校(錯誤的返回譯員重譯)——⑤ 學生進行排版——⑥譯員確定終稿——⑦ 教師統計稿件——⑧客戶接收譯文,給出評價。——⑨課程考核在工作過程中,用網絡技術進行交流和資源整合。在翻譯期間,執行譯者交叉審校機制,由譯者間實現一校、二校、三校,并上報校對進度。在翻譯后期,執行目標校對機制,即將翻譯結果釋出由客戶提出批評意見,并由譯者團隊人員進行修改。將企業評價作為課程期末考核,實現考核的內容和方式與崗位的技能要求零距離接軌。在工作過程當中,學生能夠最大程度地獲得課程相關專業知識。通過完成典型工作任務,學生在實踐中既掌握職業技能,又習得專業知識,最終構建起屬于自己的經驗和知識體系。
四、翻譯工作坊教學有效性評價的特征
1.系統性
翻譯工作坊教學的過程是多個有順序的教學環節的有機組合,各環節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為實現教學目標發揮推進作用。因此,要全面、客觀地評價翻譯工作坊教學的有效性,需要對翻譯工作坊教學中的各個環節進行評價。首先,應對工作坊開始前的教學準備工作作出評價。其次,應對翻譯過程中情況作出評價。應對學生參與翻譯過程的情況,學生的學習態度,自主學習的能力,翻譯過程中問題解決的能力,與其他學生合作的能力,運用翻譯軟件或其他翻譯工具進行翻譯的能力,使用網絡搜集翻譯資料等能力作出評價;最后,應對翻譯結束后活動進行評價。對于譯文的選擇和甄別的能力,對其他學生譯文的檢查能力,進行文字校對和編輯的能力等進行評價。
2.向生性
翻譯工作坊教學的核心是提升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因此翻譯工作坊教學有效性評價的核心為學生,應以了解教師如何通過工作坊教學讓學生在翻譯實踐能力上取得的進步為評價方向。
3.教學有效性
教學有效性的評價應更多地關注指導教師是否能夠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翻譯原文的興趣,是否能夠鼓勵學生自主運用各種翻譯工具進行翻譯,是否能夠協調學生進行合作,是否能夠引導學生自主地檢查譯文,提高翻譯質量,是否能夠提高學生獨立學習翻譯和獨立進行翻譯實踐的能力。
五、結束語
工作坊教學模式將任務導向、項目驅動的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更系統性、真實地應用于商務英語教學當中,與職位、崗位相融合,真正實現了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要求。所以,“翻譯工作坊”式翻譯實踐教學模式是有效有益的嘗試,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Gentzler,Edwin.ContemporaryTranslationTheories【M】.London:Rutledge,1993.
[2]李長栓.非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3]肖紅.“翻譯作坊”在翻譯教學中的運用【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1):139-142.
[4]仲偉合.高等學校翻譯專業本科教學要求【J】.中國翻譯,2011(3)).